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书画首页 书画资讯 书画访谈 百家艺术 作品展示 书画展示 文学天地 书画活动 三周年展
 
书画活动  
  书画交易
13813285085(夏春)
13775856669(刘柏林)
 
文学天地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书画频道 > 文学天地   

时代歌者的高尚情怀

时间:2025-04-09    来源:黄淮网    作者:于学强
内容摘要:于学强正是万木争荣的春季,文友曹学海出版了他的诗集《春去春又来》,在徐州新闻界引起极大的关注,这也是创作多面手,高产作家曹学海晚年的一大奉献。《春去春又来》,好

于学强

正是万木争荣的春季,文友曹学海出版了他的诗集《春去春又来》,在徐州新闻界引起极大的关注,这也是创作多面手,高产作家曹学海晚年的一大奉献。

《春去春又来》,好一个富有诗意的标题。春天是希望,“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动力,“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春天是孕育万物生长的美好温床!春意盎然,生机勃勃。
 

(一)
 

《春去春又来》诗集,力透纸背的是时代的记录,是那风云际会的大千世界的真实写照,是跨越53个春秋的传奇经历,是一个文学青年讴歌哺乳他成长的社会大课堂的真情告白。

从煤矿工人到作家记者的成长轨迹,在诗集中展示得淋漓尽致。

纵观《春去春又来》诗集,诗人像一位饱含深情的歌者,用他一首首动情的诗歌,为读者描绘出时代发展的多姿多彩的印记。

诗集中,“短歌行踪”、“风云际会”、“天涯诗草”、“行吟徐州”、“爱河泛舟”“晚晴咏怀”“春晖园诗稿”七个篇章共收入110首诗,可谓: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旧体诗与现代诗相互交融,抒情诗与叙事诗争奇斗艳。无不流露出作者的高尚情怀和满满的正能量。

如果说,一个风华正茂的15岁少年,怀揣着宏大的诗人梦,撞入诗坛的作品是稚嫩的羞涩的,那么在融入社会的百般历练中,不断成长的经历便为他的诗歌插上了腾飞的翅膀。阅历丰富多彩,诗作佳句频出,题材无比广阔,主题无限深邃,则成就了他的创作天地博大精深。

曹学海正是这样一位在时代大潮中成长的深深爱恋诗歌创作的诗人。

诗言志。源于生活积淀的诗篇,就像一坛陈年老酒,愈久弥香。一部诗集,不可能每首诗作都是精品。但品读学海的诗篇,却是意境悠长,耐人寻味。言为心声的真情告白,怎能不令人欣慰和钦佩。
 

(二)
 

1979年5月,22岁的曹学海从一名煤矿工人调任徐州电台记者。那时他充满幻想,急于大显身手。然而,面对新闻岗位却感到陌生,力不从心,如同贫血患者急需输血。这种“输血”的渴望,使他从心底发出“我要输血”的呐喊。于是写下了《“贫血患者”的自白》,没有华丽的诗句,但那精巧的构思,流畅地表达,却格外发人深思!

“励志诗”,正是诗集的一大亮点。学海由《立志》到自学成才,《老师》《补种》《致元旦老人》《我们是被耽误了的一代骄子》等诗作,抒发了诗人追赶时代步伐,表达“振兴中华有我”的强烈心声,无不艺术地再现了他和他的同龄人奋发有为的人生历程。

正是有了这种不断的“输血”意识和实践,使学海在新闻界,从门外汉蝶变成游刃有余的创作高手,并有幸登入新闻界的最高学府——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新闻系攻读硕士研究生课程。他写的新闻特写《“台湾、大陆是一家”》《驻足在毛主席纪念堂》分别在《人民日报》一版和要闻版显著位置发表,并成为业界至今热议的名篇佳作。

“风云际会”篇章中的大多数作品,题材涉及煤矿、农村、海岛等,都散发着浓浓的时代气息,记录了改革开放后祖国的新面貌新气象。

家国情怀,是诗人抒发情感的重大主题。“行吟徐州”篇章中,诗人讴歌淮海战役英烈(叙事诗《庄德佳烈士颂》《孔金胜血战尖谷堆》),亲切感人;赞美家乡人民不屈不挠的性格(《徐州城墙赋》),充满了对家乡无比热爱的情愫。

面对残存的古城墙,诗人吟道:“在埋没的城上建城,多么执着啊,多么倔强!”“屡次兴废的徐州城啊,岿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这感叹不是古之忧伤,也非老城廓惨不忍睹的灭顶之灾的悲哀,而是睹物思人,赞叹千百年来徐州人民在为保卫和平、保卫城池而艰难地浴血奋斗精神。在浓浓乡愁的怀抱中,眼前的“残垣断壁”也是心中之美。这便是"诗魂"所在。

诗人还善于咏物想象,借诗句发散思维,深化诗的主题。如《鸽子窝答问》,诗中充满想象,把鸽子的形象含义,衍化为不贪图安逸,不断进取的创新形象,使诗作拓展了紧跟时代的深邃意境。

赞叹祖国山川峻美,欣赏美丽乡村田园风光,这是诗人绕不开的选题。“天涯诗草”篇章的11首游记诗,正是诗人游历祖国大美山河的感悟。诗人触景生情,有感而发,由衷地歌颂祖国的壮观美貌。其中几首游览红色纪念地的诗作,如《八一南昌起义指挥部旧址回想》,尤为精彩。

更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退休不“下岗”,笔耕不辍,壮志不减。“晚晴咏怀”篇章中的14首诗作,尽情抒发了感恩情怀及回报社会的真情实感。感人的诗句,表达的是诗歌不老,诗人永葆青春!
 

(三)
 

我和学海都属鸡,我长他一旬。我们是新闻界同行,又是文学创作的好友,都是在新闻和文学两个天地自由翱翔。我们还有相似的成长经历,都是从诗歌创作入门,自学成才走进新闻行列。我们曾在同一年,受市委组织部的委派下乡镇挂职助推乡村经济发展。我们的共同志向,都是热爱文学创作,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尽情享受文学海洋的滋润,坚持那不改的初心,把业余创作进行到底。然而,令我不得不佩服的是,他在退休安享晚年闲逸生活之际,对诗歌创作依旧是那么执著!那么热情!

时光飞逝,诗作传情。这是跨越时空的真情告白,这是时代歌者的高尚情怀!

品读《春去春又来》诗集,给读者留下许多思考:当年追寻的诗歌梦,为什么能延续到花甲之年?跨越53载的一首首诗作,为什么还能保存完好?退休后的生活状态,为什么还能拥有如此浪漫的诗意和旺盛的创作才情?

答案恐怕只有一个,那就是曹学海的人生,充满浓浓的文学色彩!诗歌创作已经是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文学的滋养中,使他的平凡生活衍化成诗意盎然、绚烂多姿的自由天地!这种诗与远方的境界和家国情怀,造就了他笔耕不辍,担当时代歌者!

作者简介

于学强,资深媒体人,新闻、文学两栖写手。原《徐州日报》主任记者,徐州纪实文学研究会会长。曾出版新闻、文学题材的九部不同风格的著作。

 
 
Tags标签: 责任编辑:于学强    
上一篇:著名演讲家李永田诗赞沙凡《星之叹》

下一篇:返回列表

看完这篇文章,你的感受如何?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250288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