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欧丝路名城艺术联会”成立。 本报记者 齐浩 摄
观看徐州油画作品。
参观汉画像石拓片。
不少群众前来观展。
徐州日报讯(记者 刘苏)12月5日,“从彭城到长安,跨越两千年的艺术对话——汉风墨韵·刘邦故里·徐州美术的历史与今天暨‘彭城画派’作品展”开幕式在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开幕。本次展览集中展示了汉画像石精品、徐州籍大师李可染、朱德群,以及活跃在当今美术界的徐州籍和徐州本土书画家的250余件美术作品,代表了徐州美术书法的最高水平。开幕当天共有千余人前来参观。
“彭城画派”,虽然可以前眺百年而蜿蜒有迹,但其昭揭于天下的标志性事件则是2013年10月23日于南京举办的“汉风墨韵——李可染暨‘彭城画派’书画作品展”。此后,又有北上京华、南下上海、东渡韩国的展出;12月5日,又迎来了西入潼关的长安之旅。
历史上的徐州与长安,有着太多的交集和太多的呼应。其中最为后人称道的当然是汉高祖刘邦和他的徐州功臣集团在秦楚之际,咸阳灭秦、汉中称王、三秦鏖战、长安定鼎、大汉开基的千秋之功。徐州作为大汉天子及大汉王侯将相的故乡,久历于汉风浸淫;而西安作为大汉王朝的京畿之地、郡国中心,更是大汉文化的命脉所在。
在现场,不论是领导嘉宾还是普通观众,皆表示,具有“汉韵同质”的两座城市所进行的艺术交流,不论定义于“汉风回响”还是定义于“汉韵共鸣”,皆是名至而实归。
上海市书协副主席晁玉奎也是从徐州走出去的艺术家,此次应邀参加展览。“我从这些展品中进一步加深了对徐州文化内涵和本质的理解,也更激起了我对徐州的眷恋和热爱。”晁玉奎说,“特别是近些年,徐州文化生态更加喜人,徐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把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生态环境建设捆在一起抓,看得远、想得深、抓得实,使徐州文化发展进入了快车道,文化人才辈出。这次参展的一大批青年书画家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传承与拓展、严格与精准的艺术特质,非常喜人。”
徐州籍著名画家郭公达也持有相同观点。郭老今年已经85岁,仍然坚持到现场。离家已有62年的郭老,乡音未改,也一直关注徐州书画事业的发展。他告诉记者:“徐州不光经济抓得好,文化也抓得很好,难得见到把文化像经济一样抓的领导,而且汉文化这个切入点很好。这样的政策直接影响当地的书画创作环境,从这次作品展中就可以看出来,年轻人的进步非常快,像我们这些老人感到高兴的同时,也很有压力。”
陕西省美协主席王西京是徐州“八大家”之一王子云的学生,对王子云一直怀着深深的敬意和思念。他说王子云老师是一个普通的人,但身上却体现了最优秀的民族精神。在今天这个重塑精神的时代,这次画展呈现给我们的不仅是学术层面,笔意精湛、意蕴深厚的佳作,更是精神层面的,对民族、对国家的一腔热血,以及崇高的文化使命、文化自觉意识。
文化学者田秉锷说:“此次展出将给‘彭城画派’的书画家一个机会,让他们的艺术作品将因直面文化背景相似的西安观众、陕西观众,而获得一种更加精准、更加严格、也更为感同身受的评价;对于西安的观众而言,能有机会领略来自徐州的绘画艺术,似乎也是一次缅怀汉文化根脉的可贵机缘。”
此次展出的作品,有相当一部分是新近创作的,尤其是活跃在徐州本土的艺术家,都拿出了不同于南京、北京、上海展的作品。我市本土知名画家姜舟就开拓了新题材——大雁。这是姜老先生第一次画大雁,据他介绍,从构思到创作完成总共花了两个月的时间,是自己很用心的一幅作品。“这次画展出现了很多年轻的名字,水平也不错,题材广泛深入,从思想上与时俱进,很有正能量。”姜舟说,徐州后继有人,潜力巨大,我们老一辈很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