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书画首页 书画资讯 书画访谈 百家艺术 作品展示 书画展示 文学天地 书画活动 三周年展
 
书画活动  
  书画交易
13813285085(夏春)
13775856669(刘柏林)
 
书画资讯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书画频道 > 书画资讯   

中国书画名家马惟印艺术人生访谈录

时间:2014-09-15    来源:    作者:
内容摘要: 采访马惟印先生,起初并没感觉到有什么特别,只不过与记者在交谈时,他不是用带着乡音的普通话,而是用浓重的,沉厚而圆润的地道四川话与记者交流。幸好,笔者对于云贵川一

 采访马惟印先生,起初并没感觉到有什么特别,只不过与记者在交谈时,他不是用带着乡音的普通话,而是用浓重的,沉厚而圆润的地道四川话与记者交流。幸好,笔者对于云贵川一带口音都算熟悉,故在访谈过程中,倒有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而马惟印先生真正的性格密码也随着交流的深入被逐一“破译”,笔者渐渐发现,在马先生“并不特别”的性格外衣包裹下,有着一颗渗透着甘泉般滋甜的澄澈性灵,让他的随和与率性确是浑然天成。

马惟印先生字双芳,号小松。1962年出生于湖南衡阳。后因父亲的工作关系,一家人又辗转迁移到现在的四川攀枝花。马先生从小生长于农家,在幼年时期,他就着迷于村里能时常看到的壁画,随着壁画中构置的情景,童年的马惟印便经常沉醉在遐想的游曳中。正是这样的目染陶冶,绘画艺术的情思意趣不断撬动着他潜藏在心底的,对艺术感悟的天赋秉性,也在不知觉中引领着他走向通往中国绘画艺术殿堂的人生旅途。

  在马惟印先生的艺术人生中,两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不得不提,一位是他的母亲,一位是恩师周孚印先生。母亲对于马先生绘画事业的支持是始终坚定的,她认为,这件事只要儿子喜欢做并坚持做下去就能成功。为了能让童年的马惟印把绘画梦想持续下去,不论当时生活多么艰苦,母亲都会想方设法克服万难,从未因生活的困顿而让马先生有辍艺之苦。一次偶然,经人介绍,母亲带马惟印拜访了著名画家周孚印先生,本欲拜于周门为徒,但周先生为考验其天资与德行,并未当时应允,但表示愿意随时指点。彼时的马惟印已参加工作,在繁重工作以外的时间,他仍不辍于绘画研索,并坚持每周一次问艺于周孚印先生。这样的学习持续了四年之久。终于,周先生在见证了马惟印习画的虔诚与勤奋后,同意将他收为入室弟子。至今,马惟印还把拜师那天周孚印先生对他的“约法三章”铭刻于怀。其一,把过去学习的绘画门类和知识全部忘记,从中国画的基础训练开始练习。其二,不准参加任何展览,以免影响静心学习。其三,要想学好画,必须先学好做人。这些规定对马惟印先生的艺术生涯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始终让他在艺术之路上从未偏离正轨。

  母亲的开明慈爱和恩师的淳淳教导正是马惟印先生静善之心的开源之所在。而淬炼出纯善静远的心性对于画意之境界修为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至高无上之深邃底蕴的心源支撑。

  禅心自然 迁想妙得

  在马惟印先生的艺术生涯中,“写生”是个关键词。而他对“写生”的践行,并非旨在“写”,而重在“生”之于心。他说:“我在写生的时候,其实大多数时间是不动笔的,主要是多观察物象的内涵,比如山峰,树木,花草的状态,如果我对一个景致有非常的感触,那么我就知道,我跟它对上话了,这时沟通就产生了。”

马惟印作品1

马惟印作品1

  马先生与自然之境所谓的“沟通”,与我们平时理解的“感触”不可同日而语。“感触”之觉只是客体之于自身在听觉,嗅觉或触觉方面的一种刺激而产生的第一反应,是之于外的浅层知觉。而“沟通”却不同,其诉诸的是对客体生命的透视,能够走进万物深处,临境于“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禅思意修,并达到物我合一,天人和谐。这需要在“涤除”和“坐忘”的淬炼中升华出一颗“平常心”。

  “不论干什么事情,都要有一颗平常心,特别是从事中国书画艺术,就更是如此了。当代的社会环境很浮躁,缺乏一种静心修习的踏实境界,大多数人对争名逐利趋之若鹜。所以,现在呈现出来的各种所谓的创新作品很多都没有了一脉相承的气韵。都是为了迎合市场而‘出奇’。”

  马先生喜欢把大千世界的万种风情收汇于心,其心之丰富犹如一个造梦工厂,把他所洞察到的自然之精神本质进行重组加工,再以自我情思为支柱做出整合,汇之于笔端,便自形成独一无二的自我逸格。马先生常说:“画画到一定程度就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了。”确实,这种难以名状的意味正是中国画凌驾于绘画技法之上的精神要旨,是一种自线条和色彩中升腾而出的深邃且充满哲思的艺术魅力。

  马惟印先生擅画写意花鸟题材,诸如梅、兰、竹、菊、荷花、葫芦、紫藤等。这样的题材,正是承袭了我国古代文人画的风雅。文人画重在“画心”而非“写形”。不以匠人之作为类,画作格调和所言之情更需要创作者的深厚学养作为底蕴支撑。

  “当代很多画家创作,都喜欢去营造一种视觉冲击的感受,但我不喜欢那种围绕画面而去作画的创作。总觉得这么创作的话就失去了中国画的本意,失去了画作的魂,违背了中国画“写意”的原则,出来的作品就谈不上气韵生动了。”

  南朝谢赫曾在其《古品画录》中提及“气韵生动”一说,且把其居于“六法”之首。实因“六法”中,惟“气韵生动”最难把握。作品“韵”之呈现取决于创作者对“气”之掌控。既需要对“应物象形”和“随类赋彩”的准确呈展,更需要对其“形”之所限进行突破。“气韵”二字,亦有人形容“如音栖弦,如烟成霭”。实在是不可言形,而只能体意。

  观马先生作品之气韵,精妙之处不在画里,而是从画面中能够解读和感受到其在画外的禅静之修。与笔者看到的大多数写意作品不同,马惟印先生的创作,是用一种独特的逆向审美思维来表现他的作品意趣。并非是以作品表面的淡雅幽深与人传达出一种致远宁静。而是通过设色虽明艳,但不俗庸的柔润笔墨点染着大自然的蓬勃生机,在诸多物象前,他领悟到的,是植于万物之根深的强大生命力,是一种对美好生命的循环和轮回的心怀崇敬,是从性灵本真中自发的一种感恩与热爱。故,马惟印先生作品的呈现,虽觉热烈,却不喧嚣,画作中墨色变化丰富,浓淡宜和,过犹不及,恰到好处。对“度”的把握始终恪守中庸谐和。需要观者仔细品味才能看懂画中之“禅静”意蕴。笔者体悟,马惟印先生所追求的“静者智”,实在是他在澄怀观道中对美好万物之关爱和对自我疏放率逸个性的发现。

  会于传统 淡泊潜性

  马惟印先生尤为推崇取道传统的创作。至今,他仍然保持每天临摹古代经典绘画作品的习惯。在他的创作理念中,对于传承与创新,他始终葆有着水到渠成的明慧心智。

  “我不会去为了哗众取宠而进行所谓的标新立异,我依旧回到传统经典中学习,仔细琢磨和体会先贤佳作中值得借鉴的东西,把传统中的精华淬炼出来。只要认真踏实地做好当下,用心去创作好每一幅作品,就不用担心自己的创作是否会被世人接受。因为,只要用心去做,今天的当下就会成为明天优秀的,可供后人借鉴学习的经典传统。”

马惟印作品2

马惟印作品2

  正如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教育家启功先生所言:“ 我认为一切事情你不革新它也革新。今天是几月几号,到了明天就不是这号了,不是这月这个日子了,一切事情都是往前进的,都是改变的。……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过了一天,我们这个身体的机能、健康各方面都有变化。小孩儿是日渐成长,老年人是日渐衰退,这是自然的规律。”此理念与马惟印先生之所悟可谓默契投合。

  马惟印先生现为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当代书画研究会副会长。四川省攀枝花市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他的作品先后入选2003年《全国小品精作扇面画展》、2005年《西部风韵.中国画名家邀请展》等全国及省、市、美术作品展,同时作品广为国内外有关机构和个人收藏。

  马惟印先生对于各种繁杂的社会活动和应酬交际向来低调,相对于荣誉和名利,他更喜欢乐享不忘初心地进行绘画研究和写生践行,始终都以“创作要无愧于心”作为一大原则来坚持着自己的艺术之旅。以一种“下沉”的方式静潜心性。

  “我会继续‘沉下去’,继续深‘沉’到传统中,‘沉’到还没到达的心底最安静的地方。”

 

  也许,沉潜的寂寞会让人有孤高的清冷,但对于嚣闹的世俗,沉潜却能涤除名利带来的争逐之扰,使人专注,让人平静。“自古圣贤皆寂寞”,而这份“寂寞”最终能让马惟印先生的艺术成就在中国画坛辉煌绽放。

 
 
Tags标签: 责任编辑:    
上一篇:书画艺术惠民生 陶冶情操铸氛围

下一篇:河曲女子李洁“山风·水墨画”引起书画界关注

看完这篇文章,你的感受如何?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