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州日报记者 刘苏 图/徐州日报记者 孙井贤
走进林继相的石雕工作室,仿佛走进了微缩版的采石场。粉尘轻扬,过道两旁的铁架上堆满了灵璧石石料和半成品,石头的形状各异,种类也有所不同。工作台旁,林继相正埋头专心雕刻。
手起刀落,白色石粉扬起,又落下。石头和刻刀接触时,嗞嗞声此起彼伏,单调乏味。一块原石的蜕变之路原来如此风尘仆仆,艰辛又孤单。石雕需要脑力、体力、心力,还需要坚持不懈的工匠精神。几十年如一日的磨练,林继相让冰冷的石头有了生命,他用灵巧的双手赋予了石头种种美丽和可爱。
一间陋室
林继相的工作室偏居银湖小区旁边的一间破旧的小院子里,被四周的高楼大厦紧紧包裹。
“这里清净,平时没啥人来,我喜欢待在这儿,连续刻五六个小时也不觉得烦。因为干的是喜欢的事儿,所以,我很享受在这里的时光。”林继相说。
端坐石前,明心见性,在一刀一刀的慢动作中,林继相遇见了欢喜的自己,他把这种喜悦传递给了石头。而石头又反作用于他,给他带来了快乐。
“但我不会把所有时间都放在石头上,有时会抽时间陪伴家人,也会约上朋友喝茶、掼蛋。石头永远都刻不完,生活中的其它乐趣也要去享受。”说这话时,林继相笑呵呵的。
或许正是因为这种简单的幸福感,才能让林继相在这间工作室一呆就是20年。说实话,这间工作室的简易与“中国石雕艺术大师”的头衔确实不怎么匹配——四周是不经任何雕琢的水泥墙,屋顶是用简易板搭的,两根原木做成了屋梁。
林继相自嘲说,很多“国大师”曾来这间陋室拜访他,每次都会顺道取笑一下他的这间工作室。要知道,在苏州,政府拿出了20多套别墅给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做工作室;在东海,大师级人物只要愿意去当地开工作室,政府立马奖励一套100多万元的房子,每年还给50万元的补助。
同在江苏省的扬州,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有20多人,苏州也有近20人。而古有汉化像石、今有邳州玉雕的徐州,别说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就连“省大师”的数量至今仍为零。究其原因,待遇上的天壤之别,不容忽视。
“灵璧曾邀我去那里开馆,给地、给房、给钱,青海也力邀我去。说不定哪天我真就去别的城市创作、生活了。”对于优渥的条件,谁会不动心?说这话时,林继相看似玩笑,实则更多的是不舍,“要是真想走了,早就走了。”
一把刻刀
林继相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酷爱雕塑、雕刻,少年时期刻苦自学,展露出卓越的艺术天赋,青年时期受石雕大师卜昭信先生欣赏,得到绝佳的学习机会,跟随大师研习雕刻技艺,在雕刻手法和创作思想上受大师影响颇深。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他又前往中央美术学院刘焕章雕塑工作室学习当代雕塑、雕刻。
林继相说自己小时候就特别喜欢雕塑,五六年级的时候喜欢和泥巴雕塑小动物。那时候徐州西郊有几间砖瓦厂,他与一个在砖厂工作的砖瓦工成了忘年交,每次都向那位好友讨要泥巴雕小动物。雕好了再把泥巴给他,放到窑里面烧制。看到自己雕的泥巴被烧成陶砖,林继相很有成就感。
“雕塑”和“雕刻”在美术界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雕塑”是西方的舶来品,而“雕刻”属于中国传统的工艺美术。让林继相对这两者展开深入思考的是,2000年女儿考上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林继相说:“女儿给我带来一股新风,艺术不仅要表现形质,更要表现理念。我要找最好的素材、最佳的灵感,让作品成为素材和灵感的最佳结合。满世界都有人在做的我不做,我要做就做不一样的。”于是,林继相放弃了玉雕、木雕、青田石雕、寿山石雕,选择了灵璧石雕。
玩过灵璧石的都知道一句话:“天然的就是最好的!越是没有经过人工雕琢的石头越受追捧。”林继相在灵璧石上动刀子,岂不是把好石头玩得不值钱了?身边很多玩观赏石的朋友都劝他三思。
但林继相有自己的想法,他选择的石头都是别人看不上的废石,不具备观赏价值。这样的石头要比观赏石便宜很多。每个月,林继相都要往安徽灵璧县跑一趟去收石头,以前是挨家挨户地打听,现在那里很多农民都认识他,感觉挖出了适合他的石头,就直接给他打电话。
前十几年,他刻的是白灵璧石。灵璧石大多黑如墨漆、纹质细腻、击之有声,而“白如雪、黑如漆,滑如脂、润如玉”且黑白相间的白灵璧石则较为少见。在赏石界,“白灵石”被公认为一种稀有珍贵的“石包玉”,理由是,无论看其硬度,还是观其细腻温润的质地,都达到了玉石的标准。大自然的神奇造化,把白灵璧石中的黑白色彩融为一体而又截然分明,有着强烈的对比效果。这样的色彩,经过林继相的巧妙构思和精心雕琢后,出来的黑白配作品让人惊叹不已。
“白灵璧石是最适合雕刻的石头。但是,后来安徽省禁止开采白灵璧石,白灵璧石矿山被封。”林继相说,因为资源匮乏,白灵璧石作品尤其珍贵。最近几年,林继相开始转攻黑色的灵璧纹石、珍珠石、磬石雕刻。
创作伊始,他选择了大众能普遍接受的宗教题材和仕女题材。此后多是人像创作,风格也往写实转变。敲坯、精雕、打磨、上蜡,一件石雕作品的完成需要在每一个步骤中不断揣摩和体会,把每块石头纹理运用到极致。
“这些石头,都有天然的纹理,人再怎么做都做不出来,我们要做的就是利用大自然给的这些东西,进行发挥创作。”林继相说。
因此,他的作品很大一部分会保留石头原来的形态、质感,把它们作为作品的一部分,比如他会把纹石上一圈一圈的纹理当作少年头上的发髻,把珍珠石上凸起的疙瘩当作佛祖、菩萨的肉髻……这样的巧妙借用,也更能凸显灵璧石亿万年历史沉淀出来的自然神韵。它们是石头,又不是石头;是艺术品,又不像商店里聚光灯下的艺术品。一眼,你就能认出,这是林继相的作品。
无数奖项
圈子里评论,林继相的艺术作品中既融合了传统雕刻的技法,又创新了石雕的艺术表现形式,其思想性和艺术性超越了传统石雕的形式限制,具备了中国传统文人画中形神兼备的艺术气质,他的灵璧石艺术创作被称为当代灵璧石雕艺术发展的里程碑。
2011年,林继相带着自己的作品参加我国三大玉雕展会之一的“神工奖”玉雕展。他带去的灵璧石雕黑白相间的质感让全国各地的专家和工艺美术师啧啧称奇、耳目一新。石头能否参加玉器展也引发了专家们的争论。最终,他的作品在这届展会上得了一个金奖、一个银奖以及两个优秀奖。也正是因为他的作品,当年的“神工奖”变为了“2011上海玉(石)雕神工奖”。
“我喜欢带着我的作品去参赛,这种感觉就像运动员去打比赛,既能知道自己水平的高低,也能给创作带来持久的激情。”林继相说,他一年出的作品不多,也就十来件,但每一件他都会拿去参赛,而且参加的都是“百花奖”“神工奖”“天工奖”“陆子冈杯”这样的品牌大赛,且每次都会满载而归,每年金奖都会得三四个。“要论奖杯和奖状的多少,我想没有多少人能比我多。”林继相用两只手比划着奖状的厚度,自信地说。
这几年,石雕艺术品市场买进卖出很热闹,赚钱的人很多,但名气越来越大的林继相却越来越少出售作品。因为他觉得,每一件都是孤品,每一件都注入了感情,越做就越不舍得卖。用他自己的话说,“一年卖掉一两件就够吃的了,其他的,放在展览室里收藏着就好了。”
林继相口中的展览室在翠湖御景,是他亲戚的一间闲置房。进到里面,你会发现这里简直就是一间低调的获奖作品陈列馆——每件作品都有奖项加持,每一件都让人不舍移开目光。看这件获2014年中国玉(石)雕神工奖银奖的《青春之歌》,选材质地细密的灵璧磬石,天然的石涛起伏如同少女随风舞动的长发,俊秀的脸部轮廓和坚毅倔强的眼神,与舞动的长发组成了亦静亦动的视觉画面;雕刻后的少女面部光泽温润,和粗犷的原石表皮形成了强烈的质感对比。
在绝大多数人的印象中,玩石雕是个体力活。但在林继相眼中,这是需要相当文化素养的艺术。“雕刻需要创意,而文化素养决定了创意的水平。灵璧石创作是将‘天然美’和人工的‘艺术美’结合的过程,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体现的是材质与人文浑然天成的美的统一。”林继相说,他现在带的徒弟基本上都是大学科班出身,有一定的专业基础,还有相当的文化修养。即便如此,林继相还是要求他们每天背唐诗宋词,“做出的东西带有文化和思想,才能称为艺术家,否则只是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