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辨·赏
◎谢丽成
缂丝,是极富中国特色的一种丝织品,在古时,便有“一寸缂丝一寸金”的说法。宋时,缂丝成为皇家宫廷的御用之物,它不仅被用来制作皇帝、皇后以及贵妃王子的服饰,更能摹缂前朝流传下来的名人字画。由于缂丝精致传神,摹缂出来的“复制品”甚至比原作更加华美,并且更易保存。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许多名人字画都是缂丝所制。
前段时间热播的《芈月传》,里面便有缂丝的介绍。不过,缂丝的首次兴盛当始于宋代,当时国家富足,经济发达,手工艺的发展突飞猛进。明初鉴赏家曹昭著《格古要论》时对宋代的缂丝曾有如下描述:“宋时旧织者,白地或青地子,织诗词山水,或故事人物花木鸟兽,其配色如傅彩,又谓之刻色作。”看来,当时的缂丝制品已经十分精妙了。明时,宫廷里已开设有专门用来制作缂丝的御用作坊。清代随着康熙盛世的来临,缂丝工艺也得到复兴,尤其在乾隆朝达到高峰。
笔者收藏一款有雍正御笔题诗的缂丝制品,其背景为御用黄色,长47.3厘米,高25.8厘米。上面为雍正行书撰写的《三月三日得雨》,原诗如下:“三春淑气动萌荄,膏雨知时四野皆。东侔共看沾溉足,西来咸庆岁时谐。柔桑陌上青含秀,穉麦田间缘正佳。伫览霏霏飘洒意,眷予兆庶少纾怀。”虽然没有名款,但却有“雍正御笔之宝”的钤印。诗作水平不高,完全是因景生情的即兴吟咏之作,但书法尚可一观,总体看来,行草相间,笔墨饱满,笔法苍劲,力透纸背,而又气韵通神,深得书圣王羲之精妙。
清代统治者虽是女真人出身,但文学造诣在中国历朝统治者中却称得上首屈一指。而雍正之父康熙皇帝,正是汉文化的主要推行者和身体力行者。在他的影响下,雍正皇帝读书习作,受汉文化的熏陶和影响颇深。他的书法,师法王羲之、王献之以及褚遂良、颜真卿等晋唐名家,又习董其昌和当时较为流行的馆阁体,所以看起来行云流水,已经俨然书法名家。就书法而言,雍正可谓是清代皇帝中的佼佼者。
缂丝有多种称谓,像古代字书《玉篇》上解释说:“缂,紩也,织纬也。”宋代庄绰所著《鸡肋篇》以及明代张应文所撰《清秘藏》、曹昭《格古要论》、高濂《遵生八笺燕闲清赏》等将之书写作“刻丝”。而宋末元初周密的《齐东野语》与元末明初陶宗仪的《辍耕录》等书称“克丝”。缂、刻、克,三字同音,大概因为缂丝工艺最初是从民间而来,当时只有名称没有文字,所以出现同音不同字的情况。称为“缂丝”估计是最准确的,近代学者胡韫玉认为,“缂丝织制时以小梭织纬,根据纹样多次中断以变换色丝,成品只露纬丝不露经丝”,所以,“缂”字最符合缂丝“通经断纬”的制作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