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简称“山水”,是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它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尚未从人物画中完全分离。隋唐时期开始独立,五代、北宋时趋于成熟,成为中国画的重要画科。在中国绘画史上,尽管山水画是较晚出的画科,但却比欧洲风景画要早一千多年。
中国山水画传统上按画法风格分为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浅绛山水、小青绿山水、没骨山水等。它禀爱自然的精华、天地的秀气,以阴阳、晦冥、晴雨、寒暑、朝昏、昼夜等赋予其无穷的妙趣。随着笔墨技法的成熟和完备、文人的积极参与,又使书法内涵和文学意蕴在山水画中,得到了充分的渗透。
在画法上,唐代王维提出了“水墨为上”的观念、强调水和墨的相互作用以后,五代、北宋时期风行湿笔浓墨法。到了南宋,在此基础上,又产生了在熟性绢、纸上运作的水墨交融、连勾带皴的方法。元代时纸本大行其道,风行南宗山水,又以干笔皴擦的方法别开新局,影响到了明清及明清之后的山水画风。
本文精选了明清著名画家王绂、戴进、吴伟、文徵明、董其昌、恽寿平、王时敏、 王原祁 、王翚、吴历等的部分山水画精品,对其作简略介绍。
1.明 王绂 《山亭文会图》
明 王绂《山亭文会图》纸本设色
纵219厘米横87.6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描写文人在山林雅集之盛事。画上重峦叠嶂,山势险峻,树木丛生,烟霞环绕,颇为壮观。山上小溪泉水流淌有声,山下河中可泛舟,山林间亭台楼阁隐现,这是一处可游可居的幽雅胜境。近景古朴山亭中已有几个文人在那里论诗作画,山下还有文人或乘舟、或步行赶来应约赴会。山水胜境为文人雅集提供了优美环境,文人雅集又为山水胜境增添了诗情画意。
王绂(1362—1416),字孟端,号友石生,别号鳌里、九龙山人,后以字行,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五月初三日生,无锡人。幼年聪颖好学,10岁能作诗,15岁游学邑庠为弟子员,与名诗人钱仲益、浦长源等常唱和。他尤喜绘画。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元璋征召赋闲在家的读书人,授以博士弟子员。王绂也被举荐进京。但他素性高傲,不慕名利,进京不久回乡隐居。洪武十三年,朱元璋诛戮左相胡惟庸。10年后,又以胡的逆党的罪名兴起大狱。王绂虽不过问政治,但也因事坐累,被发放到山西大同充当戍卒10余年。建文二年(1400年)回乡,隐居九龙山(即惠山),赋诗作画,教授弟子。曾为惠山寺僧性海作《晴雨竹图》,并题五言、七言诗各一首。成为明清两代诗坛佳话。所作古诗类韦(应物)、柳(宗元),律诗类晚唐,词语婉媚,随意渲染,自然合度。永乐元年(1403年),王绂因善书被举荐进京,供事文渊阁,参与编纂《永乐大典》。永乐十年,50岁始授中书舍人,派往北京,从事迁都的筹备工作。永乐十一年、十二年,两次随明成祖北巡,作著名的《燕京八景图》。永乐十四年二月六日病逝于北京馆舍,终年54岁。
王绂绘画擅长山水,尤精枯木竹石,师法吴镇、王蒙等元代大家。他的山水画兼有王蒙郁苍的风格和倪瓒旷远的意境。对吴门画派的山水画有一定影响。但不肯轻作山水画,故后人有“舍人风度冠时流,笔底江山不易求”的诗句。他画竹兼收北宋以来各名家特别是倪瓒、柯九思二人之长,经过长期的揣摩,形成独特风格,飘逸雄秀,纵横洒落。人称他的墨竹是“明朝第一”。
善画山水墨竹,山水画有繁、简两种风格,繁笔线条较长,转折灵活,多用中锋,学王蒙、吴镇笔法。简笔则干笔、偏锋、皴擦并用,来自黄公望、倪瓒。画墨竹笔法灵活稳健,含有书法特点,多受文同影响。知名于明初画坛。于书法,动以古人自期。
山水师王蒙,画长江远山、丛篁怪石,无不精妙。永乐间以墨竹名天下,为当时第一。有投金帛购其尺片。绂亦博学善诗。人评共画竹曰:“能于遒劲中出姿媚,纵横处见洒落”。其画面方寸之间便见潇洒淇澳,妙境深幽。
他性格孤高自持,画非为知己者不作,因而传世作品不多。诗画流传于世的有:《王舍人诗集》、《友石山房集》、《潇湘秋意图》、《江山渔乐图》、《秋林隐居图》、《竹鹤双清图》、《墨竹图》、《芦沟晓月图》、《燕京八景图》、《枯木竹石图》等。
2.明 王绂《秋亭远岫》
明 王绂《秋亭远岫》水墨 纸本立轴
王绂《秋亭远岫》为水墨纸本立轴,因诗塘有乾隆御笔“云峰萧寄”四大字,并钤盖“乾隆宸翰”印,故引用此名。画幅上方左侧王绂自题:“溪水■秋鹤影孤,草亭云冷树模糊。相看未遂还山约,宜复年来写画图。毗陵王绂写题”。钤“九龙山中道士”印。右侧依次为:韩奕、愈行之、王达善、王汝玉诗题,王绂自题下方是梁用行诗题。画幅中部右侧有乾隆御制诗题。
这幅作品在构图上采用全景式,近树远山,疏密有致,可以看出受到一些倪画构图的影响;在笔墨上,树石的皴染有吴镇笔墨厚重的韵味;而远山的皴擦,露王蒙细碎笔法的端倪。从自题书体看,正是由长方转入方正之时,即四十以后,这幅绘画应是王绂成熟期作品。李日华在评王绂山水画时说:“王舍人画以幽淡简远为宗,出入鹤樵(王蒙)、懒瓒(倪瓒)间,多逸笔小帧”。沈周评其画曰:“繁中置简,静里生奇”。这两点用于此幅画的评论,是恰如其分的。(华山月评)
3.明 戴进 《洞天问道图》
明 戴进《洞天问道图》绢本设色
纵210.5厘米横83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这幅作品描绘了深山大川、弥散的云气、挺直的青松、激荡的水流等山中之景。山坳中的一座小门敞开着,门外似乎别有洞天。一红衣人正埋头向门内走去,似乎是在走向即将开悟的另一天地。此画笔法劲秀,描写精工,皴染淹润,着色清淡,画面境界有一种神秘幽渺之感。整幅作品皴法繁密,有条不紊,理在其中,深远之处用墨稍重,皴擦紧密,传达出了空间深远之感。
戴进(1388—1462),字文进,号静庵,又号玉泉山人,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他是明代画坛开宗立派的人物,曾经创立了称誉一时的“浙派”,在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代的倪谦称他为“一代良史”,晚明的董其昌也认为他是:“国朝名手”,“我朝画史大家”。
他的父亲戴景祥是一位画工。戴进一生经历坎坷,早年为制作金银首饰工匠,后受父亲戴景祥的影响,从锻工改学绘画,以卖画为生。擅长工笔,且常为寺观做佛像,以精工、细巧见长;同时也受到南宋“院体”的影响。宣德年间他被征召入京,供奉仁智殿,成为宫廷画家。
他得唐宋诸家之妙,故道释、人物、山水、花果、翎毛、走兽等,无所不工。擅山水、人物、花鸟,山水取法宋元,用笔劲挺方硬,水墨淋漓酣畅,发展了马远、夏圭传统。人物画师法唐宋传统,兼长二笔、写意。工笔用铁线描和兰叶描,写意从马远变化而来,笔墨简括。花鸟画工笔、写意、没骨兼长。戴进的绘画在当时影响极大,追随者甚众,人称浙派,成为明代前期画坛主流。
大体上来说,其绘画风格主宗南宋“院体”画,承继马远、夏圭的苍劲之风,又融入文人写意之法,用笔迅捷奔放、随意自由、极富动感,具有简劲、纵横之势和阳刚之气。其山水源出李唐、马远、夏圭,技巧纵横,画风健拔,一变南宋浑厚沉郁的风格,画神像、花鸟,都极精致。他画人物远师吴道子、李龙眠,创蚕头鼠尾描,行笔顿挫,笔法豪放。其画风风靡于当时,吴伟、张路、王世祥、方钺、戴泉、夏芷、何适、谢宾举、谢时臣、汪肇、蒋嵩、夏蔡等多人皆承其画风,而形成“浙派”。山水师马远、夏圭,并取法郭熙、李唐,俱遒劲苍润;人物佛像能变通运笔;顿挫有力;所作葡萄配以勾勒竹、蟹爪草,别具格调。
戴进因为画艺在谢环、倪端等名家之上,而遭嫉妒。一日在仁智殿呈画,戴进的《秋江独钓图》被谢环乘机进谗言,指摘他说他画的垂钓者不应着朱色衣服,遂被斥退,困居京城多年。晚年,他离京返乡,卖画课徒,并发展了马、夏苍劲的水墨山水,以更为坚劲、雄阔的笔墨,创造出更具运动感和阳刚气势的山水画新风貌,经后世发扬,遂成“浙派”。
戴进有《春山积翠图》、《风雨归舟图》、《三顾茅庐图》、《达摩至慧能六代像》、《南屏雅集图》、《归田祝寿图》、《葵石峡蝶图》、《三鹭图》等传世。其子戴泉、女戴氏、婿王世祥等皆善画,能传其法。
4.明 戴进 《长松五鹿图》
明 戴进 长松五鹿图 轴绢本尺幅:142.5x72.4公分
戴进虽承袭了南宋院画的许多特徵,但和当时宫廷画家比较单一的院体画风,又稍有不同。在他的作品中,偶尔也看得到不同於平日本色,掺合融会了元代文人水墨画风的情趣。这幅长松五鹿图,就是其中的一件。
图的左上方为明代知名文豪兼艺术大家─文徵明(1470-1559年)的题诗:「长松郁郁映双泉,麋鹿为群五福全,尘土不生巖野静,始知平地有神仙。徵明题,静菴笔。」画幅上没有画家的款印,是依据这个题识,而定为戴进的作品。
画面的主题在前景已经显示出来,高耸的森林中,有五只鹿遨游其间,小溪由前景直到松树林的尽头。远景的高山,云烟飘渺,情境与近景形成了明显的对照。
构图的空间安排上,近景的松树非常高大,高度几乎占画面的一大半;另外,占画面二分之一的上半部则是远景的山丛,远、近两景以云雾隔开,中景几乎消失。布局上,呈现实与虚、动与静、繁与简之协调对比,极是活泼有趣。
在笔墨方面,画树干的笔法犟劲而有力,枝叶的浓淡色彩分明。远山与近石,都以「似点非点」长短不齐的缐条积叠而成,再加上轮廓缐来勾勒形状,并略染墨和汁绿,山石以的短缐完成,所惯用的斧劈皴大有不同。
(选自台北故宫博物院)
5.明 戴进 《溪边隐士图》
明 戴进《溪边隐士图》绢本 水墨淡彩
纵137.9厘米横75.1厘米现藏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
画中描绘了一位超凡脱俗的隐士斜坐在山石之上,在他旁边放着一根拐杖,大概是旅途劳累,故在山中休憩。隐士的神情平和,裸露前胸,从微微低垂的眼神中,可看出他正在倾听身旁潺潺的流水声,真是悠哉、闲适的生活。周围的景物只有山石和树木,一片寂静,惟有小溪的“乐音”萦绕整座山林,一直传进幽深之处。人物悠闲的心态与恬淡的景致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一切都是那样的自由,那样的随和,在不经意间透露着一种文人的气息。这是作者艺术风格的简逸一面,但这又不同于元人画风的那种淡泊。画中山石勾勒,坚实峻拔,并运用了南宋马、夏的斧劈皴,皴法迅捷刚韧,犹如石斧雕凿一般。看那偃斜多姿的拖枝松是如此的苍劲有力,它身如虬龙,扎根于硬石之中,直冲云天。其曲折的枝干,每一曲,每一折都流露着倔强与刚烈。好似一位坚强不屈战士,又似一位清高绝俗的雅士,傲然挺立于山巅之上。这种刚毅的气质与平静、幽寂的情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二者又在通情达意之间互为补充,取得了完美的平衡。
另外,作品在题材、布局和画法上,基本是仿效南宋马远一派。如,通过松树和远山、近石形成的对角线构图,山石运用潇洒利落的斧劈皴,松柏的遒劲挺拔,还有人物衣纹细劲顿挫的勾勒等,都极似马麟的绘画风格。本画为水墨淡彩,整体以水墨为主,只是在山石、树木和人物衣服上都略施以淡淡的绿色。这种淡雅的色彩正体现了画的清逸与闲淡之韵。
6.明 吴伟 寒山积雪图
明 吴伟 寒山积雪 軸台北故宫博物院
图中一片银白的寒雪,辉映在惨淡的天空。溪旁,一人带着童子正要过桥,畏寒缩瑟的样子,描写得栩栩如生。全幅以大笔挥洒而成,有粗率豪迈的感觉,但笔法的运行却粗细有致。
吴伟(1459-1508),字次翁,又字士英、鲁夫、号小仙。江夏(今湖北武汉)人。他自幼收养于钱昕家,伴其子读书,行有窃弄笔墨的机会。明宪宗时被征入宫,授锦衣镇抚,待诏仁智殿,不久放归。明孝宗时再次入宫,授锦衣百户,赐“画状元”印,两年后辞归南京,卖画以终。
年二十后至金陵,书画之名已渐起,画法与戴进相似。精山水,落笔健壮,最长于白描人物。时与杜堇、沈周、郭翊齐名。用笔奔放,画时泼墨如云,旁观者骇,巨细曲折,各有条理,人皆为之叹服。传其画法的有蒋嵩、张路、宋臣、蒋贵、宋澄春、王仪等,被称为“江夏派”。代表作品有:《采芝图》、《仙踪侣鹤图》、《芝仙图》、《溪山渔艇图》以及白描《人物图》、《神仙图》等。
7.明 吴伟 渔乐图
明 吴伟《渔乐图》轴绢本
纵270厘米横174.4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又名《溪山渔艇图》,是吴伟描绘的渔樵题材中最巨宏的一幅创作。渔乐图是吴伟经常描绘的题材,他浪迹江湖为职业画家时,“独乐与山人野夫厚”,熟悉下层人民,所绘渔乐、栖憩、耕读等内容,亦多取自现实生活,形象质朴,环境真实,境界自然,极少文人稳逸画中的理想化色彩,此图即为一例。
图绘湖山相接渔艇栖泊的港湾,布景简略,近处几块嶙峋山石,数株偃蹇老树,三五泊岸渔船;中景一片亘绵山峦和一角延伸沙碛;远处是溟濛的峰岭。但布局丰富多变,S形的构图,使近、中、远三景显得曲折起伏又虚实相生,诸景既相互系连,又不显迫塞,富有层次感和深远感。整体境界开阔,气势雄伟,生动地传达出江南渔港之美。
作品展现的渔乐生活真实可信,无论栖息者、垂钓者、闲话者,都是衣着朴素、形象淳厚的山村渔夫,而非飘洒闲逸的文人高士。渔港环境也是喧闹的劳作或栖息场所,而非隐士向往的幽居怡情胜地。画面散发出较浓郁的世俗气息,反映了吴伟鲜明的艺术特色。
此图画法也不拘一格。劲健的用笔,淋漓的水墨,源于南宋马远、夏圭;断续短促的山石勾皴则近似戴进;形同“披麻”的皴法和浓淡有序的墨色又受元人影响;而迅疾的用笔和雄阔的气势则显现自身本色。与他创作的其它渔乐图相比较,此图更多集大成特色,故当绘于技艺精熟的晚年。(单国强评)
8.明 文徵明 玉川图
明 文徵明 玉川图 立轴纸本 设色
纵132厘米横34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此图以远山横亘,平滩杂树作远景;中景则画悬崖巨峰,江帆碧水;近景中布置繁密,山石树木间屋舍俨然,板桥溪水,静中有动。全画布局精巧,用笔细谨,有工秀清苍之美。
文徵明(1470-1559),名壁,字徵明,后以字行,改字征仲,号稀奇山,停云生等。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授翰林待诏,故称“文待诏”。聪颖博学,诗、文、书、画都名闻一时。画学沈周,兼有李唐、吴仲圭、赵孟睢⒒乒??史ā;?剿?⑷宋铩⒒ɑ芏技?錾?;?缦钢挛卵牛?誓??瘢??仙癫桑?啦揭皇薄K?淖优?忌朴谑榛??湃私艹龅囊捕啵?纬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