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书画首页 书画资讯 书画访谈 百家艺术 作品展示 书画展示 文学天地 书画活动 三周年展
 
书画活动  
  书画交易
13813285085(夏春)
13775856669(刘柏林)
 
书画资讯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书画频道 > 书画资讯   

十载 弦歌不辍弘道人 ——彭城书院创始人汉风素描

时间:2017-06-09    来源:    作者:
内容摘要: 十载 弦歌不辍弘道人
——彭城书院创始人汉风素描

 

十载 弦歌不辍弘道人
——彭城书院创始人汉风素描
 
汉风先生带领小弟子们在曾子故里游学。
图片由彭城书院提供。

 

◎徐州日报记者 曲美慧

他清癯,疏淡,一袭素色长袍,黑色的剪影挺如松柏。

缓缓开口,带着温暖的笑容,声音缓慢而坚定——“我就是汉风。”

刻画汉风先生的肖像,用黑白素描再恰当不过。棱角分明的线条,黑白鲜明的光影,一如他所秉承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一身傲骨。

2007年,时年38岁的汉风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公益性质的民间书院。十载弘道路,筚路蓝缕,荆棘丛生,书院曾被迫七易其址,而他依然不忘初心,为着十年前许下的目标日夜兼程——这一生,愿弘扬传统文化,温暖世道人心。

目光灼灼 透着少年般的澄澈与坚毅

这是一双清澈的眼睛,眼角微垂,目光灼灼。

很多弟子形容,汉风先生的目光,有一种“少年般的澄澈与坚毅”。

38岁放弃一切职务,掏出30万元积蓄,不顾世俗目光开办起彭城书院,这在国学尚不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年代无疑是一个冒险之举。

“创办书院其实是基于我对于生命价值的思考,对于传统文化的思考。”汉风说,“我们今天的教育里缺乏了传统文化。读书为了什么?升学?工作?赚钱?不是的。我们需要读圣贤书,需要构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正统价值观。于是我想创办一所书院,在这里演绎中华经典,培养儒家士人,传承华夏道德,恢复中华道统。”

一路走来,彭城书院从原本仅十几平方米的一间小屋子逐步发展壮大,如今已是桃李满天下。200多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长期义务授课,300多名志愿者追随书院,41期国学启蒙班培养小弟子5000余人,2600多场义务讲学、240多场茶会吸引超过40万人次走进国学,重拾传统文化。

今天的汉风,已是国学大家,但你仍能从他的目光与举止间看到谦卑与尊重。他讲到一路追随书院的讲师和志愿者们,满是感激:“他们是传统文化的践行者,是传道者,也是书院发展壮大的扶持者”;他讲到那些目不转睛专心听课的孩子们,面露欣慰:“童蒙养正,少年养志,很庆幸有这样一群传承华夏文化的小弟子”;他讲到全力支持自己的家人,眼含歉意:“这些年我所有的一切几乎都给了书院,我陪伴他们太少,但他们却给予我无条件的支持……”

他的目光确如少年般澄澈,你可以清晰看到,那份年少时的理想与希冀从未褪色。高三毕业时,他在自我鉴定中写过一句话:我要做中国的第二个鲁迅,文化报国。匆匆一别30年,站在时光之河的彼岸,汉风说,他可以无愧地向着当年的少年呐喊:这条路,我坚持了下来!

骨节分明 修长十指握住中华道统

午后温暖的阳光洒在这双静握书卷的手上。十指修长,骨节分明,是一双典型的读书人的手,这双手自幼便在诗书墨画的熏染之下与艺术和文化结缘,曾写出了中国第一本大学生诗集。然若仔细观察,不难发现那一个个指肚间明显突出的磨茧。

鲜有人知道书院曾有过七易其址、举步维艰的历史。江苏师范大学教师刘晨光自书院成立便追随至今,他记得,书院刚成立时,因为地方太小,每次上课都需要老师和学生们一起把桌椅搬到暂借的教室里,汉风先生总是会带头干活。其后十年间,随着听课人数日益增多,以及租金、地理位置等诸多因素,书院先后七次搬家,最窘迫的时候,因为停电,汉风先生只能带领暑期班的小弟子们在走廊里上课,而课间饮水则由老师们从百米外的深井一桶桶挑回来。

“十年来,我印象中的汉风老师从来都是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即便条件再艰苦,时间再匆忙,他也坚持每次讲座都用新稿,常常是一部讲稿反复修改,上面写了十几个日期也不足为奇。”刘晨光回忆说。

十年间,汉风为彭城书院付出了几乎所有的时间和精力。严格意义上讲,书院的“在职”员工仅他一人,其余老师和工作人员都是志愿者,因此书院上下事务他都躬亲示范。书院每到二十四节气日举办茶会,汉风总会亲自到场,为到场有缘人斟上一杯“天地一瓯春”;每两周一次的家长学堂,每个季度的家长研修班,汉风只要在徐必定参加,有时连场地租赁都是他亲自出马,因他深知家长的教化对于孩子们成长的重要性。

“公益事业是快乐的,不是苦。十年间,从一开始被很多人不理解,一步步走到今日,传统文化正如春风化雨,已悄然滋养着这片土地上越来越多的人们。我们生命最高的层次是‘给予’,就是你能给这个世界带来多少光明和温暖,不求回报,只求心安。只要有要求,就会痛苦,无欲,则刚。”这是汉风的人生哲学。

口吐莲花 始终带一丝淡然微笑

有一种人,不语而笑,无需开口已走进人心。汉风是这样的人。

也有一种人,轻吐莲花,只一开口,便如春风直抵你内心深处。汉风也是这样一个人。

说,或者不说,他便始终带着那一丝淡然的微笑,在亲手筑起的文化国度中,等待有缘人与中华道统的不期而遇。

对于很多人而言,无论瑟瑟冬夜或是静谧夏夜,褪去白日里奔波于世的浮华与疲倦,在满室氤氲的茶香中,静听汉风先生娓娓讲述中华五千年文化风韵,是生命中难得的澄净与悠然。一位连云港企业家史桂春每个月都会来听一场国学讲座,她说唯有如此“方能心安”。“有次听汉风先生主讲李渔的《闲情偶寄》,在他的讲述中,我一下子有了‘明月清风’的感受,真的是‘一念心清净,万朵莲花开’。”

十年,40多万人次走进彭城书院感受国学魅力,并将这份纯粹与感动带给更多人。

37岁的徐红在彭城书院做了7年全职义工。她说自己第一次带孩子来上课,就被汉风先生授课时挥洒自如、深厚广博的气度所震撼,“真正感受到了国学的魅力”。她记得,那节课的内容是给孩子们树规矩,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先生穿一袭玄色长袍端坐在学生们中间,当真稳如泰山。“于他而言,国学便是生活本身。他会将中华文化渗透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之中,很多传统礼仪诸如跪拜、鞠躬等等,我们一开始并不太能接受,但在他的一次次示范和引领下,这已经渐渐成为书院师生自觉遵守的规范。”

诚于中,形于外,这样的质朴真诚使汉风拥有一张从容不迫的纯真面容。他尊重每一个人,感化每一个人,所以无数人仅与他有一面之缘便加入书院义工队伍。如今,书院所秉承的宗旨——“弘扬传统文化,温暖世道人心”已成为300多名志愿者和200多位义务讲学的老教授们共同坚守的信念。

“付我十年岁月,尽我半生积淀,愿我的努力,能为这个社会增添一份回归传统与道德的力量。”这是汉风先生对世人的承诺。

 
 
Tags标签:书院  先生  国学  一个  传统文化  彭城  目光  文化  中华  少年 责任编辑:    
上一篇:潘天寿指墨画市场渐涨 买家仍需保持警惕

下一篇:文化艺术交流协会周年庆会员风采录之孔伯祥(七)

看完这篇文章,你的感受如何?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