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书画首页 书画资讯 书画访谈 浙商艺术 作品展示 书画展示 文学天地 书画活动 三周年展
 
书画活动  
  书画交易
13813285085(夏春)
13775856669(刘柏林)
 
书画资讯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书画频道 > 书画资讯   

我来添尔一峰青” 由“摹古”而“出新”

时间:2018-11-12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亦言
内容摘要:原标题:由“摹古”而“出新”  桃花源图(国画) 161.5×102.5厘米 明代 周臣 苏州博物馆藏  “唯有家山不厌看”“我来添尔
原标题:由“摹古”而“出新”

  桃花源图(国画) 161.5×102.5厘米 明代 周臣 苏州博物馆藏

  “唯有家山不厌看”“我来添尔一峰青”“笔砚写成七尺躯”“我向毫端寻往迹”。中国古代山水画所蕴含的精神追求、所达到的笔墨成就、所代表的人文内涵,一直是后世研习传承的重点。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需要立足于传统进行系统性梳理、比较性研究,也需要发掘与当代精神相契合的点,并通过合适的阐释方式让公众易于接受。

  北京画院自2015年起推出的“中国古代书画研究系列展”,以明清绘画为切入口,通过整合国内重要文博机构的藏品资源,以共同办展的形式,将明清绘画的不同切面分类整理、展示,蔚为大观。迄今为止,已举办明清文人实景山水作品展、傅山书画精品展、明清人物画的情与境等展览,在业内屡获好评。11月5日起,作为该系列第四展的“我向毫端寻往迹——明清山水画的古意今情”汇集了故宫博物院、苏州博物馆、广州艺术博物院等单位收藏的35位书画家的逾50件明清诸派的摹古佳作,在北京画院美术馆持续展出一个月。从明清文人的实景山水中挖掘山水画“实景”与写生的关系,到傅青主的个案研究,再到明清人物画情与境的营造范式,以至从“摹古”中寻觅古意今情,这个研究系列从画家在自然界中如何进行写实性描绘的讨论,又回归到强调传统绘画中临习古人的重要性,再一次显示了“向传统致敬”的真诚和深度。

  以古为师,是中国绘画传承至今的不二法门。师古人与师造化,同为中国绘画不可或缺的承学方式。一般来说,画家把临、摹、仿作为绘画入门的途径,通过临摹古人的画作,传达先贤的神韵,并在此基础上以自然为师,最后达到理想的境界。明清时期,随着城市商业的繁荣和文人士大夫对“格物致知”静观沉思的追求,文人画占据了画坛主流,亦是明清文化形态中浓厚的复古倾向的反映。诸多画家极尽摹古之能事,通过吸收古人的笔墨技法,融入古人的情与神、心与意,使摹古成为文人画家与古人进行心灵沟通的方式。到了清代,“四王”的临习出入宋元,刻意摹古,惨淡经营,梳理和总结了中国山水画的笔墨艺术,使之具体而微,修正了禅学意味上的虚玄之象,实现了“精妙而能”。本次展览上,包括沈周、文徵明等吴门画派画家和以董其昌等为首的松江画派以及清初“四王”等传派的摹古山水画佳作,共同呈现了这一临习传统的情形,以及明末清初山水画坛流派纷呈、气象万千的局面。

  但摹古不仅仅是对绘画技法的深研与继承,更是同古意、憧憬、理想的对话与交流,是在谙熟传统之后通过主观性理解,结合个人生命体验、艺术感悟之后的推陈出新。此次展览中苏州博物馆藏周臣的《桃花源图》,以陶渊明《桃花源记》为绘画题材,描写了东晋孝武帝太元年间武陵渔人误入桃花源,遇先秦避乱于此隐居的后人的情景,画意清新,构图深远,用笔尖劲爽利。画家通过对文人士大夫心中桃花源的着意描绘,表达了对理想社会及生活的一种向往和价值追求。

  明清画家师古、仿古有哪些途径,古意如何转化,展览中亦有探索。如苏州博物馆藏文徵明的《三绝图卷》,画中的粗笔水墨主要取法于沈周、吴镇,兼师倪瓒、赵孟頫和黄公望,画面内容则以实景“石湖”为题材,这里据传是画家经常与友人雅聚之地,画卷上的题诗更是反映了其登高访古泛舟游湖的雅乐,是将古人诗意进行形象转化的实例。此外,苏州博物馆藏清代僧人上睿的《为友梅作行乐图册》,描绘了其为友所作的四季行乐图,云山游“春”、荷塘消“夏”、“秋”郊围猎、“雪”山访友,尽显画家高情逸致。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唐寅绘《唐解元仿古今画谱》等善本、古籍与版画则反映了传承的不同形式和效果。

  明清的画家通过临仿的方式体味先贤的“古意”,用笔墨语言实现了转化。那么,今天的中国山水画家如何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师古而化之”,开辟蹊径、借古开今?展览一方面通过独特的展陈方式和环境营造,使观众徜徉于与古人心灵相通、精神相融的山水世界里悄然入境,另一方面,借助“由古向今”的叙述方法和展览脉络,还原了明清山水画摹古题材创作的发展历程,让观者在与古人对话、吸取艺术养分时,思索今天的创作坐标。“摹古”是为了“出新”,此次展览是对当代中国山水画发展的一次启迪,同时也反映了北京画院一直践行的以问题意识带动学术研究、以学术研究带动展览呈现的研究与展览方式。

 
 
Tags标签:明清  展览  画家  绘画  博物  通过  苏州  研究  方式  古人  山水画 责任编辑:亦言    
上一篇:蕴藏 梅花与希望,在画里欣赏别样的冬日美景!

下一篇:董其昌山水画的两种面貌

看完这篇文章,你的感受如何?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