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书画首页 书画资讯 书画访谈 浙商艺术 作品展示 书画展示 文学天地 书画活动 三周年展
 
书画活动  
  书画交易
13813285085(夏春)
13775856669(刘柏林)
 
书画资讯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书画频道 > 书画资讯   

在人格中不朽——忆徐州市书法教育家董路谊

时间:2016-01-13    来源:    作者:
内容摘要: ◎文/徐州日报记者 刘苏 ◎图/徐州日报记者 仲冬竹他从未和妻子吵过架,不让妻子干一点家务,不管当医生的妻子去哪里考试,他都会把她送到地方,他是一个好丈

 

 

 

 

 

 

 

 

 

 

 

 

 

◎文/徐州日报记者 刘苏 ◎图/徐州日报记者 仲冬竹

他从未和妻子吵过架,不让妻子干一点家务,不管当医生的妻子去哪里考试,他都会把她送到地方,他是一个好丈夫;

教学20余年,他忍受着腰椎盘突出和风湿病的折磨,没有缺过一节课,即便做手术的那一天,他也是从讲台上赶到医院的,他是一个好老师;

他从不拒绝任何人的索字要求,即便是乞丐,他也会认真地写、通宵达旦地写,甚至还曾拿出自己工资的一半去资助别人,他是一个好人。

短短56年的人生之路,董路谊书写了一个大写的“好”字。谁也想不到他会被一个小小的血栓夺去了性命,在他的书法艺术正值盛年的时期。

可是就像他对学生说的:“人不能长久,而字是可以一百年、两百年久传下去。”也像他的学生对他说的:“人的品质更能不朽,您的人格将会随着您的字流传下去。

一个“滥好人”

走进董路谊生前居住的位于江师大奎园校区的家里,一股故旧纸张的味道扑面而来。给记者开门的是董路谊的老伴孙阿姨,她有些抱怨地对记者说:“你要是上个月来就好了,上个月楼上暖气爆了,把我们家都淹了,水都有半米深,董老师的很多东西都被泡了,他写的字很多都坨成一团,揭不开,被儿子和女儿给扔了。唉!大半辈子的心血就这样没了。”

虽然董路谊已经过世十六七年了,可家里的摆设都是他在时的样子,3间卧室除了床,几乎都被书、纸、字包围着。“除了没有了成群成群来要字的人,其它的都是老样子。”孙阿姨的嘴角透出一丝苦笑。

“他从来不会拒绝人,别人问他要字,谁要给谁,而且是通宵达旦地写,有时候一幅字要写个四五遍,自己满意了才行,然后拿着那些字幅让别人挑,别人都挑走他也无所谓。”孙阿姨一边回忆,一边心疼地埋怨当时的董路谊太不注意自己的身体,“很多时候我都睡醒一觉了,感觉天都快亮了,出来看他还在那写。我一个中医,当然知道他这样熬夜不好,可是再说也没用。”

董路谊在妻子心中的“滥好人”形象不仅在慷慨赠字上,“在车站看到一个陌生人,大包小包拎得吃力,他会帮人拎到家;路上遇到一个人低头找东西,他看人家焦急,就跟着一起找,直到找到才回家,到家已经二半夜了;在路上碰到个根本就不熟悉的人,听说人家有困难,立马就掏腰包,一给就是50元,那时候我们一个月的工资也就一百来块钱,他把一半工资都给人家。这种事情太多了,很多事他都不会给我说。”孙阿姨说着,翻开一本画册,从中拿出一个红色的卡片递给记者,上面写着“励志助学基金纪念卡”,打开后,发现这是1997年的时候,董路谊为一位贫困学生捐赠50元而获得的一个证书。“要不是想给你翻些资料,我到现在也不会发现这个东西。”孙阿姨对记者说。

“他瞒着我的,除了这种事情,还有他的身体状况。他太能忍了!等他告诉我自己腰椎盘突出的时候,已经到了需要做手术的地步了。之前我根本一点都没察觉,如果他早一点告诉我,也不至于是这个结果。”采访的时候,孙阿姨说了好几遍,如果他还活着,现在也就70岁出头,她会把他的身体调理得好好的。

做完手术后,董路谊的腿出现肿胀,在医院住了14天后,人就走了。致死的原因,是一个小小的静脉血栓。“在医院躺着的那几天,来看他的人都说一个壮汉躺在那里装病。因为他挺高、挺壮的,谁也没想到他会就那样走了。”

人夫典范

董路谊经常对妻子说的一句话就是:“我自己就这么一点本事了,不写字还能干嘛?”话虽如此,但是学中文出身的董路谊远比他自己认为的要有才华。孙阿姨出生于中医世家,老太爷曾是宫廷御医,继承其衣钵,她是名很优秀的中医大夫。“中医书籍中有很多很偏僻的字,和董老师在一起后,我就再也没查过字典,问他什么字他都认识,还能引经据典。还写了很多古体诗、现代诗、散文见诸报端。这一点我很佩服他。”

夫妻二人的相互欣赏和扶持是良好婚姻的基础。孙阿姨敬佩丈夫董路谊,在董路谊的心中,妻子孙阿姨也是“女神”。“他跟别人说起我,都是说我医术高超。其实,如果没有他的支持,我根本得不到今天的成就。”孙阿姨说,“我32岁才结婚,董老师比我大一岁。我在医院上班的同时,还在徐州医学院和卫校带课,很累。结婚后,他很体贴我,到家从来不让我干活。洗衣服、做饭、带孩子这种事都是他干。孩子生下来,我就没操过心,怕孩子哭闹吵到我,晚上都是他搂着睡觉。”

孙阿姨说完这些后,停顿了几秒钟,似乎在调整情绪。记者心里顿时有些愧疚,让一个人回忆起永远都不可能再得到的美好,是不是太过残忍?但是,孙阿姨的神情并没有太明显的变化,而是起身去了里屋。再出来时,拎出了一大摞及膝高的证书,“我这一辈子,几乎就是在考试中度过的,这些都是我考来的。每次考试都是董老师带我去考点,徐州的自不用说,南京、北京、上海,不管去哪他都会把我送到地方,时间短他就等我一起回,时间长他就自己先回来。那个时候没有高铁,一趟就是七八个小时,有时候甚至十几个小

时。我不让他送,可是他说担心我人生地不熟的找不到地方。”直到弥留之际,他对站在病床前的两个还在上学的孩子说的也是:“照顾好你们的妈妈。”

孙阿姨说得云淡风轻,可是记者有些控制不住了,眼泪直在眼眶打转。突然很心疼眼前的这位70岁的老人,曾被一个男人如此宠爱着,在突然失去的那一刻该是多么的悲痛欲绝?董路谊去世十六七年,她一直未再嫁,或许正是因为再也没有这样一个是老公、是朋友、是知己的人出现。孙阿姨不让记者提她的名字,因为她的同学、同事没有一个人知道她的丈夫已经去世,别人问起,她都是说董老师在外地工作。她瞒了整整16年,而其中的原因就是,她不想让别人给她介绍对象,她对记者说:“董老师对我这么好,我永远不可能那样对他。”

不愧人师

“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看着董路谊的书法作品,的确会产生如此感受。其温润娴雅、清新流畅的用笔,横竖烂漫、一任自由的结体,给人以爽健潇洒、俊美超逸的感觉。

董路谊1944年出生于萧县,幼年时即甚爱文史、音乐、美术与书法。他的一位幼时的朋友曾回忆说:“那个时候,我们都在玩,他就自己在屋里写字画画,画到汗流浃背也丝毫不觉。”

1962年,董路谊在徐州师范学院中文系学习,4年的科班学习为其打下了深厚的文学功底。同时有暇饱览临习历代碑版及彭城近世名家书画,为其日后的书法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近40年来,他潜心书艺,临池不辍,诸体皆涉,尤善行草。他于二王、颠张狂素、米南宫、王觉斯及汉牍魏碑用功甚勤。

作为徐州师范大学美术系书法副教授,董路谊在校内外讲台上默默耕耘了20多年。

在董路谊家里,藏着很多学生们手写的书法学习小结。上百个小结里,字里行间透露着学生们对董老师为人的敬爱和对其书法造诣的敬佩。在孙阿姨的叙述中,记者脑海里呈现出来的董路谊是个不苟言笑的、甚至有些木讷的中年男人。可是在看到这些学生们的小结,这个想象被彻底颠覆了,他的幽默和博学让书法成为当时徐师大校园里最受欢迎的课目之一。

中文系97级的的学生傅琨这样记录董老师的第一节课:“书法课,一听课名就知道是一门很枯燥的课。在第一节课上课前我带了一本很精彩的小说,打算抓紧时间‘学习’。可是我的如意算盘打错了,我本以为书法课是学生写,老师在教室里来回转转指导指导,可没想到老师根本没让我们写字,我的小说也只字未看,而我的肚子却笑得又酸又痛。董老师的课真是太精彩了,幽默中透着智慧,几句很普通的话从他嘴里说出来就像施了魔法一样,让我们这些平日里矜持的大学生个个笑得东倒西歪……”董老师的课真是与众不同,令人耳目一新,可以想象得到,为了使这门枯燥而且并不引人重视的课目达到开设的目的,他肯定费了不少心思。但他的苦心并没有白费,他的讲课获得了我们一致的认同,他也在同学们中树立了很高的威望。

不仅如此,董路谊用自己的认真和书法造诣,把很多刚开始对书法排斥、不解的学生带进了书法的殿堂,让他们爱上了书法、练上书法。这是他教学20多年来一直孜孜不倦在做着的事。据学生们的记录,一个握笔的方法,董路谊就教了整整一节课,而且是一个一个手把手地教。他对学生们说:“拿笔的姿势难看倒没什么,关键是方法要对。你们作为师范生,自己要是做得不对,就会误人子弟。不仅是你们的学生,甚至是学生的学生都要跟着受害。所以,我要为你们负责,也要对你们的学生负责!”

学生刘婷婷说,“短短一学期的课程,董老师留给我的东西实在太多,他让我了解到我国悠久的书法史,更重要的是,他教会了我书法不是孤立的一门艺术,它与文学、与做人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要想写好书法,没有一定的文学功底,文学修养是不行的;要想成为书法家,没有高尚的人格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是不行的。”

董路谊爱着他的学生们,正如学生们如此地爱着他。所以即便受着腰椎盘突出和风湿病的折磨,即便大热的天,他得穿棉毛裤、戴厚厚的护膝才能缓解疼痛,他也从未缺过一节课,一站就是90分钟。他的老伴回忆说,做手术的那一天上午,他仍然在上课。赶来医院后,他还向她描述自己的课多么受欢迎,大大的阶梯教室里,连走廊上都站满了人。“我想,如果他知道手术会让他永远告别心爱的讲台,即便疼死他也不会去做吧。”

 
 
Tags标签: 责任编辑:    
上一篇:2016书画市场低迷中孕育机会

下一篇:把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访书画家李林付万全

看完这篇文章,你的感受如何?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