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徐州日报记者 胡明慧 图/徐州日报记者 仲冬竹
战国龙带钩
带钩的材质很多,有金的,有银的,有铜的,有玉的;带钩上的工艺也很多,有包金镶玉的,有镶绿松石的,而藏友带来的这件错金错银的带钩还真的不太多见。
这件带钩钩首为龙头形,正面作一蟠龙与一凤鸟互相缠斗,龙身蟠曲雄壮,其爪刚劲有力,凤鸟昂首咆哮,羽翼丰满飘逸,龙头与凤首遥相呼应,意匠奇异而生动。纹饰中的龙凤纹采用错金工艺制作,而其它草叶纹则采用错银工艺,使整器显得格外华丽生动。
除了工艺特殊外,这件龙带钩钩首采用双龙头造型也是较为别致的,“一般战国时期的带钩钩首大多是单龙头造型,这件带钩造型别致,加之工艺复杂,是一件大开门的收藏品。”专家表示。
藏界聚焦·鉴宝
本期鉴宝专家、行家
张继超 江苏省收藏家协会徐州活动中心主任
尹 钊 江苏省收藏家协会徐州活动中心青铜专家
张 晖 江苏省收藏家协会徐州活动中心书画专家
王荣成 江苏省收藏家协会徐州活动中心银币专家
娄海燕 江苏省收藏家协会徐州活动中心古玉专家
李 笠 江苏省收藏家协会徐州活动中心杂项专家
在经历了2011年前后的无限风光后,这几年,收藏市场始终不温不火。“好东西越来越少了。”在民间收藏品市场上,越来越经常能听到这样的论调了。
不过,在坚持了8年的藏宝擂台上,记者却有不同的感受。谁说好东西越来越少了,其实,好东西就在我们身边,以或沧桑、或精致、或端庄、或斑驳的形式存在着。
春秋宝鉴
铜镜以圆形居多,方形铜镜较为少见,而长方形造镜更是少之又少。对于藏友带来的一件长方形镂空铜镜,见多识广的鉴宝专家张继超也表示:“以前还真没见过这样形制的铜镜呢。”
这块铜镜通体翠绿如玉,镜背主纹镂空雕四首夔龙纹,地纹饰云雷纹,三层弧形钮座,镜面呈现少见的“五彩锈”。其包浆肥厚,纹饰玲珑剔透,整体布局井然有序,一派王者之气。
专家上手端详后表示,这是一面春秋时期的镂空铜镜,头版头模,以失蜡法分铸,“失蜡法能使铜镜平面装饰增加三维立体的饱满视觉内容,代表了春秋青铜文化鼎盛时期精湛的铸造与精良的装饰工艺”。
当然,这件铜镜最特别之处还在于它长方形的器形。据专家介绍,春秋铜镜的风格,既继承了西周铜镜的传统,如仍以素镜为主,钮制没有定型,同时又有了许多重要的突破。它打破了铜镜仅有的圆形的格式,出现了方形镜;并一改早期铜镜纹饰仅用阳线勾勒,构图简朴的手法,铸出了透雕繁缛的图纹。而与圆形或是方形铜镜相比,长方形铜镜的铸造难度更大,铸造成功率更低,基本是一模一品。因此,传世品可谓少之又少。
“与其说它是一面镜子,不如说它是古代王权拥有者的一件‘奢侈品’。”专家表示,从这面铜镜的长方形器形、夔龙纹饰等可推断,这应该是一面王之宝镜,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震旦角石
它看上去如大理石般光滑,谁曾想竟来自于30亿年前。
藏友尹先生带来的这块化石,看上去就像是寻常的大理石,其实却是一种稀罕的化石品类。其外型如同宝塔样,呈圆锥形,一头尖,一头宽,表面发育有节、竖纹等,将它倒置有如一座宝塔,石面有二三十节环状圈纹突起,亦犹似竹笋,如果剖面是横向,则似一幅太极图。
据藏友介绍,他从事化石收藏已经快30年的时间了。上世纪90年代在南京上大学时,黑龙谭公园一座亭子里展示的震旦角石,让他一下子就迷上了化石收藏。这次带来的化石并不是他最得意的化石藏品。他还有一件长达1米的震旦角石,更为珍稀。那件藏品是他在贵州淘到的,也是他的第一件化石藏品,“当时坐火车把这个‘大家伙’带回徐州,还着实费了不少功夫。”尹先生说。
“震旦角石是一种贝壳类化石,其实,从它的名字也能看出来,它很有中国特色。古时,印度称中国为‘震旦’,事实上,这种震旦角石就是最早在中国发现的,主要出自贵州一带。国内收藏化石比较偏重形,外形好看的比较受欢迎,而震旦角石经过凿磨,高贵典雅,光彩照人,具有观赏性,所以,是比较热门的化石收藏品类。”专家表示。
“马踏飞燕”
说到马踏飞燕,大多数人想到的一定是出土于甘肃省武威雷台东汉墓、为郭沫若亲命此名的一件青铜马。其实,马踏飞燕也出现在汉代玉器上,且是一种典型器形。
藏友张先生带来的一对玉摆件正是马踏飞燕造型的。这对“马踏飞燕”以和田玉雕成,奔马张口,露齿,啸状,圆凸目,尾分叉,高扬,四蹄飞奔,一蹄踏飞燕腹部,燕勾喙,展翅展尾,与出土青铜器马踏飞燕造型相似。其玉质温润,而雕工则更为精湛。“你看,这两个‘马踏飞燕’,一只重412克,一只重411.6克,两件之间的误差仅0.4克,可以想见,工匠在设计、雕琢时是何等的精细。”专家表示。
专家表示,汉代玉雕继夏、商、西周春秋和战国以后达到另一个新高峰,它比之前朝玉器更显大气精细,而马踏飞燕这种充满了想象力的器形恰恰符合汉代开明的性格,是当时的典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