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琦
国家博物馆的官微曾与网友互动,发出一张玉器的照片,让大家猜名字和具体用途。玉器呈长椭圆的勺形,无盖,前有流,后有雕成龙头的鋬,底部略小,沿口四周和圈足都有饕餮纹,器身则刻有花草图案。整个形态弧线流畅,古朴典雅,极具观赏性。很多人猜是饮酒器,或盛浆汤的食具。实际上这是一只匜(yí),是流行于先秦时期的盥洗用具,自从战国末期与古人生活做出了“切割”之后,匜在往后长达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就只是作为一种器物见证,供人缅怀上古文明的宁馨气息。
商周时人,遇到有贵客前来,或者重要的礼仪场合,都要由侍者用器皿盛水,给贵宾浇水洗手,另用一个木制的托盘承接污水。最早的盥洗用具是盉,匜是西周中期才出现的替代品。“匜”字就是根据六书的“会意”造字法,把两个字组合在一起表意。“匚”为受物之器,“也”为延伸,两者组合成字,就表示向外延伸的盛水用具。《仪礼·既夕礼》:“两敦,两杅,盘匜。”汉代郑玄注:“此皆常用之器也。”匜的功能,就相当于现代的水瓢。《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秦伯纳女五人,怀嬴与焉,奉匜沃盥,既而挥之。”匜在平凡而又漫长的岁月里,是周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盛水容器。
最初匜都是用青铜铸造,基本造型为前端往上昂起,形成了倾水的流,也有直接铸成兽首状的,水从兽首的口中倒出。后端的鋬铸为龙头,衔于匜尾,龙身往上探起,弯弧如弓,形成了瓢把子,方便人手执拿。大部分青铜匜的底部都有四足或三足,同样铸为龙形或兽形,整个器形,像是一只昂首站立的动物。也有一些底部扁平、容易置放的匜,是无足或铸成圈足的。匜的沿口和腹身,常用饕餮纹、云雷纹、线纹作为装饰。有些匜还刻有铭文,上面记录的宝贵资料,兼具表意和装饰的双重功能,犹如上古时代的忠实信使,负责向后人道出历史真相。
匜通常与承接污水的木托盘一同配套使用,合称“盘匜”。由于“盘匜”也是操持家务,或作为侍从、仆役的代称,到了汉代,匜虽然已经退出了生活舞台,不再是日常的实用器皿,但人们仍然用玉料雕刻成匜,作为赏玩之具。而且一直到清代,人们仍习惯把形状像瓢、盥洗时舀水用的器具,称为匜。如《聊斋志异》里聂小倩的故事:“女朝旦朝母,捧匜沃盥,下堂操作,无不曲承母志。”匜在华夏文化体系里,既以独特的艺术造型优化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也传递着青铜时代的基本资讯。
匜在当今的一些拍卖会上,经常也会露面。对匜的来历、用途、时代源流、材质、艺术风格有详尽了解,是藏家必须掌握的知识,唯有如此,才不致被市场上的众多仿品所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