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者:周中原
年龄:68岁
社区:湖滨街道滨湖花园社区
一把刻刀,拿起来,就没再放弃。3年,1000多个夜晚,一盏台灯的陪伴下,周中原埋头剪纸,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灵巧的双手将自己的梦想迸发在剪纸中,时间流逝而不自知,往往回过神来已经剪到凌晨。
栩栩如生的人物、精细入微的北宋商贸盛景……他用刻刀和即时贴彩纸重现了北宋《清明上河图》的盛景。这幅长16.3米,宽0.6米的彩剪就是68岁的周中原自学剪纸的杰作。
●自学多种乐器
在社区居民眼中,周中原是个热心人,有需要时随叫随到。他更是位“能人”,乐器、书法、绘画、剪纸无一不通。“他擅长的乐器非常多,而且一直是义务给我们合唱团伴奏。在合唱团没有老师前,他还当老师辅导我们唱歌。”滨湖花园小区的一位业主比划着周中原擅长的乐器:二胡、京胡、手风琴、扬琴、琵琶、葫芦丝……“虽然不拿工资,但是他比拿工资的还认真。”另外一位社区居民补充说。
68岁的周中原退休前在电业系统的工会工作。不管是书法、绘画还是乐器,他都是靠自学。“我不是门里出身,家里以前也没有人搞这些。”周中原说,他5岁时开始学二胡,没有什么特殊原因,就是因为自己喜欢。
据他回忆,自己从小就十分喜欢音乐,没事儿的时候,就喜欢琢磨各种乐器,而且主要靠自学,不懂的就向别人请教。“从识谱开始,一步一步地学,学了一种乐器,再换另一种。” 他说,其实乐器之间是互通的,掌握一种之后,再学其它的就相对比较简单了,上手也比较快。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是因为兴趣,他自己才去看书、自学、请教。
一辈子热爱乐器,让他从中悟出了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音乐可以让人安静下来,美妙的乐曲可以驱除浮躁,更加淡定的面对生活。
●创新、尝试去做彩剪
除了音乐之外,他对书画和剪纸也很擅长。而这些也是他自学的。“剪纸我一看就会,就知道是怎么剪的。”扎实的书画功底更是给剪纸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2011年,他在一档综艺节目中,看到有人展示自己的剪纸作品——《清明上河图》。“那幅作品是《清明上河图》的局部,而且是单一色调的。”他当时就萌生了一个念头:自己也可以剪,而且剪的应该比他还好。
“那幅画太雄伟了,是我们古代艺术家智慧的结晶。我想一定要剪下来,一是挑战自己,二是向古人致敬。”但是那时,他手头并没有完整的《清明上河图的》的画作,于是他叮嘱儿子,如果有机会,帮他买幅画。不久,儿子有事到开封去,花10块钱给他买了一幅《清明上河图》的全图。
有了参照物,他开始进行创作。“虽然买来的图片是单色的,但我想做一幅彩色的剪纸。”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怎么彩剪,如何能剪好?他深思熟虑,一遍遍的想象,一次次的又推翻,如此反复,终于找到了切实可行的办法。
为了创作,周中原做了充分的准备和研究。“要想剪好,必须得画出这幅作品。”他扎实的绘画功底这时凸显作用了。在之后的三年里,1000多个夜晚,他先后经过绘画、上底色、抠刻、镶金边……等6道工序,终于完成了这幅长16.3米,宽0.6米的《清明上河图》,完整再现了北宋商贸的盛景。
●曾想过放弃,但坚持下来了
周中原彩剪的工具就是一把普通的美工刀;材料也是普通的彩色即时贴。“因为白天还有很多活动要参加,我只能抽出晚上的时间去剪。”每天他至少要刻画五六个小时,零点前更是没睡过觉。
在他的作品中,成千上万的人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每一个人物表情丰富,画上的船只、船桨、纤绳都清晰可辨,剪刻手法细腻。因为买的参考图是单色的,为了给作品的人、物、景上色,他着实费了一番功夫。“《清明上河图》体现的是春天的景象,春天树木刚发芽,枝叶不会太茂盛。”周中原指着作品中的几棵树说,树种的不同,树叶的生长情况和形状自然也会有区别,这在选择彩纸时都需注意。以一处房屋为例,有的墙是朝阳的,有的是背光的,颜色也会不同……
“其实在这3年里,我也曾想过放弃。”他坦言,有段时间总觉得自己剪得不好,越剪越没有信心,一度想过就此罢手。可是后来又觉得不能放弃。“我当时就想,如果放弃了,以后肯定会后悔的。”就这样,他坚持了下来,顺利完成了这幅作品。最近,他正在创作有关淮海战役的剪纸。“和上一次相比,这次经验丰富了,效率也提高了。”
很多爱好,相伴一生。不管是乐器、书画还是剪纸,对于周中原来说,都是他的爱好,都能提高他退休之后的精神生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把爱好当成休闲,无所谓得或失,这就足够欣慰了。
文/记者 姜莉萍 图/记者 秦媛
来源:彭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