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送彭祖进北京
说到徐州,自然会想到“彭城”和“彭祖”。
胡连俊先生在他的书中讲了一个“一碗汤”的故事:据说远古时期,我们的先祖唐堯心系苍生而奔波治水,积劳成疾,命悬一线。就是彭祖用野鸡肉汁、肉糜和稷糁熬制成汤,精心服侍,使堯帝转危为安,恢复了健康。
按照他的描述,我在猜想:这碗汤就应该是被誉为“天下第一羹”的徐州“饣它”汤了!
“一碗汤”的神奇功效也许只是传说,但“饣它”汤的美味,确实是被徐州人所公认的,只要早晨到解放路马市街“饣它”汤馆前,看一看那蔚为壮观的排队场景,便会领略它的独特魅力。
我每次回到徐州,第二天一早必定前往该处去解馋,“饣它”汤、煎包、肉合、八股油条,一样不少地全部吃它一遍。朋友们劝我到二楼、三楼的雅座就歺,我全然回绝。那一楼大厅人挤人、排了一队又一队的体验,才是真正的“家乡味道”,美不可言。如果是冬天,我往往用“农夫山泉”的塑料桶,罐上一桶帶回北京,让孩子们共享。
说来可笑,徐州髙铁开通不久的那个“五一”节,我帶着全家,一早回到徐州,一不为探亲,二不为访友,更没有任何公干,直奔马市街“饣它”汤馆,吃过一顿早歺,扭头便又乘髙铁返回北京了。
除此之外,家乡的热粥油条、翻手烧饼、烙馍卷馓子、地锅鸡、三刀角蜜等等,都是我的钟爱。
初到北京时,我见市面上兰州拉面到处都是,沙县小吃随处可见,连新疆的羊肉串,因为陈佩斯的一个小品也火爆起来;内蒙古一位贾姓老板开设的“西贝莜面村”竟然大受青睐……
我有点坐不住了:为什么我们徐州那么多美食,在首都北京却很少见到?
情急之下,写了一篇《谁送彭祖进北京》的文章,在《徐州日报》上发表。还别说,果然有几位老板来到北京开办歺饮。
其中的一家规模较大,把热粥更名为“帝王粥”、把地锅改名曰“帝锅”,樊桧的狗肉也上了宴席,“霸王别姬”成为招牌菜。我送的一块牌匾,挂在门厅的显要位置上:
美食从来跨时空,
喜迎彭祖进北京。
一樽地锅半壶酒,
胜似端坐未央宫!
“民以食为天”是真理,但在不同的年代里又有不同。
饥寒的年代里,人们要的是“吃饱”;温饱的年代里,人们要的是“吃好”。现在,我们进入到一个繁荣昌盛的年代,人们在吃饱、吃好之后,开始追逐“吃营养”、“吃特色”、“吃乡愁”……我把它归结为:半食文化半食歺!
有鉴于此,作为彭祖的后裔,作为美食发祥地的徐州人,我们有责任也有兴趣,发掘更多的非遗美食,创新更好的美味食品,不仅把彭祖送到首都北京,还要送到全国各地乃至全球。
当“徐州美食甲天下”、“徐州美食惠天下”的美梦成真之时,我们该是多么的髙兴和荣耀啊!
李永田
2024年5月22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