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春临大地,万物苏醒,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让我们一起品味名家笔下的春天,欣赏中外名家描绘的美入骨髓的春色。
展子虔《游春图》:亮丽的色彩勃发盎然的春意
展子虔《游春图》卷 隋 绢本设色 43×80.5cm
展子虔(约545年-618年),隋代绘画大师,汉族,渤海(今河北沧州)人。在经历东魏、北齐、北周的乱世之后,展子虔在进入隋朝之时一心只想过安定生活。但是刚刚取得天下不久的隋朝皇帝知道了展子虔的才华,命人将展子虔请入朝中,封为朝散大夫。展子虔身为文官,公务较为闲暇,这为他的绘画创作提供了有利条件。他潜心作画,不断探索新的绘画技法,在山水画的研究上成就显著,创立了“青绿山水”的绘画形式。从已知的山水画迹来看,青绿山水的鼻祖当推展子虔。他是绘画史上承上启下的画家,所处地位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春游图》局部
这幅传世作品《游春图》是中国山水画中独具风格的画体,亦是中国存世最古老的山水画,描绘了人们在风和日丽,春光明媚的季节,到山间水旁“踏青”游玩的情景。全画以自然景色为主,人物点缀其间。湖边一条曲折的小径,蜿蜒伸入幽静的山谷。人们或骑马,或步行,沿途观赏着青山绿水、花团锦簇的胜境。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一艘游艇缓缓荡漾,船上坐着的几个女子似被四周景色所陶醉,流连忘返。山腰和山坳间建有几处佛寺,十分幽静,令人神往。
作品的色彩浓丽厚重,山石树木均以矿物制成的石青、石绿颜料赋色,以青绿的色彩为主调,建筑物和人物、马匹间以红、白诸色,既统一和谐,又富有变化。亮丽的色彩亦更好地衬托出大好河山盎然勃发的春天气息。
《春溪水族图》:春水初生具春意 文鳞群泳爱文漪
佚名《春溪水族图》页 宋 绢本设色 24.3×25.5cm
此图作者不详,是现存宋画中游鱼类题材画的一幅佳作。春暖花开,群鱼戏藻。鲢鱼摆尾漫游,鲶鱼回身在后,鳜鱼则迎头向上,隐喻了“连年有贵”的吉祥含义。画家通过鱼儿欢快游动时自由弯转的体态和藻类植物在游鱼冲击下漂浮不定的形状,巧妙地暗示出流水的动势以及春水的清洌透明感。3尾大鱼均施以工笔重彩,用笔沉稳工致,片片鱼鳞描绘得一丝不苟;而衬景的小鱼、小虾和水藻则纯用没骨法渍染,将鱼虾的灵动和水藻的轻盈表现得恰到好处。
《春溪水族图》局部
对幅有清乾隆御题七言诗一首:“庄惠曾论知弗知,传为奇语却无奇。试如驳曰我非子,便是答云彼岂斯。春水初生具春意,文鳞群泳爱文漪。漫訾意浅色鲜耳,颇类濠梁博辩时。戊申仲秋御题。”“戊申”为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
商琦《春山图》:形式美与意韵美高度统一
商琦《春山图》卷 元 绢本设色 39.6×214.5cm
商琦(?-1324年),元代画家,字德符,号寿岩,曹州济阴(今山东菏泽)人。擅画山水,笔墨俊雅,亦有高趣,以切身感受入画;兼工墨竹,自成一家;声誉于时,与高克恭、赵孟頫并称为“元初三杰”,有“天下无双比”之誉。
《春山图》局部
这幅《春山图》是商琦唯一存世的署款之作。远景峰峦叠翠,烟笼雾罩;近景丛林杂树,着春染绿;远、近景之间衬以沙碛古桥,更添空阔苍茫之势。图中所绘物象众多,展现了作者较为全面的技法和营势造型的能力。近景山石刻画细致,先以浓墨勾轮廓,再以汁绿晕染石面,既显示出岩石的纹理结构,更洋溢出山川间的一派春意。远景群峰则以浓淡墨或花青晕染为主,浑莽一片的山峦为全画烘托出雄伟壮阔的气势。点景树木皆苍郁深秀,但表现笔法富于变化,其近树以干、湿笔双勾树干和树叶,画法工整,近似于南宋院体绘画风格;远树或以侧锋横点,或以中锋竖点,只具树貌不具树形。近树、远树虽形态各异,但却共同装点出万物勃发、遍山染翠的春之景象。这是一幅形式美与意韵美高度统一的山水佳作。
周臣《春山游骑图》:一派春机昂然的景象
周臣《春山游骑图》轴 明 绢本设色 185.1×64cm
周臣(1460年-1535年),明代著名画家,字舜卿,号东村,吴(今江苏苏州)人,擅长画人物和山水,画法严整工细。他有两个学生特别著名:唐寅和仇英。他画山石坚凝、章法严谨、用笔纯熟,曾与戴进并驱,则互有所长;画人物古貌奇姿、绵密萧散、各极意态。
《春山游骑图》局部
这幅《春山游骑图》以传统的春山行旅为题材,描绘高山石崖险峻陡峭,楼阁房舍掩映其间,错落有致。近景山溪岸边春花几树,山溪湍流,小桥流水,主仆一行三人正在过桥。山上苍松浓郁,遒劲多姿。舍后绿树成荫,一派春机昂然的景象。画家在全景式的构图中突出前景,着意表现春山、游骑、桃花、虬松,以此点明题意。
《春山游骑图》局部
作品构图繁复而不失明旷,稳健周密,雄中寓秀,密中呈疏;设色清妍秀丽,笔法劲健明秀;人物用细线淡色,笔意流畅,是周臣代表作品之一。本幅山石方折峻嶒,勾皴细密硬朗,松树略为倒挂多杈,斧劈皴挺括,造景雄奇。
袁耀《汉宫春晓图》: 画家描绘想像中的仙山琼阁
袁耀《汉宫春晓图》轴 清 绢本设色 250×162cm
袁耀(生卒年未详,约活动于乾隆中期),字昭道,江都(今江苏扬州)人。工画山水、楼阁、界画,画风工整、华丽。偶作花鸟,亦甚佳。
《汉宫春晓图》局部
这幅画创作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图虽名为汉代宫殿之景,但实际上表现的是作者想像中的仙山琼阁,宫阙殿宇富有装饰趣味而不具写实性。图中山石形貌奇异,繁皴与密斫浑然一体,其灵动的点染不仅显现出石质的坚硬,同时增强了画面的动势,与工整精巧的宫阙楼阁形成粗放与华美、活泼与整齐的鲜明对比。
波提切利《春》:象征春回大地 万木争荣
桑德罗·波提切利《春》 木板淡彩画 203×314cm 1476-1480年
桑德罗·波提切利是意大利15世纪佛罗伦萨画派最后一位大师。在他的全部创作中,有相当多一部分采用的是古希腊与罗马神话题材。在16世纪时人们把这种对古代文化的兴趣视作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意大利人采用古希腊与罗马的文化成就,是因为它们肯定了人的价值。在自然科学与哲学中,他们注重的是唯物主义成分,在文学艺术中,则是它的现实主义成分。这一切大大动摇了长期禁锢人民的神学思想。所以,这个时期的艺术家借用希腊神话题材,实质上是一种反封建的艺术思想反映。
这幅作品取材于当时的著名诗人波利希安的寓言诗:一个早春的清晨,在优美雅静的果林里,端庄妩媚的爱与美之神维纳斯位居中央,正以闲散幽雅的表情等待着为春之降临举行盛大的典礼。
在维纳斯的花园里,春是永恒的,天空无一丝云彩,橘树环绕着美丽的女神。维纳斯满面春风,容光焕发,头四周有山桃树枝绿荫缭绕,她正在督导春的进程。维纳斯头顶上方是她的儿子丘比特,正弯弓搭箭,准备向左边美惠三女神(阿格莱西、塞莱亚、攸美罗西尼)中的一位瞄准射击。这三位女神(从左至右)沐浴在阳光里,正相互携手翩翩起舞。右边的一个象征青春,中间一个象征美丽,左边一个象征欢乐,她们将给人间带来生命的欢乐。在画的右边,分别是花神、春神与风神(从左至右)三个形象,象征春回大地,万木争荣的自然季节即将来临。
莫奈《春天的花》:展示出画家对色彩异常敏锐的天赋
奥斯卡·克劳德·莫奈《春天的花》 布面油画 116.8×90.5cm 1864年
奥斯卡·克劳德·莫奈(1840年-1926年)是法国印象派主要画家,擅长光与影的实验与表现技法。他改变了阴影和轮廓线的画法,在他的画作中看不到非常明确的阴影,看不到突显或平涂式的轮廓线。除此之外,莫奈对于色彩的运用相当细腻,他用许多相同主题的画作来实验色彩与光完美的表达。他曾长期探索光色与空气的表现效果,常常在不同的时间和光线下,对同一对象作多幅的描绘,从自然的光色变幻中抒发瞬间的感觉。
1864年,时年24岁的莫奈创作了这幅《春天的花》,虽然年纪轻轻,却已极具个性——构图大胆、用笔自信,已展示出画家对色彩异常敏锐的天赋。当时,他曾这样记叙户外作画的愉快时光,“自然变得非常美,一切都显得变幻多姿,真是妙极了!”相传,他认为这是他有史以来画得最好的一张;同时,这幅画也标示着画家色彩明亮且充满活力的盛期,即将到来。
毕沙罗《菜园和花树·蓬特瓦兹的春天》:在用欢畅的笔触赞美春天诱人的景色
卡米耶·毕沙罗《菜园和花树·蓬特瓦兹的春天》布面油画 65.5×81cm 1877年
卡米耶·毕沙罗(1830年-1903年)出生在丹麦圣多马的安蒂尔岛,父亲是个犹太富商,拥有很大的钢铁器具业。毕沙罗虽自小喜爱绘画,但得不到父母的支持,只得靠自学。1854年8月,其时毕沙罗已是25岁的青年了,尽管他因经营商业而收入极丰,但他仍想弃商学画,父母这时也只得让了步。他曾这样回忆道:“1852年我在圣多马是一个收入较高的商业职员,但我不愿在这个岗位上……我断然抛弃我的一切,前往卡拉加斯。从此,我和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一刀两断。”
毕沙罗曾受到柯罗较大的影响,常常描绘大自然的景色,也非常喜欢画米勒式的农妇,表现农家的生活情趣,既注重外光色彩的表现,也强调人物形象的刻画,二者并重,他的作品有一种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魅力。
毕沙罗作为印象派大师,最偏爱表现田园景色和人物,其绘画色调透明细腻。《菜园和花树·蓬特瓦兹的春天》是其成熟期的代表作,表现了初春时节万物蓬勃生长的动人情景。画面用统一的蓝绿色调,准确渲染了鲜花盛开、欣欣向荣的春天景象。为了使光线和色彩表现更加细腻生动,画家采用了多变的笔触,以色彩冷暖对比强烈的色点来细致造型。无论是树上大面积的花朵,还是大片的蓝色天空,画家均用细小色块组合而成,将色彩变化丰富的田园风光表现得格外逼真,给人以轻松、愉快、充满生机之感。画家像是一位歌手,在用欢畅的笔触赞美春天诱人的景色。
西斯莱《春季的小草地》:春天的美是平静而淡定的
阿尔弗莱德·西斯莱《春季的小草地》 布面油画54×73cm 1881年
阿尔弗莱德·西斯莱(1839年-1899年)出生在巴黎,但其父母都是英国人。西斯莱的父亲由于经商成功,使其自幼在优越的家庭环境中成长。18岁时,西斯莱遵循父亲的期望前往伦敦习商4年,回到巴黎后在一家商行工作。可是喜欢钻研文学和绘画的西斯莱在1862年进入格莱尔画室习画,并结识了莫奈、巴齐依、雷诺阿等志同道合的青年画家,他们经常结伴到巴黎近郊的枫丹白露林中进行户外写生。对西斯莱而言,将画架由室内移到户外,不但是一种崭新的尝试,也让他寻获了另一片创作天地。
西斯莱画的树多种多样,变化全依靠笔触的变化。这幅画中的树技,他使用细长而坚挺的笔触,张显生命的零原始和张力;画中女孩的衣服色彩与天空的色彩相得益彰,令观者感受到春天的美是平静而淡定的。
梵·高《盛开的桃花》:将丧失亲情的悲伤化作绚烂盎然的画面
文森特·威廉·梵·高《盛开的桃花》 布面油画 81×60cm 1888年
文森特·威廉·梵·高(1853年-1890年)出生于新教牧师家庭,是荷兰后印象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地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表现主义。梵?高早期只以灰暗色系进行创作,直到他在巴黎遇见了印象派与新印象派,融入了他们的鲜艳色彩与画风,创造了他独特的个人画风。他最著名的作品多半是他在生前最后两年创作的,期间梵高深陷于精神疾病中,其最后在他37岁那年将他导向自杀一途。在梵高去世之后,其《星夜》《向日葵》《有乌鸦的麦田》等作品,跻身于全球最著名最珍贵的艺术作品的行列。
梵高创作这幅《盛开的桃花》是为了纪念他去世的表兄,也是他的老师安东?莫夫,他将丧失亲情的悲伤,化作如此光彩夺目、绚烂盎然的画面。相传,梵高为这幅画题字:“只要活人还活着,死去的人总还是会活着。”画面中央两株怒放的桃花,在蓝天和白云鲜明的色彩的衬托下,线条简单鲜明。整个画面充满生机,昭示了梵高热爱生活、崇尚生命的内在狂热。光影处理得恰到好处,生动、自然、贴切。凝视画面,相信每位欣赏者都能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和大自然的震撼,不自觉地置身于画境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