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书画首页 书画资讯 书画访谈 百家艺术 作品展示 书画展示 文学天地 书画活动 三周年展
 
书画活动  
  书画交易
13813285085(夏春)
13775856669(刘柏林)
 
书画资讯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书画频道 > 书画资讯   

潘天寿:磐石墨鸡图解析

时间:2016-07-15    来源:    作者:
内容摘要: 潘天寿 《磐石墨鸡图 》指墨 68×136.5cm 1948年 从“成教化,助人伦”的功用性,到宋元

 

潘天寿 《磐石墨鸡图 》指墨 68×136.5cm 1948年
潘天寿 《磐石墨鸡图 》指墨 68×136.5cm 1948年

从“成教化,助人伦”的功用性,到宋元文人画的勃兴,中国画逐渐形成了不似之似的意象性艺术描写和内心胸臆诗性抒发的艺术特色,这与西方绘画到19世纪中叶基本还是以写实手法为主的发展轨迹截然不同。文人画的高度发达,使得绘画与哲学、文学发生了极其密切的关系,强调“三绝”(诗、书、画)、“四全”(诗、书、画、印),以展露文人的人格修养和文化积淀为上。这就意味着欣赏中国画的观众也得具备同样高度的修为,才能很好地理解画作的题中之义。中国画以笔墨为工具材料,一笔一墨不仅是状物的手段,还凝结了笔法笔意的语言美学、画家的胸襟和文化内涵。中国画这种特有的审美语言和艺术技巧,也需要在一定的知识和体悟的基础上才能更好把握。当下,随着数字图像和快餐文化的盛行,中国画作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视觉艺术,其基本特点、艺术高度,也面临被错解、误读,甚至被忽视、丢弃的危险。为了更好地向读者传播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艺术,我们以潘天寿先生的绘画作品为切入点,策划了“潘天寿绘画作品解析展”。展览分别从笔墨、构图、境界3个方面解读分析潘天寿先生的绘画作品,以使观众了解中国画的表现技法,掌握欣赏中国画的基本门径,并领悟中国画所强调的境界和格调的要义。以下选取本次展览中的两幅作品,略作解读。

磐石墨鸡图

款识(一):“不作指画已三年矣,偶然着墨,荒率殊甚。凭窗默坐,有忆铁岭高且园也,奈何。心阿兰若住持寿者并记于望吴山楼。”

款识(二):“戊子凉秋,寿指墨。”

印章:白文印“潘天寿印”(两枚),朱文印“阿寿”、“强其骨”。

此图作于1948年,是潘天寿52岁时的作品。1948年是潘天寿辞去国立艺专校长后专心创作的一年,留下了很多代表性的作品。

此年作品值得关注的一是方形石块的艺术语言已经形成,二是指墨画达到了高超的境界,此两点在这幅作品中均得到充分体现。

《磐石墨鸡图》的构图很有特色,一块方形磐石横亘画面中央,大虚大实的处理早在1945年的《江洲夜泊图》中已经出现。《江洲夜泊图》一直悬挂在潘天寿的会客室中,可见他对这幅作品的喜爱,原因可能正是因为它开启了后期艺术语言的风格。《磐石墨鸡图》的磐石处理更为成熟。石头几乎成长方形,在左下角冲出画面,仿佛凿进土中。这一向下的力,制止了整个石块的斜势,稳定了画面。同时起到视觉稳定作用的还有左下角岩边的落款,阻止了下滑之势;右下方的丛草和竹枝、苔点加重了画面右边的分量,也起到牵拉的作用。

巨石仅用几根线条勾勒,是十分见笔力和画家对对象的概括能力的。那些勾勒的线条虽然简洁,但一波三折,提按转折中表达了石头之形和质,又有扛鼎之力,生动表现石头的坚牢和韧硬。左上部的墨鸡由一块浓重的墨色画成,在画面中形成大小、虚实、黑白的对比,使画面显得对比强烈。鸡身虽为重墨,然巧妙留出空白,暗示出墨鸡的结构。

此幅为指画作品,题款中言“不作指画已三年矣”,则此前几年潘天寿因忙于抗战胜利复员和繁忙校事,必定荒废指画殊久。据当时学生回忆,1944年他到潘天寿房间,还看到他的指画作品:“记得他房间里仅一张床,上面铺了草席,一只箱子,桌上放着笔砚,墙上挂着一幅《蛙石图》(指画),另外什么都没有。”潘天寿作指画学清代高其佩,然“每拟高其佩而不同,拟而不同斯谓之拟耳”(《听天阁画谈随笔》),表达了对拟古的见解。而且他认为学指画必须要先打好毛笔画的基础。这一年其所作《灵芝图》等指画作品,均堪称经典。

新放图

款识(一):“新放。”

款识(二):“寿者指墨。”

印章:朱文印“阿寿”,“潘天寿”。

潘天寿的作品用浓墨、重墨的多,有沉郁博大之气,但此幅《新放图》却用淡墨画成,独具清雅淡逸之格。

荷花是潘天寿喜爱的题材。他常居西湖边,每到夏日,“接天连夜无穷碧”是时时入眼入心的寻常之景。他景云村住所的旁边,即是名曰“荷花池头”的小巷,明代一武官曾于此筑荷花池。再则,荷花的梗、叶、花苞等,造型点线面皆有,能充分实现他对画面构图的探索,展现他的笔墨特点,所以荷花在潘天寿作品中是一个比较主要的题材。

《新放图》以指墨画成。荷叶以淡墨抹出,再加淡石绿,斑斑驳驳的效果仿佛雾气笼罩般。潘天寿曾说:“墨能得淡中之浓,浓中之淡,即不薄不平矣,其关键往往在用水用纸之间。”这片荷叶,笔墨非常丰富,但又十分整体,画家深厚的笔墨功力由此可见一斑。荷叶下甲肉并用断断续续地勾出新放的荷花、挺立的花苞和几株水草。整幅作品墨色轻淡,设色柔雅,烘托出清晨薄雾中新荷的稚嫩和清新。此般清逸雅致的风格,在他霸悍阔大的作品中显得十分别致。

潘天寿《灵鹫图轴》 指墨 89×33.4cm 1948年
潘天寿《灵鹫图轴》 指墨 89×33.4cm 1948年
潘天寿 《新放图轴》指墨 60×53.3cm 1963年
潘天寿 《新放图轴》指墨 60×53.3cm 1963年

 

■陈永怡(潘天寿纪念馆馆长)来源:美术报

 
 
Tags标签:潘天寿  作品  艺术  中国画  荷花  笔墨  绘画  画面  款识  语言 责任编辑:    
上一篇: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名单公示 江苏立项率第一

下一篇:从容观画·品味图式解读

看完这篇文章,你的感受如何?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