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书画首页 书画资讯 书画访谈 浙商艺术 作品展示 书画展示 文学天地 书画活动 三周年展
 
书画活动  
  书画交易
13813285085(夏春)
13775856669(刘柏林)
 
书画资讯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书画频道 > 书画资讯   

在博物馆为孩子们编绘本

时间:2018-06-27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段丽彬
内容摘要: 敦煌莫高窟第33窟 嫁娶图(壁画) 唐 原标题:在博物馆为孩子们编绘本2018年3月的一个晚上,当加班核对完

敦煌莫高窟第33窟 嫁娶图(壁画) 唐
敦煌莫高窟第33窟 嫁娶图(壁画) 唐

原标题:在博物馆为孩子们编绘本

2018年3月的一个晚上,当加班核对完《家,我们从哪里来》绘本的最新版本后,我把稿件打印出来带回了家。在温暖的灯光下,还未满5岁的孩子正在焦急地等待着晚归的妈妈给他讲睡前故事。要不要让孩子帮忙看看我们的绘本故事?犹豫了一下,我打开了简陋的打印稿件。“远古世界,到处是山林和野兽,非常危险。”刚念第一句话,孩子就开启了“全神贯注”的倾听模式,讲完一遍以后,小朋友意犹未尽地说:“妈妈,这个故事太有意思了,您再给我讲一遍吧!”一刹那间,我惊呆了,接着心里开始涌动无法抑制的欣慰。给孩子讲的绘本,我和我的同事们已经整整编写了三年。

为孩子们写书很有挑战

2015年,我非常荣幸地加入了《国家博物馆儿童历史百科绘本》的编写团队,主要负责《家,我们从哪里来》这一册绘本的撰写。项目启动之初,我们就明确了目标:用文物还原古人的社会生活,打造一套孩子能读懂的原创中国历史绘本。三年来,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完善每一个细节:为了让孩子们能读懂故事的线索,我们花了半年多的时间撰写故事框架,并在幼儿园和小学做了大量的问卷调查;为了写好一段简短的文字,我们往往需要查阅几十本历史文献资料;为了用最生动的语言向孩子准确介绍一个历史概念,我们把同一句话前前后后修改了20多次。三年来,加班写绘本、改绘本已经成为了工作中的常态,也成为了我们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作为博物馆专业教育人员,我们最擅长的就是讲文物、以物证史。但是在编写绘本的过程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如果要让孩子们看懂并喜欢这套绘本,不仅仅是语言上的儿童化那么简单,还要摒弃以文物为出发点进行叙述的模式。因此,在创作过程中,我们试着从儿童的视角进行叙述,勾勒出一个有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故事场景。在撰写“远古人类的生活”这个知识点时,我们并没有直接用冰冷的文物展现旧石器时代的历史,而是设定了爸爸和妈妈两个主人公进行叙事:“妈妈们的工作是采野果……家族里的爸爸们一起去打猎。”结合儿童的生活经验进行叙事,有利于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古人生活,感知中华文明。

还原历史场景是个难题

作为一套原创绘本,每一幅图片都是由中央美术学院的专业画手手工绘制,但是画手们并非历史科班出身,因此,为了保证绘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国博的编写团队主动承担起了一项艰巨的任务——为绘本中所有图片寻找创作素材,这无疑是三年编写过程中最大的一个难题。我们不仅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寻找到参考图片,还要能从细节上甄别图片的准确性。更大的考验则是,在没有参考图片的情况下,我们需要从史料记载或者文物中提取有用信息,还原出一个真实的历史场景,并指导画手绘制出来。寻找素材的过程是漫长而艰苦的,但是我们也有不少意外的惊喜和收获。在绘制“唐代婚礼的场景图”时,我们独辟蹊径,查找了大量敦煌莫高窟的唐代壁画,并从浩如烟海的壁画中,挑选了第12窟和第33窟表现婚礼场景的壁画,以两幅壁画为蓝本,辅以其他资料,生动再现了唐代婚礼的场景。

在绘制“二里头遗址场景图”时,我们曾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在市场流通的大部分专著中,只能找到二里头遗址的平面结构图。为了能够立体呈现二里头遗址的部分区域,我们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查阅了相关的视频、论文、专著、史料、考古发掘报告,同时还咨询了参与二里头遗址发掘的考古专家。历经数十次的绘制和修改,无数次与画手的耐心沟通,终于以艺术的形式复原了二里头遗址的宫殿区和手工业作坊区。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我们也曾无数次的纠结和挣扎:为一幅图花费一年的时间值不值?要不要把这一页的内容删掉?但是,为了保证绘本内容的完整性,为了保证图片的准确性和生动性,我们最终没有放弃。虽然绘本中的画面还存在一些瑕疵,虽然绘图的过程历经曲折,但是想到这一幅幅画面承载着厚重深邃的中华文明,想到我们担负着儿童教育的重要责任,再苦再累,我们无怨无悔!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三年的时光转瞬即逝,回首来时路,二十余版改稿、百余件文物、十万字脚本,共同见证了国博社教团队对儿童教育的满满诚意。在西方绘本稳居国内各大童书榜榜首的时代,我们愿意,慢下来,静静地,为中国儿童献上一份中华传统文化的厚礼。(作者为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员)

 
 
Tags标签:我们  孩子  为了  历史  场景  时间  图片  文物  故事  一个  编写 责任编辑:段丽彬    
上一篇:故宫馆藏金代陶瓷欣赏(二)

下一篇:青春在此启航——聚焦2018美院毕业季

看完这篇文章,你的感受如何?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