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书画首页 书画资讯 书画访谈 百家艺术 作品展示 书画展示 文学天地 书画活动 三周年展
 
书画活动  
  书画交易
13813285085(夏春)
13775856669(刘柏林)
 
书画资讯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书画频道 > 书画资讯   

泥塑神形 ——访徐州市陶塑艺术家王光永

时间:2016-08-03    来源:    作者:
内容摘要:

 

 
 
 

 

  ◎文/徐州日报记者 刘苏 图/徐州日报记者 孙井贤

  所谓栩栩如生,大概就是明明是静态的东西,却总有种动态的感觉;所谓好的艺术品,大概就是它不仅有光鲜的外形,更有直抵你心底的内涵;所谓好的艺术家,就是无论用什么来创作,他的作品总能打动你。

  从这种意义来讲,陶塑艺术家王光永被人亲切地称作“陶塑王”倒也贴切得紧。

  儿时的爱好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也许你在杏花春雨的江南出生,也许你在骏马秋风的冀北长大,这些看似不经意的经历,注定会在你人生的某一处留下清晰的烙印。

  王光永从事上陶塑艺术,就是因为受到了家乡山水风情的滋养。

  王光永的老家在贾汪区汴塘镇,古时属于邳州。邳州一带泥玩具的制作历史悠久,大墩子遗址、戴庄刘林遗址等古文化遗址中就曾出土过泥响瓿及陶兽、陶猪、陶鸡、陶鸭、陶房等泥玩具。据史料考证,汉代就已有了民间泥玩具制作销售的记录。唐宋时期,邳州的泥陶玩具已在民间十分普及。明清以前,雕塑艺人多为庙宇、寺院雕塑神佛像。据《邳州志》记载,明清时,邳州境内大小庙宇、寺院就有100多处,艺人们兼做民间泥玩具雕塑生意,也有专做泥玩具的作坊。

  新中国成立后,邳州一带的泥塑艺人大多从事泥玩具的制作。在王光永的童年记忆中,经常有挑着担子走街串巷的卖货郎,而他们卖的东西里总是缺少不了泥玩具。“那时候我们小孩子最喜欢的游戏就是玩泥巴,家里用来装东西的泥罐子有些就是自己做的。”王光永回忆说。

  年龄大一点之后,王光永喜欢上了画画,没事就画个小狗小猫。再玩泥巴的时候,他开始把自己画的东西捏出来,这样的二次创作让他捏出来的东西,总比别的小伙伴更像、更生动。那时候,王光永也没想到,孩童时的这点喜好会成为自己到老还在追求的事业。而小时候的捏捏画画,对现在而言则是一种积累,是不可或缺的一段经历。

  它途上的积累

  高中时,王光永才知道自己儿时的这点小爱好竟然也能算是特长,可以报考美术专业学校,于是他报考了宜兴陶瓷工业学校。曾经只是作为游戏的玩泥巴,现在堂而皇之地成了专业技能,这让王光永有了种如鱼得水的快感。在校3年,第一年学习素描、色彩、国画、雕塑等基础课,第二年开始制作,第三年大量时间呆在窑厂里,一天一夜或者两夜一天的跟窑,想着自己的作品即将成型,那时的他一点儿也不觉得累。

  1986年,王光永从宜兴陶瓷工业学校毕业,他选择了回到家乡徐州,进了一家单位搞设计。王光永说,还好工作没有脱离美术的范畴。1991年到1992年,王光永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美院)进修,学习工业设计。这期间,他学会了三维动画制作。当时知道三维动画的,整个徐州也就几个人吧。

  那时虽然没有以陶塑艺术为业,但王光永一直没有放弃这门手艺,闲暇时光也会以一块泥巴为伴,雕形塑像,表达心境,释放灵感。“很多人看到我现在的成绩,会惋惜地说,如果一毕业就从事陶塑,现在说不定早就成为国大师级别的人物了。其实他们不知道,正是那段时间的工作经历,才成就了我现在陶塑艺术的独特语言。”王光永说,“我现在搞陶艺创作之前,都会先用计算机呈现出来看看效果,而且我现在的陶塑作品中有很多夸张的成分,这些是从动画中汲取的养分。常态生活中的点滴增长我的知识,开阔我的视野,提高我的修养,这一切都会融汇到我作品的内涵里,释放在我作品的意境里。”

  不可逆的事业

  虽然有那么一段时间,王光永看似告别了陶塑,但有些事或许是命中注定的,是不可逆的事业。

  上世纪90年代初,王光永做了一批陶塑,想用来装饰新家。谁曾想,这些陶塑一个都没能留住,全被亲朋好友拿走了。自己的作品这么受欢迎,王光永对此多多少少有些触动,他决定正式拾起陶塑艺术。没过多久,在宜兴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王光永开起了工作室。每个周末和节假日他都会尽量推掉各种应酬,从徐州赶过去,一头扎进这个几十平方的小天地里,享受着“躲进小楼成一统”的快活。

  躲进小楼的王光永很多时候真的就不管春夏与秋冬了。他回忆说,有一年的七八月份,有一批参赛的作品需要赶制,他从徐州到宜兴直奔工作室开始创作,中午饭是让别人送来的,吃完继续做。不知道过了多久听到有人敲门,原来是他的一个同学叫他去吃早饭。王光永当时就有点懵了,不是刚吃完饭吗?原来,他在不知不觉中,竟然工作了一天一夜。

  “这种事情不止一次,因为创作,忘了时间,忘了约定,都是常有的事。”王光永有点不好意思地说,其实这也因陶塑这种艺术的性质,“不管是泥塑还是陶塑,它的连续性很强,因为泥是会塌的,必须一环扣一环,做的时候要掌握好泥的干湿度。”

  王光永介绍说:“普通泥塑和我创作的陶塑还是有些区别的,主要体现在材质和烧制的温度上。普通泥塑一般用的是普通陶泥,低温烧制,我这里创作的陶塑用的是紫砂泥,经由1200度左右的高温烧制。同时,一件作品能否烧制成功还与泥所含的水分百分比、烧制之前是否完全阴干、烧制的火候、所放的窑位都有直接关系。”

  每件作品,从揉泥、捏制、阴干、烧窑到出品,周期因季节不同,一般要10到30天。这期间,除了凝聚无数汗水,还倾注了好多情感。王光永说,看着一件件注入了灵魂和生命的作品成功出窑,所有疲惫片刻间就会一扫而空。

  从生活中找素材

  由于工作室开在陶瓷大产区宜兴,今年50多岁的王光永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在宜兴,从事陶艺事业的满城皆是,大师级人物也为数不少,能在这样的环境中闯出一片天地,王光永有自己的“法宝”。

  这第一大“法宝”就是“接地气”。走进王光永的工作室,你会立刻被橱窗里的作品吸引去了目光:咧嘴憨笑的山里娃、扭秧歌的老婆婆、卖冰糖葫芦的老大爷、大口喝着大碗茶的孩童……看着这些古拙的、憨厚的“乡里乡亲”,让人不由自主地会有种亲切感……

  王光永说:“前些年,因为母亲身体不好,常回老家看望,于是便有了重逢乡亲们的机会。家乡人的纯朴依然如旧,他们常常聚在村头田间拉呱聊天,有时我也会凑到跟前,跟他们一起聊。”老人们脸上的沧桑、手上的老茧,无不诉说着他们的生活经历。面对如此纯朴的形象、如此鲜活的语言、如此平凡而动人的故事,他产生了按捺不住的创作冲动,于是就画了许多人物速写。

  这些形象以及他们背后的故事使王光永难以忘怀,并时时打动着他。通过对所画素材的反复筛选、组合,一套组合陶塑创作方案由此形成了。后来又经反复推敲,作品题名为“村里的留守老人”。这组组合陶塑,塑造了六个人物造型:围拢在一起的老头儿,有说的,有听的,有看的,每个人的神态各异。幸福、喜悦、惆怅、忧虑、期盼……复杂的表情无不写在各自的脸上。看着陶塑出来的老人,似乎可以听到他们说话的声音。

  2014年10月,这组陶塑作品在第十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上,获得2014“中国原创·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在这组陶塑的基础上创作的《三个老友》也荣获2015“首届江苏美术奖”提名奖。

  “找创作灵感,其实最好的素材都在我们身边,都在我们平日的生活里。这种带着炽热温度的亲身感受,即使在岁月的磨砺中也无法冷却,而且还时时会激发创作欲望,给自己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由此看来,把激情转化为作品方为上举,文章是,艺术亦是。”王光永说。

  在传统中创新

  王光永的第二大法宝就是“创新”。现如今,创新对任何一个行业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王光永在陶塑上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制作技法上。传统的技法是把泥巴拍打成表面光滑的泥片,再通过捏、推、砸等手法使其成为自己想要的形状,然后再经过表面的施釉或处理,最后得到一件精美的陶艺作品。而王光永首先把泥巴拍打成片,把泥片晾一段时间,然后再经过处理,结果便呈现出泥片自然龟裂的现象。这种纹理效果和他创作的留守老人等乡村系列的作品达到了完美的融合。夸张、粗犷、稚拙、质朴的表现手法,既含传统又不乏当下趣味。细节之处尽力追求去斧凿之痕,褪去铅华,大朴不雕,豪华落尽,自醉稚拙。如此自然,如此洒脱,如此尽情之表现,恰到好处地释放出了作品的内在张力,真真切切地让欣赏者透过作品瞥见一段历史。

  2015年,王光永以这种技法创作了《远方的呼唤》,展现了非洲草原上象群去寻找美好家园的景象,十只大象形态各异,粗犷的造型透着狂野之气,极好地表现出大象的动作神态。该作品荣获了四年一届的“第十届中国陶瓷创新奖设计大展”铜奖。

  此外,他的创新还体现在紫砂壶作品上,紫砂壶的创新难度很大,首先体现在造型上的创新难,紫砂壶经过了一代又一代大师们的精心改良,造型上更加完美,要想有所突破是很难的。其次是壶的装饰上的创新也非常困难。他从一些小细节入手,如在紫砂壶上尽量多用雕塑的技法塑造形象,在圆雕、浮雕上进行突破等等。

  王光永说,一个艺术家搞作品大概可以分为能品、妙品、逸品三个阶段。能品即可以利用手边的素材做出一件作品来,妙品是你做出的作品具有很高的神韵,而逸品是在精湛的技艺之外,还能完全表达作者的性情……这是艺术的最高镜界,非一般人所能达到,“努力把作品做得更好是我如今最大的追求。”

 
 
Tags标签:王光永  作品  陶塑  创作  现在  自己  创新  玩具  艺术  就是 责任编辑:    
上一篇:百名将军书画作品亮相南京颜真卿纪念馆

下一篇:《丹青忆辉煌》书画展 在淮塔揭幕

看完这篇文章,你的感受如何?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