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书画首页 书画资讯 书画访谈 百家艺术 作品展示 书画展示 文学天地 书画活动 三周年展
 
书画活动  
  书画交易
13813285085(夏春)
13775856669(刘柏林)
 
文学天地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书画频道 > 文学天地   

故土的回响与文明的守望——评李永田《穿越徐州抒乡愁》

时间:2025-02-05    来源:黄淮网    作者:舒 平
内容摘要:文/舒平在当代文化语境中,“乡愁”一词常被赋予诗意的怀旧色彩,而李永田先生的《穿越徐州抒乡愁》却以历史学家的深邃、诗人的热忱与教育者的赤诚,将这一情感升

文/舒 平

在当代文化语境中,“乡愁”一词常被赋予诗意的怀旧色彩,而李永田先生的《穿越徐州抒乡愁》却以历史学家的深邃、诗人的热忱与教育者的赤诚,将这一情感升华为对文明根脉的叩问与家国精神的凝望。这部由中国文化出版社于2025年1月出版的新著,既是一部个人记忆的散文集,更是一部承载五千年徐州文明的精神史诗,以“泥土味”与“人情味”交织的笔触,唤醒了读者对乡土、历史与文化的多重共鸣。

一、时空叠影:从个人记忆到文明叙事

《穿越徐州抒乡愁》的写作缘起颇具深意。李永田坦言,此书源于徐州资深媒体人胡连俊的著作《穿越徐州》的启发。胡连俊以全国视角重构徐州历史,而李永田则以“同题作文”的方式,将笔锋转向了更具私人性的乡愁叙事。他在代后记中写道,胡连俊的鼓励使其“排除干扰,两个多月坚持不懈地写了下去”,最终完成60篇饱含深情的札记。这种对话式的创作,既是对友人文脉的呼应,也是对故乡的二次凝视。

书中,李永田的“穿越”并非简单的历史回溯,而是通过个体记忆的棱镜折射文明的光谱。他写“母亲河畔祭黄水”,追溯徐州作为黄河故道的沧桑;在“云龙山上寻苏轼”,钩沉文人墨客与徐州的羁绊;于“火神庙前忆发小”,将童年趣事嵌入古城街巷的肌理。这种时空叠影的叙事,既让读者看到一位游子对故土的眷恋,也揭示了徐州作为“彭祖故国、项羽故都、刘邦故里”的文明厚度——从新石器时代到改革开放,这片土地始终是中华文明演进的重要坐标。

二、家国情怀:丹心照汗青的精神图谱

李永田的笔下有“泥土味”,更有“丹心气”。他提出“田心为思,吾心为悟”的哲思,将个人情感升华为对家国命运的关切。书中,“亲情、友情、爱情,真情系家园;忠心、孝心、雄心,丹心照汗青”的宣言,不仅是情感的表达,更是对中华文化核心价值的当代诠释。这种情怀,与他上世纪80年代以《英雄与祖国》为题、奔走全国演讲的爱国教育实践一脉相承。

书中对徐州历史人物的书写尤为动人。刘邦从沛县走出、开创大汉的传奇,被赋予“统一与稳定”的文明意义;淮海战役的壮烈,则被解读为“人民力量改写历史”的现代启示。李永田以史家的眼光,将地方史纳入中华民族的宏大叙事,揭示徐州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兵家必争之地”,更是精神层面的“文化枢纽”——楚风汉韵在此交汇,儒家忠孝伦理在此生根,近代革命精神在此勃发。

三、文体创新:演讲家的激情与哲人的思辨

作为蜚声全国的演讲家,李永田的文字天然带有“声音的力量”。胡连俊在序言中评价,阅读此书“恰似聆听一段段精彩的演讲”,诗人的激情、哲人的思考、史家的目光与师者的爱心熔于一炉。例如,在《卧牛山腰祭恩师》中,他用排比句式追忆恩师的教诲,语言铿锵如演讲现场;而在《九里山口摆茶摊》中,又以白描手法还原市井烟火,让历史叙事充满温度。

更可贵的是,书中不乏对现代性问题的反思。面对城市化进程中故乡的“陌生化”,李永田发出“你认识徐州吗?”的哲学喝问。他指出,仅知徐州的“面积、人口、地铁与美食”是肤浅的,唯有读懂其“历史、人文、品格与未来”,才算真正识其“灵魂”。这种思辨性,使乡愁超越了怀旧情绪,成为文化认同的自觉。

四、真善美的呼唤:一本“益智向善”之书

《穿越徐州抒乡愁》的出版,恰逢一个文化认同亟待强化的时代。李永田以“呼唤真善美归来”为旨归,将个人经验转化为公共价值。书中对师友的追忆、对市井百态的描摹、对历史英雄的礼赞,无不传递着“读而增识,读而益智,读而获爱,读而向善”的教化意义。

胡连俊在序言中精准概括了此书的双重价值:既是“散发着泥土味与人情味”的怀旧之作,又是“思接千载、视通八方”的悟新之书。这种“旧”与“新”的张力,正是李永田对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回应——他既守护着徐州作为“根与源”的文化基因(“根植垞城肥沃土,源自柳新甘美泉”),又以开放姿态拥抱时代,赋予乡土叙事以普世意义。

结语:乡愁书写的新范式

《穿越徐州抒乡愁》的成功,在于它提供了一种“乡愁书写”的新范式:以个体记忆激活集体认同,以地方史观照民族命运,以文化自觉回应时代命题。李永田用笔尖丈量了徐州五千年的文明纵深,也为我们指明了一条重拾文化自信的路径——唯有深入土地的肌理,倾听历史的心跳,方能真正理解“何以中国”。正如他在书中所言:“功过自有春秋评,自慰未忘根与源。” 这部著作,恰是一次对文明之根的深情回望,也是一曲献给中华大地的赤子赞歌。

      2025年2月5日

 
 
Tags标签: 责任编辑:舒 平    
上一篇:高海翔:我家门前那条河

下一篇:一个人,又一个人;一本书,又一本书---贺李永田先生新著《穿越徐州抒乡愁》出版

看完这篇文章,你的感受如何?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250288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