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辨·赏
◎青丝
古代的衙门公署,有许多专门负责文字记录的小吏,每天须誊抄文件、信札诸事。各级官员批阅公文,也要动笔用墨。北方冬日天寒,砚台里的墨汁很容易结冰,影响书写,故有人设计了一种暖砚,可以在砚池下面置放炭火进行保温,防止笔墨冻结,由此成为一种具有浓郁地域色彩的文房用品。暖砚集制砚、铸造、雕刻、陶艺于一体,构思精巧,造型独树一帜,有着其它文具所不具备的独到文化魅力。
关于暖砚起源何时,有多种说法,但是暖砚在明清时期最为流行,却是确凿无疑的。明成祖朱棣登基以后,把国都迁到北京,政治中心由此北移,各级政府机构,都少不了掌管书牍记录的人,为了保障冬日正常书写,暖砚几乎是一种办公标配。而且,每一方暖砚都是手工制作,造型绝无雷同,且多选用名贵材质加工制成,工艺水平极高,非一般的寒门士子所能用。如清代内务府就专门为皇帝制作了多方御用暖砚,其使用功能,已不再局限于日常书写,同时还兼有陈设欣赏的效用。暖砚作为一种上层消费的文具,也间接地展示着昔日宫廷内院的浮华场景。
暖砚由砚匣、砚台、火斗组成,通常分为两层或三层。上面是匣盖,中间是砚台,底座是火斗,层层套叠构成一个整体。其造型多为方形或长方形,也偶有圆形或鼓形。砚匣的材质多为金属,又以银和铜最为多见,宫廷的御用暖砚,砚匣上还会镀金或加烧珐琅彩。另外,用紫砂烧制的砚匣也经常能够见到。因紫砂的质地坚实,可塑性强,烧制的成品可耐受高温,视觉上也较有实感,具有一种古朴典雅的艺术气息,故被大量使用。
相比起来,暖砚的砚石选材,余地就小了许多。因暖砚要经受炭火的长时间烘烤,端石、红丝石、洮石等滋润柔滑的水坑石,很容易被烤焦开裂,故只能选用质地致密、硬度更高的歙石或松花江绿石制砚,发墨度有时会受到一定的影响。部分暖砚还有两个砚池,可同时研磨黑墨与朱墨,方便批阅公文,使用不同的墨色。暖砚的底座部分较高,是为炉火燃烧留出充分的空间,火斗的四壁则镂空錾刻纹饰,作为气孔,不会令炉火一盖即灭,影响使用。炭饼是专供焚香和手炉使用的,一饼之火,即可终日不熄,但又不会温度过高,把墨汁烤干,从而让人寒冬濡笔,得心应手。
对暖砚感兴趣的人,需识材、识工。除了对砚匣的材质、工艺、文化意趣要有准确的判断,对砚的知识,也要有深厚的了解。一些特殊的砚匣雕刻装饰工艺,可以为暖砚的价值加分,但也不能就此忽略砚的品质。藏家要本着慎重的态度,了解每一方暖砚背后的文化及历史意蕴,准确估计其应有的价值,才能最大程度地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