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书画首页 书画资讯 书画访谈 百家艺术 作品展示 书画展示 文学天地 书画活动 三周年展
 
书画活动  
  书画交易
13813285085(夏春)
13775856669(刘柏林)
 
文学天地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书画频道 > 文学天地   

一生追梦为家国 暮年又得佳作出--读于学强新作《暮年笔耕情》

时间:2025-09-21    来源:黄淮网    作者:曹学海
内容摘要:曹学海一在我国文学界、新闻界,于学强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从文学创作上来说,他是老作家;从新闻实践上来说,他是老记者。以他的资历和成就,把他尊为文坛翘楚实不为过。现在

曹学海

在我国文学界、新闻界,于学强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从文学创作上来说,他是老作家;从新闻实践上来说,他是老记者。以他的资历和成就,把他尊为文坛翘楚实不为过。现在,他以80岁的高龄,收集整理他晚年创作的散文、随笔、杂感等力作,结集为《暮年笔耕情》一书,即将由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我国文学宝库又将增添一部新作,作为文友和“忘年交”,我对于老又多了一份敬重。

《暮年笔耕情》收录了作者回忆个人经历的《回望故乡》以及散文、随笔、杂感等几十篇作品,其中“人间烟火篇” 以深情的笔墨讴歌了真挚的亲情、爱情、友情以及乡情,如《父母为我们树立了人生楷模》《牵手走过57个春秋》《岁月如歌一一致胞兄本命年》《校庆与孙友田相聚》《童年的青岛记忆》《历史厚重的九里山》等篇章,读来令人动容、思绪绵绵;“乐在山水篇” 则纵情描绘了草原风情、山西名胜、七彩云南等祖国大美山川……。作者目之所及,皆为题材,脚踏之处,皆为华章,其作品无不展示了中华大地上正在发生的神奇变化。

文如其人。我们读他的作品,就是在读他的风采,他的情感,他的人生,他的灵魂;他的文章很美,是那种水到渠成的洗练和流畅,让我们从中感受到了他的渊博和厚积薄发的大家风范。
 


 

有多少次了,我在品读于学强先生的作品之时,反复思考一个问题:在他度过了古稀之年,迈入耄耋之年的今天,为什么仍未放下手中的笔?暮年笔耕情,“情”缘何处?

我从他的传记体散文《回望故乡》一文中找到了答案。

于学强先生有三个故乡,一个是出生地四川成都。当年,日寇的铁蹄践踏东三省。他的父母从勤工俭学就读的大连博爱医学院毕业后,远赴四川谋生。1945年5月19日,在他呱呱坠地之时,抗日战争尚未结束,真是“国破山河在,春城草木深”啊!1953年,他8岁出川,跟随父母来到他的第二个故乡——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在海风的吹拂中,度过了他的童年时光。1957年,他的父母为支援江苏省电力建设,从青岛电业局奉调徐州电业局,落户贾汪发电厂,使命是组建医务所,为职工和家属提供医疗服务。煤城贾汪则成为了他的第三个故乡。于学强这一代人,少小便经历过战乱,有着与生俱来的使命感,那就是磨练意志,苦学本领,建设强大的祖国!

正是承载着这个庄严的使命,他踏上了上下求索、奋斗不息的征程!

他在文中写道:在“一城煤灰半城土的贾汪矿区,我经受了艰苦生活的磨练。……在离家十多里地远的大泉乡地域内的徐州七中读书,每天要徒步二十多里路上学。记得有一年发大水,傍晚放学回家,我徒步走到大泉乡的一座桥边,山洪淹没了桥,我无法过河。只好返回学校,在教室里过夜。”

从读初中时候起,他就爱好文学。一次学校举办作文大赛,他写的《我的故乡青岛》一文,荣获初中组第一名。

他曾经自问自答:“人生一世,能否把兴趣爱好与赖以生存的职业融为一体?”

“答案是肯定的。”

高中毕业后,于学强先生被分配到贾汪区新新小学当教师,教了两年语文,后成为专职音乐教师和校文艺宣传队总辅导老师。在校园里,他发挥写作特长,创作儿歌和儿童文艺表演作品。

从那时起,许许多多小读者,从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儿歌集上读过他创作的儿歌,从上海《少年文艺》杂志读到过他的短篇小说《歌声》。1979年,为纪念淮海战役30周年,他被借调到徐州市文化局创作组,组织业余作者写作出版了两本淮海战役故事集,其中《小坦克手》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长眼睛的炮弹》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他创作的纪实故事《逮“鳖”》由上海《儿童时代》发表,后被收入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带血的文件》专集。至此,从他作品发表的机构和载体规格以及数量上来说,他都是我国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蜚声文坛的儿童文学作家。

从徐州文化局创作组回到故乡贾汪,他被区委组织部调到贾汪人民广播电台当了记者。

他出生在第一故乡,长在第二故乡,成家立业于第三故乡。故乡是他的根,故乡是他的魂,故乡是他的乡愁——情缘于此,诉诸笔端,化作创作的不竭的源泉!


 

品读《暮年笔耕情》,我觉得,最珍贵也最应重视的部分,是他对自己几十年来文学创作和记者生涯的回顾。于学强先生长我一旬,是严格意义上的师长——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们都经常参加徐州市文化局组织的文学创作活动,那时,我二十岁左右,而他已过而立之年,他比我年长且创作成果丰硕。后来,我们又先后进入新闻界,工作上多有接触与交流,可谓相交久矣。然而,据我所知,1981年他调任《徐州日报》记者几十年来,他没有一篇文章是写自己的。作为记者,他最为倾心的是到各条战线上去,写人民,写建设,写改革,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摇旗呐喊。时至今日,出于赓续文脉和传递薪火的需要,他才肯在《暮年笔耕情》一书的《笔耕不辍乐悠悠(自序)》和传记体散文《回望故乡》两篇文章中回顾了自己的奋斗历程,取得的成就,做出的贡献。所有这些,在作者笔下,看不到丝毫渲染、烘托,也没有什么怨艾愧悔,写的那么平静、节略、自然,仿佛一切都顺理成章。然而,我们从他那非常质朴而简约的记述中,还是窥见了他的丰富经历,感受到了他对文学和新闻事业的坚定信念和毕生为之奋斗的献身精神。

正是这种信念和精神使然,于学强先生在2004年退休之后,他从新闻理论的角度总结他的新闻工作经历,系统梳理他在新闻实践中的“感悟”“启示”“理念”“随想”“灵感”等,写出了十多万字的精品,以“新闻杂谈篇”“采风随笔篇”“新闻论文篇”三个单元编辑而成《爬坡人生》一书,于2005年5月由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出版。该书成为有关院校和新闻爱好者的参考读物。

文学创作方面,近年来,他走出徐州,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还走出国门到国外游历。创作了大量旅游散文,利用微信、QQ空间、新浪微博的平台,发表了游记原创作品300多篇,并从中选编出版了《域外风情》《撩开俄罗斯的神秘面纱》两本专集。

行文至此,如果要我为于学强先生写一致敬词,我会这样写:魂萦梦绕天府之国、青岛海滨、贾汪煤城,笔走龙蛇六十载不舍追梦崎岖路;立鲲鹏之志铸就爬坡人生,无数次出发攀登一座座高峰;耄耋之年伴尺纸青灯,写千古美文惊天,绘万里江山如虹!

          2025年9月3日

作者简介

曹学海,笔名雪海。当代著名纪实文学作家、文化学者和诗人。人送雅号 “快笔曹”。1998年结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曾任大型新闻画刊《中华英才》记者、《大众科技报》记者并兼任该报《新视界》周刊副主编。他以采写名人专访和传记著称于世,出版了《永远的商恺》(人民日报出版社)、《我眼中的中国名记》(新华出版社)等专著。文学作品方面,出版了《花魂集》(陕西人民出版社)、《那日黄昏》(新华出版社)和诗集《春去春又来》(当代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学术著作有《曹学海文录》(中华文化书局)等。

 
 
Tags标签: 责任编辑:曹学海    
上一篇:首都文艺家郑子为您讲述:导演心中的英雄密码

下一篇:返回列表

看完这篇文章,你的感受如何?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250288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