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书画首页 书画资讯 书画访谈 百家艺术 作品展示 书画展示 文学天地 书画活动 三周年展
 
书画活动  
  书画交易
13813285085(夏春)
13775856669(刘柏林)
 
文学天地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书画频道 > 文学天地   

朱安华:经典这样读,更有趣易读懂——李永田教授一席谈

时间:2025-04-07    来源:黄淮网    作者:朱安华
内容摘要:《新晴集•读书专辑》征文大概没人否认“经典”是中华文化之瑰宝,但,“经典”常被人束之高阁,概因经典“难懂”。换句话说,就是&ldq

《新晴集•读书专辑》征文

大概没人否认“经典”是中华文化之瑰宝,但,“经典”常被人束之高阁,概因经典“难懂”。换句话说,就是“曲高和寡”。怎样才能让“经典”走下神坛,“飞入寻常百姓家”,融入并指导大众的生活,使“曲”虽高,而“和”不寡?很久以来都是个艰难的话题。

李永田教授

清明节前夕一个春光融融的晴午,在徐州“云龙山庄”,我见到了回乡省亲的李永田教授,聆听了这位著名学者的一番独特见解,并获李教授赠阅的三本“大书”:一本是《道可道:<道德经>诗解》;一本是《论语放歌》;还有一本是李教授的新著《穿越徐州抒乡愁》。是日,云龙山清明景和;黄茅岗十里杏花。李教授满面春风,边呷香茗,边侃侃而谈,用诗的语言解读《论语》、《道德经》。

他说,连孔子都说过:“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者也。”这说明,“经典”实质不难,只要“学而不厌”,就一定能博学多闻。听君一席话,茅塞顿开;待读两本“诗解”大作,更觉醍醐灌顶。原来,“经典”可以这样(“诗解”)读;这样读“经典”,才更有趣,也更容易读懂!不必讳言,读“经典”也可以走捷径。李永田教授用“诗解”的方法就使得哪怕只识的不多文字的人也能读懂经典。

和书店常见的解说《道德经》、《论语》等经典的书籍不同,李永田教授的“诗解”经典,没有对具体的字词逐一注释,更不追溯传统的解说,不把读者的注意力凝固在“艰涩”的文字跋涉方面,而是直抒胸臆,关怀一般读者的阅读兴趣,追求“生动而有趣”,“成一家之言。为人们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提供了新角度”,这实在有点了不起。

李永田教授(左)、作者(右)

就说老子的《道德经》,不少人认为“玄之又玄”,难读如“天书”。如这一段——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不居,是以不去。”

作者想表达啥意思?很多人读不明白。李永田教授用“诗解”,便朴白晓畅,让人轻易就了然于心了——

认识美为美,

丑便现原形;

知道善为善,

恶也自然明。

有无相互生,

难易相互成,

长短相比较,

高下自相盈,

声音相和谐,

前后趾接踵。

事事有真理,

处处皆辩证。

悟得其中道,

便能导言行。

谨记无为训,

任由万物生;

万物归天下,

岂能占手中?

即使育万物,

亦不自恃能;

即便成万物,

也不居其功。

功德不泯灭,

自有后世评!

 这够浅显易懂了吧?”坐在竹藤圈椅里的李永田教授说话时,语气铿锵,完全不像年逾八旬的老人,轻松而自信,话语自带力量。

李永田教授与文友们雅集于“云龙山庄”

李永田教授(中)与广播电视媒体朋友

“为什么有人说经典难懂?——找到适合自己的好的读书方法很关键。”

《道德经》第七十章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老子的这段话,字面有感叹“知我者稀”的意思,实际更重要的是讲了“知行合一”的道理。不“知”之又怎么能“行”之哪?

李教授这样“诗解”,就容易读懂——

我的言论很容易理解,

我的主张很容易实行。

天底下却无人能够理解,

天底下却无人能够实行。

所说的话要有根据,

所做的事要有章程,

不懂得这个道理,

怎能理解我的心胸?

古往今来的圣人们,

无不怀揣美玉身着粗布衣裳,

世人只看衣着不屑一顾,

几人识得美玉闪光?

知我者稀,

我仍在不懈地立德布道;

则我者贵,

效法我道的人地久天长!

李永田教授原是大学历史系教授,却稔熟运用文学手段“诗解”传统“经典”,不能不让人敬佩和叹服。李教授现在是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是从徐州走出去的蜚声全国的“名人”。他说,自己虽然已经八十又余,但从“不知老之将至”。他当即与在座老文友相约:期颐之年还相聚一起交流读书,读“经典”。
 

2025年4月6日星期日,于风储阁

 
 
Tags标签: 责任编辑:朱安华    
上一篇:绽放石缝中的生命礼赞

下一篇:著名演讲家李永田诗赞沙凡《星之叹》

看完这篇文章,你的感受如何?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250288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