罗伯森在给母亲的纸条上写着:“这块玉和其他东西都是1860年10月从中国夏宫带出来的。”
当年,英国上尉罗伯森因为霍乱死在上海,在他留给母亲的纸条上写着:"这块玉和其他东西都是1860年10月从中国夏宫带出来的。"夏宫,就是当年西方国家口中的圆明园。这张文物上留下的纸条也成了今天最好的证据。虽然是周末,记者还是拨通了圆明园管理处宣传负责人的电话,她谨慎表示,在关注,暂不回应:
负责人:这个事我们一开始说的就是只是关注,没有别的回应。
如今在邦瀚斯的网站上,这两件编号170和171的文物仍在展示,但旁边的竞拍按钮已经消失,图片下面标明withdrawn--撤拍。但这并不是故事的完整结局,毕竟撤拍不等于归还。了解内情的拍卖和文物业内专家分析了撤拍后的几种可能:
业内专家:它撤拍的原因很多,正常来说人家有可能觉得这东西炒的这么大不太适合拍了,就不想拍了。第二也有可能人家没准私下兜售,因为炒的非常大了,名气很大了,有人就跟他说,你说在这儿拍卖拍,索性我在原来基准给你加点钱你卖给我吧,这也有这种可能。还有一种情况不排除我下次拍,或者不用拍卖的方式把它给销售出去,所以说撤拍不代表这件东西就可以如何如何了。撤拍相当于这次买卖不做了,撤拍这种情况在拍卖领域里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
其实,在10月底传出英国可能拍卖这两件文物的时候,就有人开始行动了。当年赴巴黎追索圆明园铜兽首的律师刘洋就是其中之一。以他为首的"全球华人律师联盟"三年来一直在试图通过法律途径追索圆明园流失海外的文物。这一次,他也在第一时间接触到了卖家。昨晚律师刘洋接受了记者采访:
刘洋:我们原来有个约定,对于这样的事情,我们有一个应急方案。但是在沟通过程中,到拍卖之前一直没有拿出确定的方案。今天早上我们知道这个消息后,紧急电话沟通了一下,我们想是不是可以采取一些积极的办法,使用一些非法律途径能使它以另外一种方式回归。就比如交换,交换就是用一些收藏的欧洲文物把它换过来,有时候我们考虑支付保管费形式,再以一个合适的价钱能把它赎回。从根本上解决的办法还是要整合国内的政府民间团体,大家沟通要搞出一些预案来,按照这个预案一点一点的行动,争取实现文物回归。
记者:这些年来我们在追索圆明园文物方面,通过法律途径到底收获有多大呢?
刘洋:圆明园的两个兽首,没有达成拍卖以后,我们同持有人磋商好,以不到1/10的价钱答应我们回购,但是由于资金问题,这个钱我们一直没有筹上,最后这个事情就不了了之了。
在英国藏着敦煌壁画,在美国摆着宋明瓷器。中国文物学会曾经统计,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流失到欧美、日本和东南亚等国,其中国家一、二级文物100多万件。原国家文物局局长、现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经说过:
单霁翔:我们不会用国家的钱来回购被掠夺的文物的,因为道理很明显,今天再在我们的伤口上洒盐,再叫我们用钱来给它买回来,无疑是第二次的掠夺。我们不赞成国内的企业或个人去购买被掠夺的文物,应该通过法律追索实现的文物,不应该帮助掠夺者来销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