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书画首页 书画资讯 书画访谈 百家艺术 作品展示 书画展示 文学天地 书画活动 三周年展
 
书画活动  
  书画交易
13813285085(夏春)
13775856669(刘柏林)
 
文学天地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书画频道 > 文学天地   

简谈曹学海的成功之路——郑薇《追梦记》读后

时间:2021-10-07    来源:黄淮网    作者:胡连俊
内容摘要: 郑薇女士的长篇纪实文学《追梦记》已出版发行。这部记述曹学海奋斗生涯的纪实作品,内容丰富,叙述流畅,语言朴实,是一部激励青年人发奋图强、勇敢追梦的好作品。 作为一

 郑薇女士的长篇纪实文学《追梦记》已出版发行。这部记述曹学海奋斗生涯的纪实作品,内容丰富,叙述流畅,语言朴实,是一部激励青年人发奋图强、勇敢追梦的好作品。

 作为一名老同事,与学海共事多年,他自学成才的事早就知晓。前几天,他将新出版的《追梦记》送我,不巧,这几天我正好眼疾,看字模糊。但,强睁眼睛一读就被吸引住,总算将全书粗读一遍。最突出的印象是,过去对学海的了解太不全面,太不深入。学海应该是徐州新闻界的一朵富有生气的奇葩,一位有梦想、有勇气、有才气、有毅力,敢想敢干、能干会干的记者。正如人民日报副总编江绍高所说,学海的成功,就在于它的立志与勤奋。他所走过的路是一条自强不息之路,同时也是一条成功之路。

 一般的说,我们认识一位作家和记者,都要从阅读他们的作品开始,由作品而及人。但,对学海来说,我却建议大家不妨先读读这本《追梦记》。其原因就在于,学海从幼年到现在的人生之旅,是从一个很低的起点向一个越来越高的层级的攀登,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对读者特别是年轻人有一定的示范、引导和激励作用。


本文作者胡连俊在座谈会上发言

 学海生在大跃进年代,长在饥馑的三年困难时期,求学于十年内乱之中,成长的大环境可想而知。小环境呢,1960年全家从城里下放农村。住房是土坯墙,树叶子铺地铺,墙壁上挖一个洞放书,谓之“书洞”。住的如此,吃的呢,饥饿,浮肿,沿街乞讨,苦不堪言。穿就不必说了。之后,仅仅读到初中,便当工人,炼铁,挖煤,钻矿洞,出大力,流大汗。这就是他的人生起点。

 然而,如痴如狂的文学梦鼓舞他一直向前走,几十年不停步。由工人而记者,由地方电台记者而考察西北,北游京城,采写新闻界泰斗式人物,拜名师,交高朋,进高等学府,入多家全国性杂志和报纸,甚至被老师推荐,参与编写中共中央长期主管新闻工作的胡乔木同志的文集(其中的《胡乔木谈新闻出版》卷等),编写出版纪念中国新闻界老前辈的书——《永远的商愷》,在全国产生了一定影响……学海终于实现了人生的大跨越。

 学海的成功之路值得新闻界同仁思索、探讨,以下就谈几点阅读《追梦记》的感受,供各位老师参考。

 1、人生不可无梦:梦是人生的引路明灯,是照亮至暗时刻的火把。无梦的人生只能平庸、灰暗,了无生趣。学海年少即有文学梦,这梦让他激情澎湃,感到温暖。这是他前进的动力源泉。儿时有梦,长大追梦,老来圆梦,生命不息,追梦不停。

 2、文学梦是个需要终生努力追求的大梦想,不同的人生阶段还要有具体的切实的小梦想,小目标,小规划。中学里,歌词被老师谱曲传唱,矿山上,写出的诗歌能油印成册,到后来能变成铅字,都让他感受到那种美梦成真的快乐。

 3、感恩人生路上遇到的每一位老师,把他们当成自己的福星,数十年可谓一路拜师而来。学校老师、单位前辈、社会活动结识的名人名家,徐州以外投稿认识的编辑,慕名求见的业内大佬……

 4、从感性的热情洋溢的追梦到理性的具体规划布局,步步推进。梦想很遥远,又飘忽不定。追梦不能停留于激情、冲动,还需要冷静的思考和谋划。学海曾绘就一份“拜师分布图”,包括徐州,上海,南京,北京等地。他将自己的作品和拜师信分别投寄出去。赤诚之心感动了一位位大名鼎鼎的业界老前辈,叩开了他们那看似高不可攀的大门,并以此为开端,建立起深厚的友情,从而打开了向上攀登的通道。

 5、重视自己的点滴进步,及时总结成绩,不断地将写就的作品编辑出版,坚定信心,自我加油,同时赢得社会和周围同仁的认可。

 6、敢于走出去。记者的职业特点和写小说的作家有所不同,记者是哪里有新闻往哪里跑,作家是哪里最熟悉在哪里蹲。从体制上说,我国的新闻工作是中央统一领导的分层级管理的。记者的活动范围有严格制度规范,不能随意突破。其合理性姑且不多说,它对记者视野的扩大和能力的提高确有不利因素。因之,地方记者能否走出去对他的成长发展很有影响。走出去,就能有更大的活动空间,有可能遇到业界更高层次的老师,有可能接触行业的最前沿,有可能遇到更多的发展机会,登上更大的展示舞台,形成更大范围的社会影响和知名度。不仅新闻人是这样,画家、音乐家好像也类似。李可染先生不出去,徐州又多一位钱书樵、李雪鸿一样的中学美术老师,中国却少了一位可染大师。马可不走出去,徐州又多一位郑培心那样的有才华的音乐教员,中国却少了一位大音乐家。

 最后要说的是,这本书的作者郑薇女士是学海的女儿。女儿写父亲是文坛少见的事。女儿对父亲印象的前后变化很有意思:儿时:怯懦,中学时:陌生,大学时:排斥,北漂时:战友。通过本书的写作,当会加深两代人的相互理解和感情,更有利于文化的薪火传承,堪称徐州文坛一段佳话。

精彩笔墨任挥洒,

雏凤爱将老凤夸;

自古青年多才俊,

曹门又开文学花!
 

胡连俊:杂文作家,徐州广播电视台资深记者

2021年10月6日
 

  

 
 
Tags标签: 责任编辑:胡连俊    
上一篇:学习时报刊登周铁根书记署名文章《徐州:风流犹拍古人肩》

下一篇:长篇纪实文学创作的重大收获——《追梦记》读后

看完这篇文章,你的感受如何?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