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书画首页 书画资讯 书画访谈 浙商艺术 作品展示 书画展示 文学天地 书画活动 三周年展
 
书画活动  
  书画交易
13813285085(夏春)
13775856669(刘柏林)
 
书画资讯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书画频道 > 书画资讯   

中国书画名家董宝宏艺术人生访谈录

时间:2014-12-09    来源:    作者:
内容摘要: 董宝宏  观董宝宏先生画作,总能让人把其中意境与唐诗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激荡联想到一起,其笔下之湍急水流,汹涌浪涛带来无尽的视觉震撼

 董宝宏

董宝宏

  观董宝宏先生画作,总能让人把其中意境与唐诗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激荡联想到一起,其笔下之湍急水流,汹涌浪涛带来无尽的视觉震撼,霎时间会让观者心潮澎湃,开阔豪迈之情怀便油然而生。《诗·大序》中所云:“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但凡艺术创作,都有这一规律。从默默而作的细水长流,直致心之所向的酣畅淋漓。

  董先生的创作历程,亦是这一过程的真实写照。

  董宝宏先生现为中国企业报道艺术资本理事会副主席,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书画艺术委员会理事,清华美院黄河画派研究院副秘书长,天香书画院常务副院长。谈到与国画的结缘,董先生说,是在平平淡淡中顺然而始的,董宝宏1963年出生于河南洛阳。洛阳是一个为历朝建都之福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所在,其声名卓著,史不绝书:不仅是闻名于世的牡丹花都,更是取材于梅、兰、竹、菊题材的诸多文人画家妙笔生花之灵感源泉。加之龙门石窟所承载的深厚人文底蕴都让生长于此的董宝宏从小就熏染于浓郁的文化氛围中,不断得到艺术审美之启悟。在很小的时候,他就能给家人和邻朋书写对联,且常得大家赞誉。在不知不觉中,少年时期的董宝宏便愈发痴迷于书画之创,也因此养成了对自然万物都近观细品的习惯。

  积于传统 启于黄河

  在董先生作品中,山水画是其代表之作。其起手是从临摹深研古画开始的。隋代展子虔,北宋范宽,南宋马远等大师名作,都是他长期心摹手追的对象。除此之外,对梅兰竹菊,花鸟虫鱼等题材均有涉猎,加之自幼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近乎痴迷的喜爱,不论楚辞、汉赋,唐诗、宋词,都是他喜作擅长之能,这在无形中提升的综合学养,帮助他深透理解笔墨精神积聚了深厚底蕴。

  “在积累的阶段,必须要多临摹,这个过程是非常缓慢、也是非常辛苦的。想要成功,要具备百分之二的天才,更必须付出百分之九十八的汗水才行。一定要打好基础,基础是很重要的。”

大河声韵动乾坤 480x120

大河声韵动乾坤 480x120

  在临摹古人笔墨中,董先生不断继承着,也丰富着技法的运用。以平和、踏实而静谧的心性耕耘于对中国传统绘画一脉相承的延续,且在不断交汇和体悟过程中,将诸多技法熔冶于心,关照于行。且随着研习的不断深入,一种更为强烈的,“破茧振翅”的愿望在酝酿中蠢蠢欲动,亦不断蒸腾着他愈发深邃的思虑和博厚之情怀。而这个时期,正是董宝宏艺术生涯中“言之不足,嗟叹之亦不足,而欲咏歌之”的阶段。他在不停寻觅着,也在等待着能让其思怀“破冰”的时机。

  “临摹只是一个阶段,技法再怎么难,经过长时间的用心摸索,总能掌握,难就难在创新。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我体会最深的就是酿造的‘酿’字,这里面有偶然,更是必然的机缘。就好像蜜蜂酿蜜,厨师做菜,酒师酿酒,其间的过程才是最难的。要修炼出气韵生动的自我风格,更是时间、汗水、自身学识、灵感以及情感的综合修为。”

  一次偶然的机会,董宝宏在参观画展时,看到了我国著名画家徐惠君先生笔下气势磅礴的黄河之作,即被眼前波澜壮阔的画面以及作者炉火纯青的笔墨技法深深吸引。那一瞬间,董宝宏积郁已久的灵思似乎找到了爆发的支点,他的思绪,情感仿佛也如黄河之激浪般滔滔而泻。

  “徐先生是一位没有门户之见的老师,他常跟我说的就是齐白石老先生那句话‘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他鼓励我博采众长,创出自己的风格。可以说,这是我绘画生涯中一个重要的大转折。”

  自董宝宏先生将目光转向黄河的创作后,便潜心清华美院,除师从徐惠君先生外,也同时问艺于黄有维、师恩钊等名家,致力于黄河的创作与研究,收获颇丰。可以说,这一时期,董宝宏的绘画艺术生涯便真正从守成之继跨越到了创新之启。

  “过去都是听人家说黄河如何壮观,但当我真正去到壶口瀑布的时候,就觉得任何语言的描述都很苍白,只有将语言难以形容的内心激荡化为创作灵感并付诸笔墨实践才能是实实在在的抒怀。”

  黄河交响 气势浩然

  观董宝宏先生笔下黄河,是关照于东方写意与西方写实之审美理念的融容之作,以山石的静止来衬托出水流的变化,注重阴阳向背的明暗关系,同时不失率性墨韵的写意精神。董先生笔下山石,均是棱角分明,宽博巍严,冷峻却坚毅,岩石之作,皴法与勾勒结合相用,其折带皴用笔以拖、逆的方法卧笔坚皴,产生岩石诸多大大小小的不同之折面;以大小斧劈皴之错落,表现出岩石坚硬和陡峭。观之有肃然挺拔之势。山石之间各尽姿态,在互有相让中呈层次分明之嵯峨。

  相对于山树坡石而言,董宝宏先生更钟情于水的创作,在他的作品中,水的变化最为丰富。诚然,水从来都被寓以智慧的象征,不论随物赋形的灵活,还是应自然变化而转换的形态,都在不改变本质的情况下演绎着栩栩如生、气韵卓然的万种风情。在董先生的作品中,继承并发扬徐惠君先生独创的“风雨皴”技法,不仅生动表现出黄河如万马齐喑,百万雄师嘶吼咆哮般的激流浪滔,更承载着他对于中国水文化的深切情感。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水都有一种文化的寓意,比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等等,上升到一种意识形态的境界中。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水,同时也在时刻体会着水的智慧。我认为,黄河之水是中华几千年历史的见证者,她有着博厚的文化积淀,也哺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人。”

  在董先生一幅名为《派出昆仑贯神州》的作品中,他这样写道:甲午荷月、再赴壶口观瀑。但见滚滚黄河奔腾咆哮、吹沙走浪、势不可挡!一时间古今名诗佳句争相涌上脑际、又皆悄然隐去。仿佛看见李白、王安石亦羞赧、汗颜,况吾等庸碌之辈!此情此景、留在心中的除了敬畏还是敬畏!黄河啊,我的图腾、我的神!”从辞句中,能深深感受到董宝宏对母亲河的感怀与尊崇,在作品里,更能清晰发现他游于笔端的细腻思怀和潇洒豪情。此时,董宝宏的艺术,已然升华于“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洒放境界。

  中国国礼艺术大师李麟曾评价董先生画作曰:用笔洒脱,雄浑有力;远看有势,近看有质,气韵生动,非常大气;著名美术理论家夏硕奇赞其画作“气势磅礴,势若奔雷。” 徐惠君先生更是不吝溢美之词,称其在黄河山水画创作中不断继承,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风格,气象恢弘正大,跻身十大黄河画家指日可待。黄有维、师恩钊等导师对其作品也赞赏有加。

在朋友中,董宝宏有一个亲切的雅号——水墨黄河。在笔者看来,这很符合他本身气质。观董先生之形貌,确是彬彬有礼的儒雅之士,如水墨画一般逸境致远,风度翩翩。但他胸中所怀,却是如黄河般浪涛声振,咆哮嘶吼着的豪迈气势。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在董宝宏身上融容相合,发于笔端,便成就了画坛独一无二的“董氏墨韵”。

  董宝宏先生画作在全国各种展赛获奖的作品中,作品《云海松涛》在中国创新书画艺术家提名展中获一等奖,并被水立方永久收藏。《河南人物》将其与书法家张海、作家二月河、央视主持人李瑞英等在同期做专题介绍,给予高度评价。近作《黄河之水天上来》、《天来之水润神州》、《源远流长》、《万里神龙醉入壶》、《大河东流去》等颇得业界好评并广被收藏。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授予他“中国创新书画艺术家”荣誉称号。

  “我觉得,我的艺术生涯就像黄河,开始时是在上游,虽然经历很长,但总是静静地,平缓地流淌着;现在的状态,就像到了壶口瀑布一样,澎湃,激荡,有无休无止的创作欲望;至于今后,我想也会像黄河归入大海的纳百川的情怀,那个时候,将是一种物我两忘的至境。”

  对于创作生涯来讲,年届五旬的董先生正当壮年,艺术研修之路还亦漫远,但他通透的灵性,率爽的豪迈以及细腻的情思,将让他的绘画艺术谱写出如黄河般源远流长的壮美诗篇!

 
 
Tags标签: 责任编辑:    
上一篇:首届佛教艺术书画作品展开展

下一篇:书画名家挥毫敬老

看完这篇文章,你的感受如何?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