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书画首页 书画资讯 书画访谈 百家艺术 作品展示 书画展示 文学天地 书画活动 三周年展
 
书画活动  
  书画交易
13813285085(夏春)
13775856669(刘柏林)
 
百家艺术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书画频道 > 百家艺术   

东方文艺复兴的双子星:北鸿与高占祥的忘年之交——跨越世纪的文艺精神传承

时间:2025-02-16    来源:北鸿艺术馆    作者:李明跃 王上元
内容摘要: 一、缘起:徽标大赛的相遇与精神共鸣 2001年,北京人民大会堂内,一场由文化部主办的全国徽标艺术大赛悄然成为两位艺术大家命运交织的起点。北鸿以波司登系列设计斩获&ldq

 一、缘起:徽标大赛的相遇与精神共鸣

 2001年,北京人民大会堂内,一场由文化部主办的全国徽标艺术大赛悄然成为两位艺术大家命运交织的起点。北鸿以波司登系列设计斩获“全国十佳企业徽标奖”,与时任文化部常务副部长、中国文联党组书记高占祥在贵宾室的对话,开启了这段跨越二十余年的忘年交。彼时,北鸿不仅是设计师,更以诗人、画家、策划家的多重身份活跃于文艺界;而高占祥早已是文化界的旗帜性人物,集诗人、书法家、理论家于一身,提出“文化力”概念,倡导以文化为民族灵魂的复兴战略。

 两人一见如故。北鸿向高占祥阐述其“超印象派”艺术理念:扎根中国文化,融合金石篆隶与西方印象派,试图以水墨的现代性复兴传统。高占祥听后感慨道:“文艺需要‘浇花’,创新是生命力。”他进一步提出“精神力是国力之王”,鼓励北鸿举起“东方文艺复兴”的旗帜,并相约共同推动“新国风”运动。这场对话,不仅是艺术理念的碰撞,更成为一场文化复兴使命的交接。

 二、相知:艺术探索中的相互启迪

 高占祥与北鸿的交往,始终以艺术为纽带。高占祥的“文化力”理论强调文化需转化为实践力量,而北鸿的创作正印证了这一理念。北鸿在南京师大求学时,浸润于徐悲鸿、傅抱石等大师的艺术遗产,横跨中文与美术两系,诗歌与油画并重。他的“超印象派”画风,将水墨意境与梵高的色彩张力结合,被高占祥评价为“中西合璧、浑然天成”。

 2010年宁波书画摄影展上,北鸿首次目睹高占祥的岩彩画与梦幻摄影,深受震撼。高占祥的作品以道家哲学为内核,岩彩的厚重与水墨的灵动交融,展现出“道法自然”的东方美学。北鸿从中窥见“东方文艺复兴”的路径——传统材料与现代思想的结合。此后,他进一步将敦煌壁画、汉画像石的肌理融入油画,创作出《超印象:非常道》系列,以“大道无形”诠释文化本源。

 高占祥对北鸿的影响不仅限于艺术技法。2015年中华世纪坛摄影展上,高占祥以梦幻风格重构山水,突破传统纪实摄影的框架。北鸿从中领悟到:“艺术的革新需打破形式桎梏,回归文化精神的内核。”这一理念促使他在设计领域推动品牌文化叙事,将“雅迪”“红豆”等中国品牌注入哲学深度。

 三、共进:东方文艺复兴的实践与求索

 两人的交谊,始终围绕“东方文艺复兴”这一命题展开。高占祥曾言:“文化是人类的第二个太阳,哪里有文化,哪里就有光明。”他提出的“文化力”战略,将文化视为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与北鸿“以艺术赋能产业”的实践不谋而合。

 1. 理论奠基与创作实践的双向奔赴

 高占祥在《文化力》一书中系统阐述文化如何转化为国家软实力,强调“文化先导力”是民族复兴的核心。北鸿则通过艺术创作践行这一理念:其“超印象派”诗画融合李白诗境与波特莱尔的象征主义,试图以国际语言传播东方美学。2021年高占祥“一叶之春”艺术展上,北鸿看到文学、书法、摄影等五大门类的融合,更深刻理解“文化力”的多元载体意义。

 2. 传统与现代的辩证融合

 高占祥的岩彩画以古典技法表现现代主题,北鸿的“汉画像石系列”则以油画再现楚汉神韵。两人均主张“守正创新”:高占祥的《新三字经》《新弟子规》以传统蒙学形式传递当代价值观;北鸿的《雨太猛冲垮夏季》作为首部印象派诗集,将古典意象解构为现代情绪。这种“破”与“立”的平衡,正是东方文艺复兴的核心方法论。

 3. 国际视野下的文化输出

 为探寻文艺复兴精神,北鸿遍访欧洲,从卢浮宫到巴比松画派故地,思考如何将中国水墨推向世界。高占祥则通过与日本思想家池田大作的对话,推动《文化力》的国际传播,提出“文化力是联结地球的纽带”。两人的努力殊途同归:让道家“天人合一”、儒家“厚德载物”成为全球文化对话的共通语言。

 四、传承:忘年交的精神遗产

 2024年,高占祥文化工作室向中国文促会捐赠121卷《高占祥文艺集》,系统性总结其毕生成就。北鸿则在“超写实”与“超印象”之间完成艺术蜕变,被媒体誉为“中国油画进入北鸿时代”。两位艺术家的交往,不仅是个人情谊,更象征着一代文化人的接力。

 高占祥曾以“浇花论”比喻文化培育:既要呵护传统根基,又需鼓励新芽破土。北鸿的探索正是这一理论的生动注脚——从波司登徽标的设计到“超印象派”的创立,他始终在商业与艺术、本土与国际的张力中寻找平衡。而高占祥晚年捐赠著作、扶持青年的举措,亦是对“文化力”代际传承的终极实践。

 结语:光明与道路

 “错过了徐悲鸿,不能错过北鸿”——这句流行语暗含时代对艺术新星的期待。而北鸿与高占祥的故事则揭示:文艺复兴非一人之功,需代代相承。从高占祥的“文化力”到北鸿的“超印象派”,从《新国风》诗歌运动到岩彩画的现代转型,两人以毕生之力证明:东方文艺复兴的路径,在于将文化基因转化为创造性的实践力量。

 正如高占祥所言:“文化是灵魂,是经济发展的牵引力。”当北鸿在卢浮宫前凝望西方艺术史时,他心中激荡的不仅是技法的借鉴,更是如何以东方智慧回应人类共同的精神命题。这场跨越世纪的忘年交,最终指向一个永恒的命题——文化的生命力,在于永远站在传统与未来的交汇点上,向光明而行。(图/李明跃 王上元)
 

 
 
Tags标签: 责任编辑:李明跃 王上元    
上一篇:北鸿笔触下的灵骏诗画

下一篇:返回列表

看完这篇文章,你的感受如何?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250288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