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书画首页 书画资讯 书画访谈 百家艺术 作品展示 书画展示 文学天地 书画活动 三周年展
 
书画活动  
  书画交易
13813285085(夏春)
13775856669(刘柏林)
 
书画资讯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书画频道 > 书画资讯   

中国书画名家李海圣艺术人生访谈录

时间:2015-01-07    来源:    作者:
内容摘要:书法家李海圣先生是个非常实在和严谨的人,但在他的作品中,又充满着似乎和其本人性格“不沾边”的,洒逸和沉厚的风格,两种“矛盾”着的感觉统一在一

书法家李海圣先生是个非常实在和严谨的人,但在他的作品中,又充满着似乎和其本人性格“不沾边”的,洒逸和沉厚的风格,两种“矛盾”着的感觉统一在一个人的身上,其中到底有哪些偶然和必然因素,引起笔者的好奇。于是,对探究李海圣先生书艺生涯中“字如其人”之论证兴趣勃然。随着访谈的深入,在李先生的畅谈中,记者逐一揭开了让其成就辉煌的“李氏密码”。

  李海圣先生笔名半介书生,1960年生于山东莱芜。现任中国企业报道理事会副主席;中国书画名家协会理事;山东省书协会员;莱芜市书协会员;莱芜市青年书协理事。自小学开始,李海圣先生的书法课成绩在全班,乃至全校都名列前茅。因成绩优异,他的名气逐渐在村里传开。平时如果谁家需要写对联或是有与写字相关的事情,都会请他执笔。少年时的李海圣就在这段“实用书法”的笔墨践行中打下了坚实的技法基础。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李先生再次入学深造,在投名师,访高友间完成了从“实用书法”到“艺术书法”的转变。李海圣先生为严静之门生,跟杜伯奇、王晨先生学篆刻,书法得到程向华、冯尚杰、李式法等名师指导。其中,严静之与杜伯奇二位师长对他影响颇深。

  “我跟两位先生都是忘年交,我们无话不谈,他们在我艺术和德品方面都给予了很深的教诲。做人要宽容,在事业上要严谨认真,遇到逆境要懂得坚持。这些我都铭记在心。正是孔子所说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也成为了我一生的理想和追求。”

  对于问艺学习,李海圣从不拘泥于年龄,只要是值得去问道的人,他都会虚心求教,也因此有很多小于自己年龄的师友。正是此“据于德”之宽广胸怀,加之业精于勤的努力,铸就了李海圣先生在中国书坛一马平川之艺术坦途。

  笔墨律动 心性潜静

  李海圣先生所习书体涉及真、草、隶、篆,且以行草见长。品李海圣先生墨韵,能从飘逸的行书笔墨中看到楷书的规整和严谨,足以证明,他是在力尽了楷体修习后,才放开笔墨尽展行书之意趣的。这个过程是从收敛到挥洒,由内而外的一种升华。内敛是其性情之本,而挥洒则是他的个性追求。这也就不难想到,为何笔者在看到李海圣先生作品的一刹那,觉得其人与其字的“不沾边”了。

  李先生擅长行草,方家对行草书的解释认为,其是为弥补楷体之刻板和草书之难辨所产生。这种介乎于二者之间的艺术是最难把握且最见学养底蕴的。正如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原书》中所说:“由秦分而变汉分,自汉分而变真书,变行草,皆人灵不能自已也。”这就说明,行草书是有“上承下启”之有序的绵延脉络,需要书家不仅掌握笔墨技法,且更要深透参悟书法艺术在传承中的核心枢要。

  “临帖是在书法学习中必须的功课,根据所临书家特点的不同,再作取长补短的融合。除了临帖,还要去各地看看碑林石刻。碑刻与帖是互补的,最好要参照着学。临帖主要是练就技法,而山川之游的观摩主要是对书法气韵的感受。二者兼习就相得益彰了。”

  观李海圣先生作品,不论行书或榜书,运笔中锋侧锋兼而用之,中锋之笔,有逆入,涩行,紧收之势,使笔笔线条得现厚实之沉稳,又在运毫中不断调整笔锋姿态,体现出字字内涵之丰富饱满;侧锋运毫,破于中锋之拘严,糅以挥洒之灵动。与中锋用笔相得益彰。正如古人所说的“正以取劲,侧以取妍。”之论。观之痛快淋漓,跌宕多姿。在李先生作品中,笔墨之“飞白”与墨实之凝厚可谓极尽“虚实相生”的玄妙,毫笔在自然的使转中透显着苍拙古雅之意趣,营造出一种更为致远清幽的境界。

  行草之写,难就难在章法不易掌握,更不能任笔为体,恣意萦绕,草书之连笔看似无章可循,实则其笔法、笔力所透之韵味,则在于“心”之忖度。“字中有笔”之论,则是“笔随心走”之法。李先生笔墨最为难得的,是无烟火气。而能“浇灭”这种“烟火”的,惟有心性之澄净。澄净之心对万物的观照,对自我潜性之发现都能有更为透彻的省悟。

  “中国书法博大精深,写时间长了就会感觉到对自我心性的影响和所发生的变化,这是一种慢慢融化的修养,不仅会使人淡泊名利,为人处世也会变得平和谦恭,对孔子所说的‘和为贵’的理念更会去努力实践,而且也很珍惜这种状态。”

  书家之作品往往关照于其心境变化。情感与思绪交缠碰撞而出的“火花”于中有无尽之表露,时而慷慨激昂,时而恬淡怡然,时如清风明月般爽朗,时如悄绽夜花般暗香。使思情永远交织在或喜悦,或憧憬,或彷徨,或哀伤的心绪中。而观李海圣先生行草作品,似乎有些“孤高”之感,而此“孤高”与自傲无关,只是一种“淡化”了人际的澄澈心境。能从中看到李先生在创作时,以老子所言“涤除”“坐忘”之胸怀盛接万物,融万趣于神思而化为心中逸情,发于笔端,便是游刃舒享的挥洒。而这种感觉展现在作品中的,是一种致远的,若幽兰般清雅的气韵。又有陆游笔下《作字》诗:“整整复斜斜,翩如风际鸦。书成半行草,眼倦正昏花。” 之妙趣。

  李先生的榜书作品,从技法来讲,笔墨纯熟,力透纸背之功力的炉火纯青自不必说,在其间亦能感受到的,是音律之妙,时如琴瑟谐奏,弦鼓齐吟,如江河流畅,万变风云,忽又戛然而止,声静气凝,若深水之底,一片寂寂,又复轻声而起,渐有和之,似在涓涓细流处缓缓而下。大有《论语》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之悠扬,极尽余音绕梁,意犹未尽之感。除了书法外,李海圣先生对古典文学、古诗词、历史学和哲学都有所涉猎和研究,这些综合学养对于他的书法修习,也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综合性都非常强,书法也一样,除了基础的临帖,集字以外,对其他的知识也要不断学习。不能単把精力集中在写字上。所谓触类旁通,要真正理解中国书法的精要,是必须要有更多其他知识的补充才行。综合学养,不仅是底蕴的积淀,更是自我风格最终形成的重要基础。”

  师之表率 虚怀心修

  同值一书的是,李海圣先生是位人民教师,曾被评为莱芜市师德先进个人,小学高级教师。他对教学工作的热情以及一丝不苟的责任心,常常被学生们津津乐道。而李先生的治学态度,又与他几十年如一日精研书翰之踏实,严谨,专注的心性有关。他把这份沉潜,致远的心性渗透在其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们得到了潜移默化的熏陶,学子们再带着这份踏实与专注徜徉于知识的海洋,在苦读中不觉已硕果累累。这也是在李海圣先生书法艺术中所呈现出的一种沉厚而渊远的心境特点。

“我会带学生写书法,并不是说要把他们培养成书法家,而是让他们通过对书法的学习和对传统文化精神的领悟,养成专注做事,踏实做人的品德。如果他们当中真有人能从事书法事业,那么对书法这门国粹艺术也能有一个很好的传承和传播,也将会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几十年如一日的潜心践行,让李海圣先生书法艺术获得殊荣诸多。2013年,其作品被《世界知识画报》11期刊发;2013年12月三幅作品被选入《新中国书画大家》出版;2001年“华艺杯”中国山东省书画大赛暨国际书画邀请赛获“三等奖”;2002年获山东省书画大赛“三等奖”;2003年山东省书画艺术研讨会获“二等奖”;2005年在第二届欧阳询奖全国书法大赛中获“银奖”、被“长沙市欧阳询书法艺术学会”授予“德艺双馨书法艺术人才”称号。其作品多被国内外大型企业收藏、有的被国内外友人收藏、还有的被纪念馆、展览馆收藏。

  “其实,我现在对书法艺术的认识还是九牛一毛,今后的研习之路还会很长,我更需要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去学习和探索。以书法精神来怡情冶性,也希望能感染更多的人。工作上做一个恪尽职守的人民教师,更做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访谈最后,笔者又想到了李先生的笔名——半介书生。这是他以虚怀之心对自己的谦称,他认为,“半”之于“一”而言,总有一个追求的空间,鞭策自己在书研之路上不忘攀登之奋进。正如李海圣先生常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愿与天下有志之士共创美好明天!

 
 
Tags标签:先生  书法  李海圣  作品  艺术  笔墨  一个  学习  心性  所说 责任编辑:    
上一篇:动动手指古玩字画拍卖到手

下一篇:书画代笔产业化 福兮祸兮?

看完这篇文章,你的感受如何?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