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秋拍低迷或倒逼艺术品消费
华夏时报(公众号:chinatimes)记者 于娜 北京报道
沉寂多年的国内艺术品市场,在今年秋拍的香港市场开局依然平淡,不禁让人对将从本月开始陆续举槌的内地秋拍多了几分担忧。在刚刚结束的上海佳士得秋拍中,呈现出一种收藏新趋势,估价百万元以上的马克斯·恩斯特等西方艺术大师之作表现在预期之内,反倒是中低价位的收藏品和艺术设计品成为亮点,品牌限量包袋、艺术家创作的挂毯、设计家具、屏风、版画等大受欢迎,它们独特的装饰和实用风格受到艺术消费爱好者的青睐。在艺术品市场持续调整中,收藏爱好者的观念、艺术品的经营策略也发生了变化,从画廊、艺博会、电商平台等不断成长起来的消费型收藏者成为不容忽视的生力军。
设计品分得拍场一杯羹
今年上海佳士得秋拍中,来自海外艺术家的中低价位艺术品、设计品比重明显增多。比如“First Open 开创|上海”中新增越南艺术家阮忠、黎谱和新加坡艺术家陈文希的作品。因为是“新面孔”,为了推广和拉近与藏家之间的距离,越南艺术家的作品估价都不高,最高十几万元,点燃不少藏家的购买欲。其中,6.5万元起拍的阮忠作品《夏梦怀春》,以 22.8万元成交;黎谱作品《菊花静物》自16万元起拍,终以32.4万元成交。
过去3年,上海佳士得一直在培育消费群体和探索拍品边界。自2014年10月,当代设计首次被佳士得带入上海拍卖市场,首个“中国当代设计”专场反响热烈,20件来自生活艺术品牌“上下”的拍品斩获2169.5万元,其中有5件拍品超过百万,最高价拍品为一件507万元的“大叶紫檀黑漆压金书桌”;2015年10月,加入日本和韩国设计师作品的 “中国及亚洲当代设计”专场推出;今年 “中国及亚洲当代设计”部分被收录于“First Open 开创|上海”专场中,30件拍品来自品牌限量包袋、艺术家创作的挂毯、设计家具、屏风、版画等不同门类。
日韩当代艺术近两年受到国内藏家关注,草间弥生作品是热点之一,她的油画作品多数要上百万元,但她的丝网版画却能以几万元买入。今年,上海佳士得秋拍上,她的6件丝网版画被全部买走,成交价最高的《帽子》从2.2万元起拍,最后以9.6万元成交。而且喜欢草间弥生版画的买家,不仅有中国内地收藏者,还有来自中国香港地区和马来西亚的爱好者。
中国传统文化这几年在海外掀起了一股热潮,中国传统元素与当代设计理念融合的全新收藏品类在全球范围内广受关注,尤其得到一些国内藏家的青睐。此次上海佳士得秋拍中,结合传统元素的设计品依然受到藏家追捧。品牌“上下”的“同心-蛋壳漆白铜大果盘”以5.76万元成交;5把一组的红色退晕碳纤维椅子以31.2万元成交;郑在东的《金碧屏风》以60万元成交。
收藏者对材质和实用性兼备的家饰设计品舍得花钱,但是对于知名当代艺术家创作的挂毯持观望态度。佳士得表示,家饰板块对于佳士得来说,是比较新的尝试,在成交了椅子、屏风后,未来要去尝试艺术类挂毯,如此才能了解市场。
此番上海佳士得秋拍推出的艺术挂毯估价在30万至50万元不等,其中,丁乙的一组《十示》挂毯表现稳定,以50.4万元成交;刘野的《匹诺曹》以33.6万元成交,而贾蔼力、周春芽等艺术家的艺术挂毯没有找到买家。业内人士对艺术挂毯的新尝试表示赞赏,但是哪个群体的艺术设计爱好者有收藏挂毯喜好?他们又会买什么挂毯?几十万元的估价是否过高等等问题还需再摸索总结。
收藏者心态视野多元化
受经济环境影响,国内艺术品市场近几年连续处于低潮,估价高的艺术品流拍几率加大,在拍卖会上露面的高端收藏品越来越少,所以中低端艺术品比重有所增加,或者有趣味,或者有个性,或者有卖点,但是价格一定不能太高了,在拍卖会上呈现出一种收藏新趋势。
在11月开始的内地秋拍中,多家拍卖公司都增加了无底价或者二三万元的超低估价拍品的数量,涉及书画、古玩、当代艺术等多门类,业内人士形容其将是一场 “肉搏”战,为了吸引新藏家拉动人气。
“50万元以上的艺术品,那是收藏投资的范畴;50万元到10万元之间的艺术品,是消费投资的范畴;10万元以下的则是属于装饰美化为主要功能。”上海企业主赵飞如此规划自己的收藏,他在股市、楼市都有投资,但是不敢再追加资金进去了,艺术品成为他目前最看好的消费投资对象。
艺术收藏者、爱好者的心态也发生变化,大藏家追逐的依然是高价值精品,而中小艺术爱好者,更加关注中低端艺术品,先从艺术消费来培育收藏。“先从10万元以下的艺术品消费开始入手,觉得很美好的或者放在家里既能装饰又实用的,就可以买下来,至于升值与否不用去操心,培养自己的鉴赏能力,然后再逐步去收藏贵的艺术品。”赵飞说。
尽管劳森伯格今年曾在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举办大型个展,但在上海佳士得秋拍中,他的一幅估价超过600万元的作品依然让藏家观望处理。有收藏者表示,以劳森伯格的艺术地位,要是价格没那么高的作品,哪怕是小件的,他还是很愿意收藏的。
有一部分藏家已经很乐意为“当代设计”消费买单,而且不再像以往那样纠结于比较收藏价值、升值空间等。业内人士认为,市场沉寂下来后,收藏者也不再那么浮躁,开始冷静理性,以往他们更关注市场热门是什么,现在收藏视野开始多元化后,注意到了当代设计艺术品的价值,除了具有艺术、装饰和时尚等属性,有的限量版艺术设计品的升值空间也有一定潜力。
稳定需求仍要多方培育
针对艺术品消费市场,已有不少机构打响了“阵地争夺战”,包括画廊、私人美术馆、博览会、综合性艺术商店、电商等各种机构、平台,如今还有拍卖公司,都在精心网罗自己潜在的艺术消费爱好者。
国内艺术衍生品开发比较成熟的有一些艺术机构、画廊等,比如今日美术馆、北京UCCA,白盒子等开设的艺术品商店,还有少数当代艺术家的工作室。在798艺术区,随处可见销售艺术衍生品、创意产品的商店。但是当代艺术家的一些限量版的复制品如版画、雕塑等,反而没有纪念品性质衍生品受欢迎,主要原因还在于价格上,花十几万元买复制品,一些消费者还是无法接受,他们宁愿去购买低价的原创艺术品或古玩。
大型艺博会对艺术品消费推动日趋重要,它们大都有针对年轻画廊和艺术家展出区域,同时也是一个挑选低价格作品的良机。在“艺术北京”上,年轻艺术家的、小幅的、具有装饰性和时尚感的作品,吸引了不少逛艺博会的购买者,甚至有些人就是看好就买走的即兴消费。
近几年艺术品电商的发展给人们提供了一个艺术品消费的新途径,形成一个庞大的坐在电脑前的艺术品消费群体。据统计,国内艺术品电商、微商已经超过2000家,尽管配套服务和品质等仍有争议,也吸引了众多收藏者、消费者在线上淘宝。
业内人士认为,当下国内艺术市场正好是消费型和收藏型相互转换的一个阶段,实际上,国内家庭对艺术品的消费倾向已逐渐增加。“买得起的艺术”口号早在2006年、2007年就从西方引入到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但是艺术品消费市场离人们需求还有一定距离,除了价格外,品质、创意、做工、实用等都是要认真考虑的问题。同时,消费者对艺术品还没有形成一个稳定的需求,仍然需要不断培育出可持续的艺术消费习惯。究竟该如何应对艺术品消费潮流,也是很多艺术家要面对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