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丝
古代妇女用的铜镜,照面磨光,镜背中间有一个凸出的钮孔,照镜时,可用系绳固定在镜架上,既能以不同的角度映照,又可腾出两手梳妆。故用来支撑镜子的镜架,也是富贵人家必不可少的用具。因镜架的材质和装饰大都十分精美,造型也是端庄沉稳,既有实用性又有陈设观赏性,是中国传统居室文化的重要叙事文本,因此深受藏家的青睐。
古代最早与镜子配套的家具,是固定的镜台。《世说新语》里就有东晋名将温峤北征获玉镜台,用作聘礼,娶刘氏之女的故事。由于旧式的宅院,采光性都不是太好,镜台无法移动,使用上多有不便。到了宋代,人们根据胡床的造型,设计出了可以折叠、又易于移动的轻便镜架。其材质多为竹木,使用时打开,把脚架从背后支起,就形成了一个倾斜的架框,将镜子斜置其上,可从多个角度映照。一些精品,还常有巧思设计。如有些镜架的底座是一个扁匣子,内设小抽屉,可以置放妇女梳头化妆的小用具。厚实的底座,又进一步加强了稳固性,不会稍加磕碰,就发生倾覆。而且这种器物美学,也与端庄内敛的闺房气质遥相呼应。
明清时期经济繁荣,社会奢靡之风日盛,随着时人居室空间的拓展,以及硬木家具的流行,出现了样式更多、材质更为珍贵的镜架。紫檀木、黄花梨、檀香木、黄杨木、鸡翅木等名贵木料,都被用于制作,力求达到实用与美观的效果,以优化室内陈设。明代小说《西游记》第34回:“老怪起身出洞,坐在轿里,后有几个小女妖捧着减妆,端着镜架,提着手巾,托着香盒,跟随左右。”作者即是用写实之笔写神话故事,为后人呈现出明代富人生活的历史样本。
旧时使用镜架的人家,亦意味着经济富足,主人具有较高的生活品位,所以在镜架的制作上也大都舍得花钱,除了材质要优,还追求工艺的精美,讲究每一个细节的搭配。故镜架上的装饰也是丰富多彩,打磨精细。架框正中部位多为吉祥图纹,如“祥云捧日”、“花开富贵”、“四合如意”等等。顶端及每一个框格,也有纹饰,如夔纹、螭纹、蟠纹、回纹等传统纹样,从各个角度连接在一起,以喻“富贵不断头”的吉兆,并由此形成了雍容典雅、端庄华丽的整体风格,标定了中国传统居室陈设文化的美学高度。
在当今的藏品市场上,断代明确、材质高端的精品镜架较为少见,玩家在交易时,要谨防老料新工的仿品——即用其它家具拆下来的木料,进行加工或修补的制品。此外,还应注意看镜架各个部位的包浆是否自然,尤其是一些经过长年使用、手经常触摸的部位,会有一种很难营造出的旧气。由此综合各方面特征进行比较,才能确保鉴定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