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书画首页 书画资讯 书画访谈 浙商艺术 作品展示 书画展示 文学天地 书画活动 三周年展
 
书画活动  
  书画交易
13813285085(夏春)
13775856669(刘柏林)
 
书画资讯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书画频道 > 书画资讯   

文字的重量——郭诩的人物画

时间:2018-12-29    来源:美术报    作者:徐惠林
内容摘要: 明 郭诩 秤书图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原标题:文字的重量  史载郭诩的人物画,内容多为历史人物故事,
明 郭诩 秤书图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明 郭诩 秤书图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原标题:文字的重量

  史载郭诩的人物画,内容多为历史人物故事,但面对此幅现藏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秤书图》,我一时难以名状。运笔行云流水,人物、衣饰线条流畅。背景中,左上方淡竹与右面苍松在远近、朝向上呈呼应之情态,此两种植物也蕴寄雅意。

  那日图书馆一文博杂志里看到明代郭诩绢本立轴之《秤书图》,不禁哑然而笑:村外桥畔,一雅士立于古松下,正喜滋滋用一杆砣秤称着篮中书册,其左侧,有两读书人侧身弯腰而观,专注神情既好似察看书的份量,也好像在辨识书册品类。三人肢体错开的下方,能看见背后地上还有一筐待卖的典籍……整个画面虽几近白描,但却透露出一点现代之“萌”、冷幽默。难不成因明中期资本萌芽商品繁盛,坊肆出书过夥,以致论斤卖书?

  查郭诩,生于江西泰和,弘治年间人。工书画,善山水。与浙派吴伟、姑苏沈周俱以画名,延颈原交。其号清狂道人,的确很狂。当时天下竟传清狂画,风之百金,“有贵人欲多得诩画,诩瞠目数屋梁不对。固索,辄跮跖狂趋,叫奡跳号去。”老兄活了76,作品传世虽不多,但画题材广泛,尤擅山水人物、花鸟牛马。写意细笔不落纤媚,粗笔不近狂率,神气淌穆,耐人玩味。

  史载郭诩的人物画,内容多为历史人物故事,但面对此幅现藏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秤书图》,我一时难会典出。运笔行云流水,人物、衣饰线条流畅。背景中,左上方淡竹与右面苍松在远近、朝向上呈呼应之情态,此两种植物也蕴寄雅意。

  郭诩作画,多有题跋,寓意纯正,具“深刻的社会意义”。一幅《漂母饭韩信图》上他题诗云:“胯下谁怜大将身,良谋未遂且安贫。独嗟项羽重瞳目,不及江头一妇女”。另幅《镜鉴图》上题“此镜千金不易酬,此镜一览露九州。我欲献君置殿头,照见天下赤子皆穷愁”,民瘼深情跃然纸上。由是,对应此幅图画,我一时找不到惯常多人集聚画面必有如文王访贤、郭子仪拜寿等之史出典而断,只能以他“教化之心”,会劝谏、敦促人们多买书读书意而揣仿佛。

  当然,多少有些禅意的画面让我失笑,是隔了几百年后,书以秤斤卖,成了我们这三线小城若干本地与过路商的一营销手法。最早是10多年前,于衣裳街遇见,颇觉新异(更早的是布料子论斤卖)。多少围了些人,书虫我钻入,面对古今中外大典、全书一类,尝鲜中也称了一二。“你看标价多贵,大几百。以称斤两算,才一二百。”待后来发现此种卖法见甚,去年小区门口还见人摆了长蛇阵。那厮起劲吆喝,我也只瞟一眼,心语不能再做冤大头了。那什么,书贩只不过变了个花样而已。“定价高,吓着你啦?那称吧,100块一斤。书能有多重呢?”“这本重了点,铜版纸么, 6斤多算六斤得了。再优惠点?咬咬牙,兄弟,我也是爱书人,给你八折……”“嗬嗬,别走哇……唉,原来是个假斯文……”

  我无忌小贩讥讽,也不再纠结钱多点少点,主要觉得“不值”,在书的质量。

  有关“价值”一词,从汹涌出版物里扒拉身体站直,我吐出一口气:很多风行一时的畅销读物包括文学作品,如时鲜菜,价虽高,但若干年后,却无有多少干货的“值”;而一些地方文献、文史类的书,少有时鲜价,也乏问津,就像当年我在杭州六公园边文史书店内看到的人头寥寥,但此类如陈酿,很多越久越有“值”。一本《嘉泰·吴兴志》,多年来不单本地一众乡邦文化爱好者、外地吴越文化研究者翻印,国内院校一些学究也青眼相加,我至今为求之一套不得而恨恨。而个人诗文呢?去年在老《湖州市志》的备目上,看到明清“子、集”有数百部之多,惭愧我只知其中一二作者姓名,至于列出的诗集、文集,更无从得书、看起。

  图书馆冬日窗外,黄枯之叶纷纷而落,我知道这万千叶子都曾经青翠过,盎然过,叶丛中的那些小花,也芬芳过,蝶舞蜂喧过,日沐月华过,总之或孤芳自赏过,或自圆自足过,诚如司汤达的墓志铭“活过、爱过,写过”——这是时光中的价值黄金。但岁月无情地剥蚀容颜,也用看不见的尺度之手在精挑细选。明清那些地方乡贤的子集,得亲朋好友、子嗣学生代代传下者,寥若晨星。声名不显之故,官家、方家也未以刊行。薪火没有相传,一年年落叶被扫,都堆烧化作了青烟与灰烬。想来是可哀的事,但书册自有它的运命。乡邦文献,纪实典籍也非本本有厚“值”,关键还是看视角是否独特,内容是否翔尽、扎实——质量,或者说文字的“份量”,才是时间中不熄的长明灯,也是“价”与“值”合一的天仙配。

  此下,我想惭愧而坦言:这些年来越来越便利的出书(这本是好事。自费出书也没什么不光彩,明清坊间刻诗文皆是自掏腰包),也蒙文友们给面子赠书,竟至于一个书架摆满;而我,却渐次“放松”了自己要求——并非每本赠书都细看或看完了,质量该是主因。一生太短,每周能挤出的看书的时间本身就不多,还有更多“选秀”的好书,在排队“等朕”呵。

  实在,称书,就是称一称文字的重量,精神的质量,灵魂的光亮呵。

 
 
Tags标签:人物  一时  《秤书图》  画面  多少  出书  质量  看到  大都会 责任编辑:徐惠林    
上一篇:书法——从字里行间挖掘“隐藏项”

下一篇:“新华日报木刻版画作品及史料巡展”今日徐州美术馆开展

看完这篇文章,你的感受如何?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