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瑾
12月4日,徐州文艺发展座谈会在博顿温德姆酒店举行,徐州籍艺术家及徐州地方文化学者纷纷建言徐州文艺发展,就徐州文艺的新突破、新作为、新成效提出新观点新思路。
近年来,徐州的文艺工作者围绕两千年的大汉文化、千年的运河文化、以马庄为代表的乡村文化,打造世界级汉文化名城,群策群力,百花齐放,在多个艺术门类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从沛县走出去的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科委员会主任张立辰说,在文艺的各个门类,徐州出了许多杰出的代表性人物,很重要的原因是得益于徐州的文化战略。汉文化是徐州的核心文化,给了徐州艺术家很强的文化自信,徐州艺术家对汉文化作了很好的挖掘、研究和转化。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文艺创作只有在传承的基础上才能走正确的路。
祖籍铜山的中国工笔画会副会长、著名工笔画家喻继高表示,工笔花鸟画从明末到清代到民国三百年不曾断代,自己从农村出来学习工笔画,一路走来,现在的梦想就是弘扬工笔花鸟画,首先是自己努力创作,其次是出版书籍。徐州计划筹建中国工笔画艺术馆,这是对工笔画艺术的认可和艺术家的鼓舞,也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见证了徐州文联60年发展的李石剑老人用两个对比来形容徐州文艺事业的发展:1980年市委决定恢复文联工作时,全市会员420余人,如今近万人;当时的国家级会员仅15人,现在达410人。长江后浪推前浪,放眼未来谈发展,需要加强中青年人才的培养,帮助他们成长。
徐州文化学者田秉锷说,讲发展问题肯定要往前看,但也要往后看一下,往脚下看一下,徐州文艺发展应当立足于徐州本土,首先要搞清楚徐州的历史传承,其次要搞清楚地方的文化资源。徐州人的文化原创精神是徐州人在各条战线上取得成就的灵魂基点,文艺发展也是一个阳光工程,需要与时代的主旋律和正能量紧密呼应。
市剧协主席燕凌汇报了剧协近年的工作以及江苏省梆子剧院经过高层设计、精准选题正在排练的淮海战役题材梆子戏《人民·母亲》的进展情况。针对目前出现的戏曲人才断层现象,她认为传统戏曲只有保护好、传承好才能发展好,呼吁社会各界多关注,提出了在徐州设立戏曲博物馆、戏曲名家工作室和拍摄戏曲电影的建议。
针对多位艺术家关心的如何在地域文化与时代精神中寻求契合的问题,参与过家乡多项文化活动的北方工业大学副教授、雕塑家乔迁说,有旅美学者在谈到徐州美术发展史时说,徐州的第一次文化大兴在汉代,徐州汉代文化既不属于南方,也不属于北方,所以有高度。徐州第二次文化发达得益于民国初年的交通让徐州又一次成为文化交流的中心,在民国初年从徐州走出去的这批人才身上没有传统的包袱,所以达到了全国高度。在文化发展中,传统是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入艺术创作的,不需要贴标签。艺术的高度在于时代精神,是跨地域、跨民族、跨国家的,而地域特征只决定了题材上的特征,不代表高度。我们为我们的传统骄傲,同时更要骄傲地来创造符合这个时代精神的文化产品。
省委书记娄勤俭调研徐州时,要求徐州对标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和殷切期望,解放思想、提高站位,站在全省看徐州、站在云端看徐州、站在世界看徐州。乔迁的发言,正是对这一重要指示的深刻理解。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徐州重要指示精神,徐州的文艺工作者正以“走进新时代 唱响大风歌”为指引,向世界展示徐州,助徐州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