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书画首页 书画资讯 书画访谈 百家艺术 作品展示 书画展示 文学天地 书画活动 三周年展
 
书画活动  
  书画交易
13813285085(夏春)
13775856669(刘柏林)
 
书画资讯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书画频道 > 书画资讯   

中国书画名家王荣昌艺术人生访谈录

时间:2014-10-10    来源:    作者:
内容摘要:  初识王荣昌先生,他与记者所看到的照片形象有些差别,照片里的王先生儒雅深沉。在书画界,人们都称王荣昌为学者型画家。笔者曾想,凡称“学者”之人,想必会有

  初识王荣昌先生,他与记者所看到的照片形象有些差别,照片里的王先生儒雅深沉。在书画界,人们都称王荣昌为学者型画家。笔者曾想,凡称“学者”之人,想必会有斯文且严肃的架势,但在采访时,却被王先生开朗热情的性格,率真豁达的心态所深深打动。

王荣昌

  王荣昌

  王荣昌1948年出生于安徽肥东,其父母均是大学普通员工;从小便生长于书香门第的王荣昌,自九岁开始便痴迷于国画艺术。而他与国画的结缘,却非来自笔墨纸砚的熏染,而是启蒙于父母工作的那个开满荷花的校园。這两处必须改正、否则与事实有出入。池塘。儿时的王荣昌,曾在很多个夏日真切体味着荷塘美景之清幽,或傍于晨曦,或游于月下。在荷香阵阵里滋养心性,也在无知觉中呼唤出,浇灌着他对丹青墨韵的天赋异禀。

  荷香幽远 笔墨洒放

  在王荣昌先生的画作中,荷花是其主要作品。这不仅与儿时所常见之景色相关,更多的,是来源他镌于心底的,对荷花的深切感悟:“从古到今,荷花是很多文人墨客所擅长的题材。我喜欢荷花,主要是因为它高洁的品格。周敦颐笔下‘出淤泥而不染,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等文学描述也成为创作者的一种审美追求。其实,正是对物象的感怀才促发了我对技法的研究。”

  一般而言,不论是习书还是习画,都开始于着笔在纸的临摹。而普通的习作者也都是走一条从“技”到“心”,再从“心”到“技”的创作之路。而与当今很多画家不同的是,王荣昌先生的艺术修习,并非先于“技”而入。他儿时悠游于荷塘,侵染于荷芳幽香的时时刻刻,就已经开始了从“心法”而入的思习。用眼,勾勒着荷花的轮廓,用心,点染出荷花的气韵。他不是在苦于技法之习后,做涤除杂念的,对“澄怀味象”心境的重启,而是从一开始就以一颗净澈明慧之心长驱直入地去感悟道法自然的灵性。正可谓在启蒙之初便站在了“取法乎上”的制高点。正是这从“心”到“手”,后又从“手”到“心”的酝酿和实践,使王荣昌先生的作品从未落于技法的匠气。

  “中国画的内涵是抽象的,写意的,主要是重在对精神的表达,对创作者内心感受的抒发。画荷花的人有很多,对技法的突破就很难。但在艺术创作中,自我个性需要追求。那么我认为,要做到不落窠臼,与众不同,最根本的就是在学养,修为上的造诣,是在画作之外的修行。”

  王荣昌先生始终以沉潜踏实的心境执着于对学识的汲取和心性的修习。在创作中,他总以“心”为导引,不断开掘着自身潜力,发现不足,取长补短,让艺事日渐臻进。故而,他笔下荷花,虽同样是笔与墨的熔融,但却呈现出冶于传统又胜于古法的独特意蕴。

  在笔者看来,王先生笔下荷韵有些泼彩意味。且以他本就道法自然的心性而言,对这种虽看似随性挥洒,实则难度颇高的方法,他必定会去追求炉火纯青的化境之思修。泼彩画法始于张大千,不仅在驾驭笔、墨、色、水、纸等方面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且为中国画开辟了新的表现途径。可以说,“泼墨”之法,代表了写意画的最高境界。王荣昌先生所绘荷花,实是以勾、染技法为多,从布局,设色,用墨等方面疏密有度,浓淡相宜,在初观王先生笔下荷花时,会感受到些许笔墨的夸张,但仔细体会即发现,他看似是点染了荷与叶的物象形态,实则在抒写着内心真正的疏放纵意。荷叶葳蕤将点点花艳包纳于中,却以叶之变化万千来律动内心的丰富多彩,观之独有一种不争的潇洒和沉远的低调。虽非大千笔下的“泼彩”之法,但却有与之同感的水墨淋漓的豪洒风韵,更有一种心随墨走的游刃自如。

《盛世莲花》九屏之九 尺寸:180x74cm

  《盛世莲花》九屏之九 尺寸:180x74cm

  “中国画的特点,从技法上来讲,就是笔和墨的运用。这里面的讲究其实也没有一定之规,倒是会有经验之谈,在勾勒和点染的时候要把握一种‘度’,而这种衡量是一种很个人的东西,我觉得,所谓的深奥,也就是人与人的差异所产生的不同感受和标准,无法一言以蔽之,永远都存在探索的空间。所以,这就是中国艺术的特点,她永远不会有‘最好’之说,而会不断产生着无穷尽的‘更好’。”

  在王荣昌先生的作品中,梅兰竹菊也是其雅好。同样,对这“四君子”之爱,并非源于形之所爱,吸引他的,是凌驾形之上的精神升华。

  梅之傲雪凌霜的风骨气韵、兰之清雅幽远的淡泊情志、竹之虚怀谦下的平易舒和、菊之恬淡疏散,却也不畏严霜,不辞寂寞的高士品格。皆是自强不息,清华其外,澹泊其中,不作媚世之态的精神象征。

  “竹子,荷花之类的题材,中国人画了上千年,历朝历代的文人都在画,早已形成一种固定的模式,画家在创作的时候也就会不自觉地遵循一种惯性思维。要对一种上千年形成的习惯进行突破是很难的。当然也有范例,比如说,齐白石先生的虾,徐悲鸿先生的马,都是中国绘画史上里程碑式的创新。画家要有自己的笔墨语言,追求自我风格,必须是要在长期的积累和实践中,自然而然地逐渐形成,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但绝不能急功近利,刻意追求。”

  大巧若拙 不懈求索

  品读王先生作品时,静心体会,便能发现画作中的“拙”气,但此并非是功力不到的生涩,而是“画到生时是熟时”的,简约却不简单的深邃意境之彰显。

  “画在‘生’时,是于开始,我们都要从临摹起步,时间长了,就完成了技法的熟练,技法娴熟以后,必须追求心境的升华,心境修为到一定程度,自然就会把技法化于无形,就能出现‘拙’的意境,其实,这是笔墨运用到极致的体现。”

  “拙”之意境,体现在对虚实之间的把握。其中,‘留白’就是一功。如何‘留白’在任何人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关键就在于各家的修为和底蕴了。而出尘,脱俗的观感,以及沉浑,大气的韵致则是王荣昌先生所彰显出的笔端风华。

冷露沁香诗入 尺寸:239x69cm

  冷露沁香诗入 尺寸:239x69cm

  王荣昌先生现任国家一级美术师,历任荣宝斋(深圳)专职画家、荣宝斋书画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美协南方艺术中心专职画家、研究员;广东省文化学会书画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国画院副院长、郑州大学特聘教授、深圳市文化艺术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先后被中国文联授予“德艺双馨艺术家”和国学研究会授予“国学家”等荣誉称号。虽获诸多荣誉职位,但王荣昌先生从不以此止步,他对艺术的追求,如其笔下之荷、竹德品,淡泊致远且虚怀若谷。

  “我觉得,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对艺术的追求则是无限的。学习的经历,其实是一个在不断自我否定的过程,没有自我否定就不会有长足进步。对国画艺术的追求,我永远都会是一种‘不知足’的状态。我还会再继续思考,改变和突破。”

  正是长期专注于案头灯下的不懈之孜孜求索,让王荣昌先生的笔墨魅力得到更多人的喜爱和更为深远的扬播。其作品先后被人民大会堂、中南海等机构收藏,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文化报》、《美术报》、《文艺报》、《中国收藏》、《艺术界》、《中国画家》、《香港商报》、《文化报》、《艺术与收藏》、《收藏家》、《鉴宝》、《艺术界》、《中国书画报》、《中国画家》、《新阅读》、《深圳特区报》、《深圳商报》、《晶报》、《收藏快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翰墨中国六大家》、《中囯近现代名家王荣昌作品选粹》;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国画名家艺术研究王荣昌花鸟作品选粹》;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当代中国画名家》;文物出版社出版发行《当代艺术名家王荣昌》;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名家中国画选粹王荣昌》;《中国国际航空杂志》《收藏家》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当代画坛实力派名家作品典藏》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发行《翰墨中国画坛之星》等报刊杂志发表。《广东卫视》、《深圳电视台》等传媒作过专题报道。出版有《王荣昌花鸟作品选》、《王荣昌作品集》等。

 

  在艺术的创作上,王先生从不去谄媚地迎合市场需求,更不去沾染浮躁的世俗之风。他总以“采菊东篱下”的悠然,“不蔓不枝”的率真让笔下之作充满“不染淤泥”的恬淡致远之韵致。而他淬炼于澄透心性的佳作也将在中国画坛镌刻下历史的烙印。

 
 
Tags标签: 责任编辑:    
上一篇:香港苏富比“中国书画”专场 张大千作品拔头筹

下一篇:“炫彩北京情共筑中国梦”书画展圣彼得堡落幕

看完这篇文章,你的感受如何?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