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书画首页 书画资讯 书画访谈 浙商艺术 作品展示 书画展示 文学天地 书画活动 三周年展
 
书画活动  
  书画交易
13813285085(夏春)
13775856669(刘柏林)
 
书画资讯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书画频道 > 书画资讯   

中国书画名家刘旦华艺术人生访谈录

时间:2014-08-14    来源:    作者:
内容摘要: 提起深圳平湖,总会让人情不自禁地想到当地充满传奇美誉的刘氏望族,平湖刘氏名门传承有序,不论祖

                                                               

    提起深圳平湖,总会让人情不自禁地想到当地充满传奇美誉的刘氏望族,平湖刘氏名门传承有序,不论祖辈还是今人,都展现出不凡才学,可以说,他们是聚“人杰”之气承续着这一方水土的“地灵”之势。此次,为追探刘门往史,更为见证其族人今日之书法艺术成就,记者有幸采访到了刘氏宗族的血脉传人,他就是国家高级经营师,深圳平湖书画协会常务副会长、山东巨野麒麟斋书画院首席名誉院长、文化遗产大师——刘旦华先生。

    刘旦华先生出生于广东深圳,刘姓是最早迁到平湖的客家人。刘姓家族世代书香,幼年时期便陶沁于书研翰墨中的刘旦华,总会在不经意间透出那种来自于骨髓深处的“腹有诗书气自华”之蕴质。在采访过程中,笔者强烈地感受到,刘旦华先生对祖辈尊崇备至,对家族的血脉传承也倍感珍惜。其家族故事,以及他书翰修习之所历也随着采访之问在刘先生的娓娓道来中一一展卷。

  世家荣耀 承传书研

  刘旦华先生的曾祖父是清朝当时的岁贡生,在省港地区长享美誉;祖父刘彭龄(紫东)是清末民初省港地区著名文化人,与当时华北地区著名书法家赵铁山(昌燮)同为清宣统已酉科拔贡生,国子监同期。

  在我国清末民初那些政局动荡,民生凋敝的不堪岁月里,改朝换代的痛楚让老百姓留下许多叹惋惆怅,也让诸多英杰怀才不遇,抱负难展。刘旦华先生的曾祖和祖父在当时虽然抓住了科举救赎的最后“稻草”,平湖刘氏父子所创造的“一家两人入贡,父子同年‘岁拔’”之美谈在当地始终传扬,但祖辈们还是没有能逃过千年封建王朝灰飞烟灭之厄运,在清廷覆灭时,作为中国千年科举制度的最后一批贡生,他们被彻底抛弃,谋得一官半职顿成泡影。此后,因刘氏宗亲香港巨绅刘铸伯返回平湖老家捐建“纪劬劳学校”,刘彭龄才受邀出任校长。

  到了父亲刘仲德时,则全中国正处于水深火热的军阀混战中。在遭遇一波三折的多舛命运后,最终回到纪劬劳学校担任教师。在父亲刘彭龄病逝后,继任校长一职。曾被《平湖师表》赞誉:“知识渊博,擅诗词字画,满腹经纶”。

    尽管祖辈多时运不济,但如此深厚渊广的世家文化,在血浓于水的承传下却始终深深烙印于子孙思怀。而这种传承的心源力量,不在形式,而在内蕴。正如刘旦华先生第一次手捧祖父刘彭龄作序的《刘氏总族谱》时的感受,看着经过岁月洗礼而充满沧桑的先人字迹,心之所触,是一种被源于家族绵延所渗入的历史厚重充斥着的沉甸甸的强大心力,而《族谱》对其性灵的冲撞,让刘旦华先生瞬间充满家族荣誉感和民族自豪感,使他强烈感受到在肩上有着承传家族历史和发扬“刘氏文化”的社会责任。曾在2008年6月,刘旦华就第一个提出发掘祖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刘氏平湖龙”的建议,并身体力行,经过6个月的努力,于2009年2月使“刘氏平湖龙舞”重出江湖,成为“发掘刘氏平湖龙第一人”、“刘氏平湖龙传承人”。多年来,更凭借对汉学的笃爱与研究,刘旦华先生亦被中国专业人才发展研究中心授予“汉文化研究专家”称号。

  诚然,最为世人称道的,是刘旦华先生的书法艺术。刘旦华工诗、联,喜研甲骨文,擅篆、草。对于书法的研习,刘先生喜欢从古远的历史源头去追探。从纵观字体简单到多样的历史内涵,到感受文字变化中的自然取道,渊广的中国书法文化艺术让他对于传承和创新之事更为思笃行慎。

  刘先生说:“书法,不是随便拿起笔来就写的,一定要有传承,不同时期的书法作品都有着不一样的文化内涵,要在扎实继承前人笔意和文化思修的基础上才可以进行拓展,不可轻言创新。这样,书法艺术的‘百花齐放’才能根深蒂固。”

  刘旦华先生习篆,以临颂鼎铭文、石鼓文为基础。颂鼎铭文,亦称之为“金文”,随着商朝中期后,青铜器铸造水平日臻完善,当时王朝常以战胜或庆典之事铸刻其上,以为记录。故,铭文风格大都渗透出凝重而肃穆,沧拙且沉厚之意蕴。而石鼓文作为秦时大篆到小篆之过渡性的文字,显出一种兼而有之的独特韵致。唐代张怀瓘曾评石鼓文曰:“体象卓然,殊今异古。落落珠玉,飘飘缨组。仓颉之嗣,小篆之祖。以名称书,遗迹石鼓。”

  观刘旦华先生篆书作品,寓大篆沉浑古拙与小篆隽秀华雅之字意墨韵为一体,在笔运使转中无涩滞犹豫,墨色分布浓淡相宜。虽在书写时非常注重字体齐整对称之结构,却也不失于细腻处点画意趣生机。通篇作品柔润干净,在其畅达飘逸的墨韵中,每个篆字都渗露出秀骨端正之雅趣。仿若温润儒雅之谦谦君子款款而来,亦有“落落珠玉”亲近平和之致远宁静。

  在欣赏刘先生佳作时,一系列风格独彰的篆书作品实实引人入胜。仔细品读后发现,这是在我国书法史上从未出现过的篆字格韵,但能看出,其脱胎于大篆,却与传统篆体“以圆为主,使转圆活”的笔运技巧不同,此新体运笔具有“方起方收,齐整如排”之特色,且构字严谨,平缓细腻。对墨色的分布,亦呈现出斑驳古雅意味,犹如在历史中沉睡旷久的钟鼎器物一朝破土,璀璨耀目。此种笔意,似乎是要让鼎铭铸刻的沧重与拙厚镌刻下历史沉浮的印记。这一新创,被业界称之为“黑篆体”。开创书风者,正是刘旦华先生。

  若以篆书之严正,端厚喻刘先生沉实稳健的性格特质,那草书之灵飞神洒,却承载着他疏放纵逸的内心追求。刘旦华先生草书曾潜心临习二张、二王,亦吸收楚简、金文特点,以篆书韵味入草体笔意,承小篆之温润清劲,笔法多中锋扭转,线条饱满多姿,变势丰富。运笔极尽轻重、快慢、提按之有度张弛,通篇书韵潇洒随性,因势生姿,字间行间,疏密相映。“篆意草情”之用笔观念可谓无处不生。

  对于多年的创作实践,刘先生亦有所感:“创作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不论何时都不能止步于所取得的成绩,而是需要更加努力地去学习和探索。我的愿望,就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对我们书法艺术的发展尽一丝绵薄之力,希望我对书法艺术的思考和探索能对后人有所助益。”

  跃宇展腾 继往开来

  纵观刘旦华先生的人生所历,其今日之成就可谓不输前人,除了在书法艺术上获得了斐然成就外,他还是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党风科学专业委员会特邀研究员、四川省侨光东方文化科技研究院研究员、国家农业部乡镇企业研究院研究员,曾经发表过多篇论文,获得“中国乡镇企业研究奖”等多个奖项。同时,论文也被选入中央党校和中国书籍出版社编辑和出版的《新时期党的建设文库》一书。

    他的书法作品,曾被多家如《鉴藏》、《中国收藏》、《广东刘氏》、《世界知识》画报等权威媒体杂志常年刊登。并常与海外、澳门等地区进行文化合作交流,其作品除被国内团体和收藏家收藏外,还被远在海外的荷兰王国荷中友好交流协会和加拿大、欧美、东南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团体及中外友人收藏。

  《中国收藏》杂志曾点评刘旦华先生作品称:金石文字,历代以来都是文人雅士眼中的高古之物。纵观古今书林,能将金石文字运用自如而又书写精到的书家屈指可数。而刘旦华就正是这样一位正真的艺术名家。他的大篆古雅深沉而又痛快酣畅,其中蕴含的金石之气更是让人眼前一亮,如面对青铜古物般震撼。然而他同时又将金石文字之中的趣味与意蕴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的作品,放在任何时代都将灿灿生辉而不致泯灭。

  在诸多成就面前,刘先生虽然感到欣慰,但他思虑颇多的,还是书法艺术今后的发展。他恳切地说:“中国书法艺术博大精深,在继承和吸取祖先优良文化的同时,我们更需要与时俱进,做思古出新的突破,让文化艺术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更要让书法艺术这一中华国粹走出国门,发扬光大。我觉得,这是我们每一代书法人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家族深厚底蕴的影响,不仅让刘旦华先生意识到肩上所承之历史责任,更让他始终以虚怀心性来进行书法研习。正如刘先生所引,“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相信,不倦之孜孜以求终能让他的艺术成就在中国书坛镌刻下永恒足迹。

 

 
 
Tags标签: 责任编辑:    
上一篇:姜昆丁忠兵百余幅书画作品鹰潭展出

下一篇:书画代笔:一个公开的秘密

看完这篇文章,你的感受如何?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