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
◎文/本报记者 刘苏
图/本报记者 仲冬竹
传统手工艺,是否一定要与千百年前一模一样,不能改变?能不能有现代的设计?能不能用现代科技或机械去取代其中的一些制作过程?传统手工艺如何进行突围?传统手工艺人的产品与现代人的需求之间最大的障碍是什么?
若在一位收藏家那里,这些问题的答案可想而知。但若要以此询问一个曾经从事传统手工艺市场营销和产品推广工作,如今致力于改变传统手工艺人理念的专业人士,他的答案应该则更应具有启发性。
9月29日,江苏省文联副主席陈国欢,来徐参加第四届东方工艺美术之都博览会和江苏省“迎春花奖”初选工作,并对我市的传统手工艺人进行了一场《中国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审美的讲座》,让所有的听者都表示受益匪浅。在接受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时,陈国欢表示,传承,应该守的是心,不是形。而改变传统手工艺现状的核心都在于审美。
好工匠
其实就是一位艺术家
记者:传统手工艺,能不能有现代设计或科技帮助完成?
陈国欢:很多时候,看着那些手艺精湛的手工艺人的作品时,我会觉得时光仿佛停滞。但说到传统手工艺,我觉得在现代应该有不一样的定义,它不仅仅是“过去的手工艺”。无论是老师傅,还是继承衣钵的年轻人,其实都已经是以当代人的角色与身份来处理这些工艺。我喜欢用“传造”这个词,和“传承”一字之差,这中间要有传统,但也要创新。我认为,对传统手工艺,除了其核心的文化内涵不能变之外,它的色彩、形制、材质、技法上都可以有所改变。所以是完全纯手工还是利用了不一样的机械或科技,我认为都应该理解为传统手工艺的范围,而不是只能停留在千百年前的形制和材质上。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历经了三个阶段:仿造、创造、智造。中国手工艺制造应该朝智能化和精益化方向发展,融合品质主义和工匠精神。不再沉湎于薪火相传的技艺传统,也不再只满足于材质、手工手段的日积月累,更看重的是观念的激进,思考的深邃,个性的彰显,性情的抒发,中国手工艺需要建立专门学科,向艺术手工艺和职业手工艺转,实现“由技入道”的自我转型。
记者:您刚才提到“工匠精神”,我们现在都在讲“工匠精神”,就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一以贯之的工作态度,那“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有冲突的地方吗?
陈国欢:完全没有冲突。“工匠精神”核心的是敬业、专业、严谨,有羞耻感,绝不粗制滥造。匠人的本质:一是他们对生命哲学有自己的独特理解,二是都是运用手工或艺术的方式去传递和呈现出来,三是具有坚定和执著的品性。一个好的工匠,其实就是一个艺术家。在他们眼中,自己只为这门手艺而生,他们来到这个世上,就是为了做好一件器物。而要做到这些,他必须不断地突破自我,不断地进行创新。
困境突围
提升从业人员素养是关键
非遗产品
走近现代生活才有生命力
记者:现在很多手工艺人面临的境况挺尴尬的,一方面凭此赚不到钱,另一方面因为苦、累,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坚持去学,这让一些手艺面临着即将绝迹的困境。这种情况下,手工艺人应该怎样突出重围?
陈国欢:传统手工艺的成功突围,关键在于行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养的提升,这包含了文化修养,行业素养,审美意识,理论储备、现代意识等等全方位的提升。所以这也是我从市场转向关注手艺人本身素养上的原因。如果手艺人的综合素养提高了,市场、销售所有的事情都会迎刃而解,因为你设计制作出来的东西是市场需要和喜爱的。
我们现在进入到高科技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传统手工艺,无论是技艺层面还是理念层面,无不受到巨大冲击。时代变了,人文生态变了,土壤变了,环境变了。对于传统手工艺而言,水土流失,骨质疏松,种子变异,基因退化,加之转基因成分注入,我们必须从纵向上(时间上)深挖追古,从横向上(空间上)与当代审美、与当下生活、与现代科技对接,赶今追古,形成合乎时代的艺术审美,创作合乎当下生活美学的手工艺术作品。
记者:传统手工艺人该如何提升综合素养?
陈国欢:首先,多欣赏品鉴古今中外的各类艺术作品;其次,通过多种渠道如进艺术院校进修、参加艺术讲座、展会、交流会等方式,学习吸收美学理论知识,提高审美能力;同时,关注国内外艺术动态,有意识地参观各类艺术展览,国内的、国外的,纯艺术的、工艺美术的,吸收新思维、新理念、新观念、新表达;还有就是将日常生活经验、学习所得、思悟所得,统统融汇到作品创作当中去。
记者:刚刚结束的济南第四届中国非遗博览会,主题是让非遗走近现代生活。我们今天为什么要提让非遗走近生活?又怎么能让非遗融入生活?
陈国欢: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有区别,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不只有活态传承,才能确保非遗的生命力,所以非遗一定要走近现代生活。所以,非遗要怎样走到当代人的生活中去,是个需要认真思考和积极推进的问题。在我看来,其核心就是审美问题。如果不去回应当代审美的需求,只是埋头一个劲儿做自己的东西,必然会落伍、会跟时代的发展不相符,最后的结果就是无人问津。
记者:徐州有很多传统手工艺,9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中有4项是手工艺类,省级非遗中也有20多项,但为什么极少能得到市场认可?您可不可以给把把脉?
陈国欢:这个问题的核心还是审美问题,作品缺乏形、色、繁、简等基本的审美常识。绝大部分作品审美意识陈旧,远远落后于时代。拿我刚刚看到的江苏省“迎春花奖”初选作品来说,大家的工艺都很好,但是选题、题材太过老套,绝大部分工艺品题材与主题不外乎观音、弥勒、罗汉、关公、八仙、蝙蝠、寿桃、岁寒三友、步步高升等,缺少造型变化与时代气息。
形式和技术也还可以突破。如面塑,颜色是不是可以改变一下,那些大红大绿的艳色,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大众审美了,是否可以用点素雅的色调,做些卡通的形象?不过,其中也有感觉不错的,像小马哥铁壶。他把原本日本人已经做得很好的东西,做出了自己的特色。市场做得也不错,从产品包装到设计都很时尚,还注重品牌,有种小型产业化的感觉。
文博会
要抓住观众的审美需求
记者: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体现一个城市软实力的重要指标,民博会正是适应时代发展趋势产生的新事物。徐州“十一”期间举办了第三届民博会,如果要做成一个全国知名的名牌活动,徐州还需要做哪些方面的工作?
陈国欢:现在全国几乎每个城市都在搞民博会、文博会之类的展会,甚至一个城市有好几个。但要打响知名度、做成品牌,首先要做出特色来,要有自己个性化、特色化的东西,不能一味地追求大而全。对徐州而言,徐州有自己优质的资源,如做玉文化博览会,徐州的汉玉是全国出名的,这个特色一是接地气,二是刺激当地消费。同时,活动配套也要有特色,做几个主打的项目。无锡的文博会就做得不错,他们是政府牵头,民间承办,非常注重创新。这次就设立了一个生活美学馆,把设计师的作品成套成组地布置,就像宜家一样。现在的年轻人为什么喜欢逛宜家,因为宜家的产品和陈设都符合他们的审美。所以,还是那句话,抓住观众的审美需求,就是抓住了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