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泊月
众称马先生书画“兼擅”:画中有许多画家没有的“书之骨”,书中有许多书家没有的“画之意”。这便是马先生最具特色和价值的地方。
听马奉信先生谈“读帖”
甲午初秋雨后小凉,与马老同陪浙江籍画家孙正馨先生小酌,自然多了一些艺术话题和轻松氛围。言及书法修为,马老突然冒出来一句话,让我惊诧不已,亦震撼不已:“我练书法,并没真正临过帖,而是反复而不厌其烦地读帖,直读到烂熟于心。”微言大义,此言藏“真经”。马老接着还谈到读书,“读书好,大有益”。读帖和读书,堪为马老治艺的经验之谈。
在众多人的书法实践中,有人临名帖几百通,也有人临古贤几十年,临得似乎很像,实则更像标本,缺少生气、神气和灵气。画龙容易点睛难,难在有没有活力,有没有神韵。读帖,说白了就是看帖、赏帖、悟帖,由一字到一行,由一行到一篇,不光看点画、结构,还要看章法、布局、风格、意境,直至看透帖中内蕴的气息和大美,这样才能得其“意”而忘其“形”,虽不形同,却能神通。
“学书尤贵多读书,读书多则下笔自雅。”其实碑帖也属于书的范畴。《兰亭序》《祭侄文稿》《赤壁赋》不但是书法艺术的不朽之作,也是文采飞扬的千古名篇。读名帖名篇,可提高一个人的分析、鉴赏能力,正如清蒋骥《续书法论·临古》中云:“即此可以涵养性情,感发志气。若绝不念此,而徒求形式,则不足与论书。”书法强调心手相应,其经历、性情、修养、天赋、文化层次、知识结构,乃至人生感受有别,才导致艺术水平高下有分。历代大书家亦是大鉴赏家、大评论家,他们都十分重视读帖,先读而后写,才是练习书法、成就大家的正道。
马先生行草书“以简净为上”,以锋利的笔法修饰之,以奋发的放逸之情发放之,以无法之法为最高境界追求之,形成了骨力洞达、气象万千的个人风格。马先生特别崇拜毛泽东的读帖和读书精神。毛泽东书法意态飞扬,即得益于读帖和读书。“兴来一挥百纸尽,骏马倏忽踏九州,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苏轼诗中的这句名言,是对超凡脱俗的大家而言的,毛泽东正其人也。
“追求轻松、适意,更渴望真情!”
闻笔者第38部新著《与名家牵手·走进中外美术家的大美境界》编成,马奉信先生耗时两天创作出自己非常满意的精心之作送我以示祝贺,让我深以为谢。马奉信先生何许人也?那可是我心中的一棵参天大树,是世所公认的书画大家。
特别值得一提并乐意亮出来让大家共同分享的是,马老在大作完成后给我发来的短信寓意尤深:“我这岁数,钱无法打动我了。我追求轻松、适意,更渴望真情!”我迅即回短信:“轻松、适意、真情,六字之中见马老境界。”马老再应:“王先生法眼果真厉害!平素看您温文尔雅,不喜张扬,以为您少激情,诚属误判也!您沉稳的胸怀里,却深藏着一团火!”本人复曰:“文心如水亦如火,我为马老的人生追求和渴望真情而心动心仪!”
马先生坦言自己由业余的书画爱好者,变成专业的书画家;书协、美协会员由市级成为省级、全国级;职称由二级变成一级、再变成评委;先是市政协委员、常委,省政协委员,最后成为省文史馆馆员;行政职务由科级院长变为副局长、市文联副主席,脚步不停地向上攀登,真的感觉好累!真正感到轻松、适意,可以随心所欲地写字画画,还是在退休之后。世俗的东西都得到了,应该对“名利”大声说“不”了!这时才算真正达到一种超然的人生境界,干自己愿意干、有兴趣的事儿,这才是真惬意啊!“回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当今社会,人们在越来越多地得到物欲满足的同时,究竟还能存在多少非功利性的冲动?还能存在多少与名利无关的奋争?还能存在多少对美的刻骨铭心的感动?
看淡金钱而渴望真情,见出马老的人生境界和艺术追求。高文逸笔,皆贵于摄情。真情是画家的人生感悟,是对事物的认知反映,也是画家独立的审美价值取向,它取决于个人的生活历练、学识、修养,并映衬出画家对生活、生命、情感的理解。真情是生活中的体验与感悟在心灵深处的一种升华,更是厚积薄发的心灵迹化。比如马奉信先生于改革开放之初创作的、充满喜气和吉祥的“大肚子和尚”(活跃在大众口头上的一句赞美称谓),随着地方名酒泥池酒的酒盒子和酒瓶子走进千家万户,风靡徐州城乡,成为一个伟大时代的印记,亦构成马奉信先生艺术人生中一个显赫的成就,因为他走进了民心,走进了一个伟大的时代!许多书画评论家认为,艺术只有真正承载作者所背负的历史、所经历的人生、所蕴藏的情感时,才能变得气韵生动,才能在笔墨技巧上展现出力量;也只有在展现艺术美的同时又包含作者对生命、生活、社会的深刻思考所产生的作品,才是真正优秀的作品。
“意境的营造,是人物画的灵魂”
马先生自言:我是一个人物画家,不只要画出工人、农民、士兵、干部的形象差别,还得形神兼备。意境的营造,是人物画的灵魂,源于画家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对自然、生活深层的感悟,充满了“象外之景”和“韵外之致”。我要求自己不但要画出人物在“干什么”,还要画出他在“想什么”,更多地涉猎对人生境界的追寻。所谓的“宠辱不惊”是很难做到的,但作为一种理想境界,还是要去追求。旷怀大度、修身养性,不完全是个人的事,它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和社会和谐。我在“佛道人物”、“大儒贤哲”的创作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亦试图引发世人对人生的思考。
马先生的人物画透露出一股文人之气和高雅之风,注重情感的宣泄、意境的营造和笔墨的情趣,使画面充满神韵和诗意。题款与画面相得益彰,很好地起到了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的作用。在中国画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文人对绘画创作的参与和对绘画品格标准的确立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意境美”被格外重视。事实上,中国画超然物外的精神取向,是中国画审美追求的核心,也是中国画的最大特点。意境有雄浑、典雅、俊丽、高古、含蓄之别。意境虽然是超越物象的“象外之象”,但必须依赖艺术形象才能体现。打个比方,盐就是艺术形象,咸味就是意境。意境对艺术形象的依赖,就像咸味的产生依赖于盐一样。因此,画家要表现意境就要从构图、笔墨、色彩、造型、技法等多方面入手,做苦苦的磨砺。
马老书画作品的最大特点是逸笔草草,率意真情。写的是逸气,画的也是逸气;写的是教化,画的也是教化;书求经典,画亦求经典。逸气是一种超凡脱俗的气概气度,具有这样的气概气度,才能不为金钱、功利所囿,其人品和作品才能达到没有尘垢烟火气的境界。中国画是一个用特殊手段表现创作者精神世界的画种,中国画艺术体现的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特性,它自产生以来就被赋予了一个神圣的使命——教育和劝诫世人。正如唐代张彦远所言:“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经典艺术是艺术家精神个体和艺术创作的结合,既具有精神的内涵,又以内蕴的精神品格给观众以精神的陶冶。诸多鉴赏者,从经典中读出了艺术家对生活的深度描写,感受到艺术家强烈的情感,体悟到艺术家超越时代和空间所表现出的人类共同的精神特点,读到了其中蕴含的共同的精神需求。在通往经典的道路上,马老一直在艰难跋涉,执着举步。王学仲先生曾给予其很高评价:奉信书画兼擅,尤为难得。程大利感慨马奉信的书画作品“像黄河故道的一缕风、一片云、一泓池水,令外地的徐州人能有很多感受”。还有名家品评说:“其行草书既有晋唐人的古雅和晚明大家的雄浑野逸之气,又有自己的个性风格……其画有一种大朴不雕、寓巧于拙的浓厚气息,既得益于他浑厚的书法功力,也得益于他对人世的理解和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