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书画首页 书画资讯 书画访谈 百家艺术 作品展示 书画展示 文学天地 书画活动 三周年展
 
书画活动  
  书画交易
13813285085(夏春)
13775856669(刘柏林)
 
百家艺术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书画频道 > 百家艺术   

有说头的藏品都是好藏品

时间:2016-02-18    来源:    作者:
内容摘要: ◎文/徐州日报记者 胡明慧 图/徐州日报记者 仲冬竹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无论是界定人还是界定物,似乎都没有完全统一的标准。在收藏圈内,什么是好藏品,也从没有标准

 

 

 

 

 

 

 

◎文/徐州日报记者 胡明慧 图/徐州日报记者 仲冬竹

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无论是界定人还是界定物,似乎都没有完全统一的标准。在收藏圈内,什么是好藏品,也从没有标准答案。

所谓好藏品,或许并非身价不菲,只是身上有故事;所谓好藏品,或许并非“看上去很美”,但却“自带”吉祥寓意;所谓好藏品,或许并非出自大家手笔,却也雅俗共雅、耐人玩味……

虽然猴年的春天已至,但收藏艺术品市场回暖仍无明显征兆。在这样的市场大行情下,换一种思路搞收藏,或许会有意料之外的收获吧。

这是件有故事的藏品

藏友带来的一件藏品,已经收藏了50年。

这是一件鎏金佛像,高约23厘米,周身的漆金已脱落无存,铜胎外露,形成了厚重的包浆。这尊佛像呈站立状,双目微睁,神态严肃庄重,双手合拢胸前作恭敬状,跣足立于莲花台上。

对于这尊法相庄严的佛像,两位鉴宝专家给出了一致的答案:“这是释迦摩尼的两位贴身弟子之一,名曰‘阿难’,另一弟子曰‘迦叶’。从铜像周身的包浆来看,东西应该是明代的。从其技法及工艺来看,也有‘粗大明’的典型特征。而从造型来看,这尊铜像应该是供奉于寺庙内的成套佛像的其中一个。”

专家的鉴定结论,与藏友讲述故事中的细节,恰巧两相吻合。

据藏友介绍,收藏这件铜像是50年前的事儿,当时他还是个学生。某次返校回南京领助学金时,偶遇一个小和尚,年龄与他相仿。小和尚掏出这尊铜像,说寺庙里的供台上有一排这样的铜像。因为没钱回家,他便拿了一个,想用这东西换点路费。出于同情,也因确实喜欢这东西,藏友便把还没捂热的20元助学金全给了小和尚,这在当时可是他3个月的生活费。

后来,藏友曾遍访南京的各大寺庙,希望能将这个铜像物归原主,但始终没有找到相类似的铜像。

对此,专家表示,藏友找寻的寺庙可能早已损毁于“文革”。这尊铜像虽然从工艺来讲,算不得精细,但年代久远,更重要的是,其中有一段令人回味的故事,因此,是值得收藏的好东西。

这是件有寓意的藏品

猴年已至,各类猴题材的藏品也随之迅速升温。藏友张先生带来的一只玉猴,便很有几分吉祥如意的美好寓意。

这只玉猴,双目圆睁,一手捂耳,一手垂于膝下,正是一副抓耳挠腮的灵猴模样。据专家介绍,制作这只玉猴的材质并不名贵,不是“血统”高贵的新疆和田玉,而是地方玉。但从遍布玉表的橘皮及深入玉肌的沁色来看,这只玉猴是很有些年代的老东西。

专家表示,在我国生肖文化中,猴自古就融汇了吉庆元素,在民间广为流传,也饱含着人情味,特别是《西游记》中的美猴王孙悟空形象出现后,他那呼风唤雨、无所不能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象征着封侯挂印、长寿健康,传递出一种特有的文化内涵。而藏友带来的这只玉猴显然便有这样的一种吉祥寓意。

事实上,代表吉祥的玉猴在红山文化中便已出现。红山古玉最大的特点不在于形,而在于神与气韵。而红山文化中的玉猴,有种朦胧的、琢磨不透的感觉,很难用语言形容表达。造假的红山古玉只可以仿其外形,却仿造不出它的神韵。

对于近期被炒得火热的各种猴元素收藏,专家表示,这也可以算是一种特殊的主题收藏。对于此类收藏,首先是要选对的,选精品,其次最好是形成系列,强化主题,如此这般,会使藏品的收藏价值倍增。

这是件有雅趣的藏品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吉庆的表达方式。而对联中的特别一类——春联,更是将喜庆在除旧迎新之时贴在了千家万户的大门上。

藏友在新年来临之际淘来的这副对联,不仅出自大家手笔,文雅字美,更关键的是,浓重的文人意趣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渲染得雅俗共赏。

这副对联上书:“半生诗画冷如雅,一寸春心红到老。”从上面劲健挺拔、清逸静雅的字体来看,专家们一致认定,这副对联出自“当代草圣”林散之之手。

“林散之用笔极其讲究,主张‘留、圆、平、重、雅’,因其涵养深厚,故笔下雅韵欲流。有人说林散之书法如太极拳,这可能是最恰当的比喻。书法用笔难在刚柔相济,但刚和柔在林散之笔下达到了完美的融合。其中锋行笔,线条如钢丝一般,能从纸面上立起来,挺拔而弹性十足。晚年,他对笔锋的运用更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八面用锋,正、侧、偏、方、圆、虚、实、顺、逆、散诸锋并用,甚至可以说无锋不用,特别是他巧妙地糅进了一些山水画中的‘皴法’意趣,微妙地拓展了笔法的表现力,既新又古,这种近于干擦的散锋,是他衰年变法的成功之处,加上使用长锋羊毫,创作出浑朴苍茫、酣畅淋漓、老辣纷披的大草,意外的精彩层出不穷。”

而这副对联恰是林散之暮年的作品,因此,更见其书法功力。

 
 
Tags标签: 责任编辑:    
上一篇:蜂猴图 图封侯

下一篇:艺术复制品值得买吗

看完这篇文章,你的感受如何?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