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书画首页 书画资讯 书画访谈 浙商艺术 作品展示 书画展示 文学天地 书画活动 三周年展
 
书画活动  
  书画交易
13813285085(夏春)
13775856669(刘柏林)
 
书画资讯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书画频道 > 书画资讯   

梅花香自苦寒来 ——记徐州市著名花鸟画家周长海

时间:2016-10-12    来源:    作者:
内容摘要:

 

 
 


  ◎文/徐州日报记者 刘苏 实习生 孙瑞丝 ◎图/徐州日报记者 仲冬竹

一生痴画
 
 

 

 

 

  周长海,1942年生于徐州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里,父母都不识字,父亲开了一家竹器店,做些竹篮、竹筐,上面编出来的一些花型,是周长海对美术的最初印象。学龄前的周长海,在别的小孩子都在奔跑嬉闹的时候,他就蹲在地上,捡根草棒在泥地上画小狗、小猫、小鸟。没有任何人教,周长海画的这些小动物,常能引起小朋友的惊呼:“真像!真像!”

  小学一年级,周长海的作品就常常出现在班级里的成绩栏上。三年级,他的作品就登上了学校的成绩栏。那时候,他的画就被公认为全校第一。周长海说,小学的时候他最喜欢看那些小人书,《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里面的人物,他都画过。

  直到1957年,江苏省博物院在当时的徐州中苏友好馆举办了一场唐宋元明清及现代的藏画展,周长海才第一次真正地接触到了代表中国的水墨画艺术,他陷入到了水墨的世界里,这一陷就再也没拔出身来。

  也正在这一年,周长海的母亲去世了。原本就贫困的家里再也负担不起他上学的费用,15岁的周长海于是辍学进了竹器厂,后来调入木器厂,1975年又进了玉雕厂,一直干到1982年。

  初学中国画的周长海因手头拮据,买不起画帖和画纸,只能刻苦读画、博闻强记,用心默写下读过画上的笔墨浓淡、一勾一痕;这种童年的苦读和训练让他练就了视觉记忆的苦功,每当看到精品就如刀刻斧凿般地将其永镌于心,这样凄苦的记忆和超凡的童子功让他受益终生。直到如今,周长海仍然能够只看一眼就记住一幅杰作的谋篇布局及细部的美来。

  后来,在快哉亭公园门口的地摊上,他花了一毛钱买到一本残破的《芥子园画谱》,这本画谱此后就成了他的启蒙老师。临摹画帖和画谱成了周长海的日课,把古人的构图和技法烂记于心,小小年纪的他头脑里贮存了成千上万的画稿,作画时随手拈来,涉笔成趣,随意点染皆成文章。

  恋上中国画的周长海,常常跑到当时最有名的裱画店——“松竹斋”里观摩晚清及民国书画名人作品。也是在那里,他有幸拜识了彭城名士钱书樵、刘梦笔、黄龙诸人,这极大地滋养了童年时的周长海,给他打开了一扇通往艺术殿堂的门径。

  文革初年,各类物资都匮乏,周长海写字绘画用纸大多是裱糊家具的皮纸和绵纸、高丽纸,皮纸结构松散,绵纸有时是晕黑一片有时又是毫不吃墨。就这样,周长海在各类各色的纸张上练习作画,吃透了所有纸张笔墨的性情,掌握了不同工具的干湿浓淡。

  文革中愈来愈不事生产,后来连皮纸毛边纸高丽纸都渐稀少了,可是那时候写大字报的纸张却是无限供应。这个时候,周长海的书画纸又发展成了写大字报的白报纸,他用这些纸苦练书法。此外,他还寻来各类报纸,试验各类报纸性能,寻找合适练画的纸张。后来他发现,当时文革中给高级干部印刷的报纸《参考消息》纸张最好,略似皮纸宣纸可替代习画。周长海到处搜集《参考消息》,画遍了全城。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六七十年代,国家政府重视跟友好国家交往,1972年,二轻局在徐州玉雕厂制造仿古玉器和国画作为国礼并出口销往友好国家,四野征遗贤,周长海的技艺得到了赏识,有了用武之地。

  但这个车间只存在了3年,就因一些政治原因关闭了。直到1982年,40岁的周长海进入到了徐州国画院,做起了专职的画家。1985年至1986年,周长海赴中央美院进修。

  周长海先生是个很和蔼的人,但作为一个采访对象来说,确实算不上一个好的采访对象,因为他实在不善言谈。为了完成此稿,记者往他的工作室跑了三趟。第一次去,他正在作画,记者说明来意后,他说他有很多材料,但是因为工作室的搬迁不知道掖到哪里去了,需要好好找一找,再从头说一次实在是没必要。然后就趁着记者欣赏作品和拍照的时候,跑去继续画他的画了。第二次,记者是去拿材料的。第三次,没打招呼直接奔他的工作室了。跑了两次了已经熟门熟路了,而且他似乎永远是在那里画画。

  果不其然,早上九点就被记者“逮”个正着的周长海,似乎被缠得没了脾气。记者刨根问底的采访,也打开了他的话匣子。两个小时的采访,记者发现,这些有影响的老艺术家们,不管岁月如何变迁,时光如何流逝,他们对艺术的热爱是与生俱来的,对艺术的追求亦恒久不变。


一缕梅魂

 

 

 



  周长海在国画上可谓十项全能,树石泉流、楼亭谿壑、山水人物、花卉翎毛都画得很好,这其中,画梅可谓是他的一绝。

  中国是个充满了墨香茶韵的民族,中国文化内蕴里有着许多只属于自己传统的文化基因,或曰文化胎记。这些能够代表中华民族文化精魂的东西里就有一种中国文人崇尚的文化符号——“梅兰竹菊”四君子。它们代表着中华文人的人品和文品,也代表着中国文人的精神风骨和他们的骄傲。

  梅兰竹菊,梅是第一。有人奉梅花是中国的国花。梅花高,高在她的品格,高在她的孤傲纯真,也高在她的脱俗与谦和。梅花不怕寒冷,不怕孤独,无惧形势的险峻,笑迎风雪;似柔弱而实倔强,形秀劲而性温婉。梅的精神是中国人独有的精神。

  中国古人爱梅画梅早已有传统。史书有案可稽者载自南北朝时就有人开始画梅,迄至北宋,画梅已蔚成风气。元人以后,中国绘画中梅花作为题材和体裁都跃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明代的陈老莲、陈宪章、刘世儒、唐寅及有清恽寿平、石涛、金冬心、李方膺、汪士慎、赵之谦和近人吴昌硕、齐白石等人在这些方面都各有造诣和创新。

  有这么多先辈在前,想画出个新意来,实在是太难。但是周长海偏向险中求。从1966年读了毛泽东的《咏梅》后,他就迷上了画梅花。在周长海梅图上常有一方图章:万幅梅花万首诗。若问他此生一共画过有多少幅梅花,大概他真的自己永远说不清楚。

  周长海深知:先有意境方能有心证。他先是遍习古人画梅之法,胸中存梅树千株、梅花亿朵、梅诗万首、梅魂一缕;随后摔破揉碎,重新熔铸为心中之梅。

  到了这个阶段仍然不够,周长海浪迹天涯寻梅写生,把宫梅、野梅和心中之梅再次进行重新的幻化;四海之滨、九阳之隙,搜尽奇树,凡普天下有梅之处,便有周长海踪迹。

  周长海的师弟海龙,对这个师哥是非常推崇,尤其是对他画的梅,每每提及都是满满的叹服。他说,周长海写梅清奇高格,其梅干如虬如龙如鹤膝麟角如铁鞭斗柄如扶摇羊角如怪如风,其梅花或疏或繁千丛万簇风神绰约似珠胎漫天碎玉霰空。周长海早年画墨梅千万幅干湿浓淡墨分五彩熟知梅花技巧,以黑白墨色作素描识透阴阳光感和表述技巧,使得周长海应用色彩为梅花造像时随心所欲。


一腔侠义

 

 


  除了练画,周长海尤为注重淬炼文品和人品。画技虽难,但通过学习可以提高,人品的高贵却非出自天性。周长海文武双全,除了画艺更是一位武术家。他的拳术尤精,擅长形意拳和螳螂拳,其螳螂拳当时被称为彭城第一。周长海把武术气韵贯通到了梅花图上,他认为到了万物臻至化境则相生相辅,在高境界的对话中文武是相通的。

  周长海出身素寒,在当时属于最吃香的阶层,有一身文武绝活儿的他,在那个时代并没有横行四海,却是用他独特的身份保护了很多文化老人,其中最为让人难忘的是保护刘墨耘和刘梦笔先生等人。

  刘梦笔和刘墨耘皆一代杰出书画家。刘梦笔是潘天寿、林风眠、李苦禅的高足和李可染的挚友;而刘墨耘则是一位世外高人,琴、棋、诗、书、画、医俱佳而且桀骜清奇。他们都是世家出身且自幼求学,四海社会关系复杂,在文革中,有这种经历当然就要遭历磨难了。周长海却不避嫌、不怕背黑锅,主动接济两位老人。特别是刘墨耘在其家乡被扣逃亡地主帽子而亡命古彭,其时人人自危亲友无人敢于收留,周长海却主动将老人延至其家奉为上宾。墨耘老人感其诚挚忠恳遂将其浪迹天涯终生所学文武绝活儿悉授周长海。当地派出所获悉墨耘老人藏匿周宅遣人追捕,未想七旬老人一根绳鞭闪身飞檐走壁而遁,而公安人员对根正苗红的周长海徒呼奈何。

  周长海照顾刘梦笔老人亦是无微不至。梦笔老人出身望族,毕业于杭州艺专,受教于潘天寿、林风眠、李苦禅诸大师,一生收集欧美艺术品及中国历代名家画帖画作无数。文革时这些东西皆为四旧或惹祸之根。刘梦笔自己惧祸销毁无数,但其珍爱者却不忍下手,散存煤堆、屋脊天蓬及众亲友处。周长海同样甘冒风险救助梦笔先生,无微不至,在那苦寒的岁月里对生命晚年的老艺术家献上一瓣心香。

  不仅如此,周长海还经常为各类公益事业捐款捐画。其画作虽然润格甚昂,但却常常为真心热爱其画作的平民百姓或草根知音无偿作画。

  在周长海的一本画册上,收录了他这样一句话:“唯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花儿、草儿,我的朋友,我的恋人,我的心。我要为你快乐,为你悲哀,我的一切都是你的。

  这,可以读成周长海对绘画艺术的痴,对绘画艺术的情。

2015年3月23日徐州日报8版

 
 
Tags标签: 责任编辑:    
上一篇:2016全国素描艺术大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下一篇:汉风起徐州 墨韵写神州 ——写在“汉风墨韵——徐州美术的历史与今天暨‘彭城画派’作品展”开幕前夕

看完这篇文章,你的感受如何?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