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丝
冬天里,吃火锅是最受人欢迎的饮食方式之一,溯其历史,可以上推至唐宋时期。相比现代人用的电热炊具,古人的火锅都是炉与锅连在一起的,有着浓郁的历史感。而且作为一种文化遗存,不同造型、工艺的老火锅,展现了不同时期的制造工艺及审美趣味,是有着深厚历史内涵及古韵气息的藏品。
古人很早就发现,肉食在八九分熟的临界点,尤为鲜嫩可口。为了获得恰到好处的烹饪火候,人们用锅把汤烧沸,围炉而坐,随烫随吃各种菜肴。唐宋时期,涮火锅就已是很流行的饮食方式,但这一时期的火锅,炉与锅还是分开的。到了明代,商品经济持续成长,时人又追求物质享受,传统金属铸造业、陶瓷业也变得更为发达,被称为“撩锅”或“边炉”的新式火锅应运而生。明人陈献章的《南归寄乡旧诗》:“生酒鲟鱼会,边炉蚬子羹。”诗中描写的美食场景,用的就是锅、炉合为一体的火锅。
因铜的导热性好,且富于延展性,可加工的余地大,又不会被油汤腐蚀生锈,易于清洁,老火锅多是用铜锻造的。虽然也有用陶瓷烧制的火锅,但使用过程中极易磕碰,所以能传承下来的老火锅,基本上都为铜质。老火锅分为三部分,最下层的底座是炭炉,一侧开口,便于加炭及清除炭灰。中间的锅是环状的。最上端是连通炭炉的柱形气孔,能使炉内空气流通,燃烧更为充分。考究的制品,气孔还设有盖子,或盖或开,可以控制炉内的火力大小。锅盖也是环状的,能穿过气孔,在烧水时可以毫无间隙地把锅盖住,加速升温。锅盖及锅体的两侧,都设有提环,方便提起或盖住。整个设计,可在烹煮的进程中,巧妙展现人与食材的互动。
由于火锅的涮食方式很符合满人的食性,清代的达官贵胄冬日宴客,多是吃火锅。故铜火锅在清代盛行一时,各种造型设计层出不穷。清末随着国门被打开,又有了以煤油、酒精为燃料的火锅,使用便捷的同时,造型与雕饰也更为精美讲究。不同审美情趣的匠人,融合南北技艺,以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铜火锅上展现出多姿多彩的风貌,使之成为中上人家的必备炊具。
收藏老火锅,有四大要点。一看出身,即出自名家之手的火锅,更具价值;二看历史,即充分了解老火锅所属的时代及历史底蕴;三看工艺,造型精美,纹饰富于变化,艺术风格突出的制品,更值得关注;四看铜质,古人为了使铜器更为光洁耐用,会在铸铜的时候掺入一定比例的金属,以增加硬度和质感。如白铜是加入了镍,镍的含量越高,白铜的色泽就越白,价值也更高。最贵的是紫铜,相较而言,黄铜的材质就要略逊一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