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淮网(巴全东) 因为编辑《穿越徐州抒乡愁》的缘故,仔细阅读了李老的系列文章,从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情感中,笔者感受到作者是一位情深义重的可爱的老者,其情义纯洁得如雨后的山间小溪,清澈见底,给人温暖。
是的,情感是有力量的。如此,才能以情感人、以文化人。
李老的情感是真挚的。在《亦真亦幻“八百岁”》一文中,他祝愿他的父老乡亲们:“福如黄河长流水,寿比彭祖八百龄!”只是为了故乡的一碗饣它(sha)汤,一家人从北京到徐州高铁来回,这种口腹之欲上的牵挂,更多的是在寻求情感上的满足。当然,从稍微宏观一点的角度讲,如果没有真挚的、饱满的感情,也就不会有“穿越徐州抒乡愁”,让读者在“穿阅”中沉浸在淡淡而温情的乡愁之中。
李老的情感是直率的。在《千古怀念唯苏公》中,李老记述了游览“蓬莱仙境”的经历:在一处游客不注目的地方发现一座很小的“苏公祠”,门前一幅对联:五日登州府,千年苏公祠。1085年,苏轼曾在登州当了5天知府。但在这五天之中,便做了减轻赋税、许民卖盐、加强海防三件大事,留下了千古英名。“次日与时任烟台市市委书记的张述平同志见面,我开玩笑地建议他,带领部下的一应官员前往拜谒这位先贤,抚古思今,一定会感受到一次心灵的震撼。”“这里,我也想对我家乡的各级父母官们进一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请你们抽空去瞻仰一下苏公的遗址,请你们闲暇多读一点苏轼的诗文,请你们常到民间去听一听苏公的故事。深悟一下五日登州、两年徐州、百年人生、千年苏祠、万古流芳的人生哲理,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领袖教诲,就能真正做一名无愧无悔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公仆。”
读到李老上述行文的时候,笔者着实兴奋,这不就是“汲古润今”吗?很有针对性的,也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看不惯的就说两句,说真话不说假话,这是书写者的执拗。正是这种难得的坦率,才使得如今纷繁复杂的文字表述中还有温暖存在。在《消失了的张谷山》中,李老说:“在大自然的面前,我们应该有一颗敬畏之心;在与大自然的共存之中,我们应该时时检点自己。”该检点的不只是我们对待自然的态度,该敬畏的还有民心民意,这是李老在多篇文章中强调的。
要说感动最深、记忆最深的,还是《深深发小情》的善,那种让人大脑为之空灵的善。“少小离乡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发小相见频拱手,不知当今我是谁?”无论“乡音”改不改,也不管是不是“时位之移人”,游子与当年的发小之间确实有“鸿沟相阻”:没有共同的话题。多年未见,不知道彼此的所好,也不知道彼此的远况、近况,不能再像小时候一样打打闹闹,只能陪着小心,“只是客客套套的问候”,怕“祸”从口出,一不注意弄得彼此尴尬。仔细想想,这其实也是一种不想让人为难的淳朴的善。
至于李老与吴玉兴先生之间,“莫放春秋佳日过,难得风雨故人来”,以及“情满望城岗。梦中依稀老模样”“醒来时,鬓已霜,遥望星空独彷徨。惟望天庭君知晓,友情跨阴阳”,则是两小无猜、有情有义的模范。你好我就好,看着你好是我最高兴的事;真正的友情是我不求你为我做什么,只求你越来越好,这种双向奔赴的善,纯洁心灵。
(作者系徐州广播电视传媒集团首席编辑、高级编辑,江苏名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