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张学田

章熙建介绍:章煕建,安徽绩溪人,军旅作家,1979年入伍。作品曾获郭沫若散文随笔奖、中国新闻奖等,著有散文集《边关冷月》、报告文学集《杜鹃红》等。

从黄土高原的沟壑纵横,到盐阜平原的滩涂沃野,再到长江入海口的潮起潮落——章熙建发表于《解放军报》的系列文章,恰似一条串联起山河大地的精神纽带,以“高原”为始,以“江海”为续,在字里行间铺展着中国革命的壮阔长卷。《高原黄土谣》以黄土高原为底色,将抗战将士的浴血、建设者的耕耘凝于笔端,让每一粒黄土都浸着烽火与奋斗的重量;《盐阜风雷》里新四军与百姓的抗敌呐喊,在滩涂间激荡铁血回响;《长江万里东》中奔涌的江水,更承载着民族复兴的壮阔愿景。这种从高原到江海的地理跨越,恰是他笔下革命征程的生动隐喻,引着读者在文字中回望那些烽火燃烧的岁月。

捧读这些文章,如穿行于一部铺展在纸页上的革命史诗。他的文字似一把锋利而温润的刻刀,以历史为碑,将那些湮没于岁月尘埃中的英雄故事、战地记忆,一刀一刀凿刻得清晰而厚重,字里行间流淌着对英雄的敬仰、对历史的敬畏,更透着一种穿越时空的精神共鸣。

章熙建的笔触,总能精准捕捉到历史长河中最动人的浪花。他写个体英雄的悲壮,如《碧海丹心》中董健民与钟琪夫妇,在渤海湾的枪声里,怀抱婴儿纵身跃海,以生命守护党的机密,那“誓与密码共存亡”的誓言,在他的笔下化作一曲震撼人心的忠诚绝唱;他写集体群像的壮阔,如《旌旗竞展 遍地英雄》里,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战场的浴血奋战,黄土岭战役击毙阿部规秀的振奋,“八女投江”的壮烈,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民的不屈抗争,勾勒成一幅气吞山河的画卷。这些故事并非冰冷的史料堆砌,而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场景、一句句鲜活的对话,让英雄从历史深处走来——《红缨如火》中楚大明抓起军号冲锋的瞬间,《一杆枪的故事》里英子胸口捂热的步枪,《战地襁褓》中战士们为婴儿拼凑的“冰凌花”乳名,都带着温度与力量,让人读之泪目,心潮澎湃。

他的文字里,藏着深沉的家国情怀与人文关怀。写战争,不只有硝烟与牺牲,更有烽火中的温情与大义。《枫林之约》里彭雪枫与林颖的爱情,90余封家书中的事业追求,西征前“家如夜月圆时少”的诗句,让铁血将军的柔情与担当跃然纸上;《穿越烽火的恩情》中,贾队长一家为保护新四军后代牺牲,孙德珍夫妇历经磨难抚育孩子,这份跨越阵营的恩情,在他的笔下成为军民鱼水情的生动注脚。即便是写宏大的历史事件,他也总能聚焦到普通人的命运——《上海的黎明》里,解放军解放上海时露宿街头的纪律,丹阳整训时干部们学习《城市常识》的认真,从这些细节中,不仅看到了一支军队的严明作风,更看到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必然逻辑。

章熙建的文章,兼具历史的厚重感与文学的感染力。他善用比喻,将英雄比作“穿灰色军装的盐”,融入中国革命的血管;他善引诗句,“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为《长江万里东》铺垫出雄浑的基调;他更善用场景对比,如《马蹄声碎》中,古驿道上毛泽东创作《忆秦娥·娄山关》的从容,与红军长征的艰难形成反差,凸显出伟人的胸襟与气度。这种文字风格,让历史不再遥远,让英雄不再抽象,而是如在眼前,可感可触。

从高原黄土间的战歌,到江海潮头的誓言,章熙建以文字为笔,以山河为卷,写下的既是一部部具体的英雄传记,更是一曲曲恢弘的山河壮歌。那些藏在字里行间的丹心与忠诚,穿越时空依然滚烫——它告诉我们,高原的黄土记得英雄的足迹,江海的波涛载着精神的回响,而这些由无数生命书写的“丹心诗史”,终将成为照亮民族前行的不灭灯塔。读懂这些文字,便读懂了中国革命为何能跨越万水千山,也读懂了山河大地间,那永不褪色的精神力量。

来源:书韵馆 原创 张学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