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书画首页 书画资讯 书画访谈 浙商艺术 作品展示 书画展示 文学天地 书画活动 三周年展
 
书画活动  
  书画交易
13813285085(夏春)
13775856669(刘柏林)
 
书画资讯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书画频道 > 书画资讯   

唐代张萱《捣练图》是劳作场景入画之经典

时间:2019-05-05    来源:新快报    作者:
内容摘要:  ■捣练图  ■南宋 梁楷 耕织图卷 (局部)  ■顾绣 渔樵耕读图轴  ■汉代弋射收获画像砖 在古代绘画中,反映劳动场面的题材,多集中在农事,这跟古代作为以农耕为主的

  ■捣练图

  ■南宋 梁楷 耕织图卷 (局部)

  ■顾绣 渔樵耕读图轴

  ■汉代弋射收获画像砖

 在古代绘画中,反映劳动场面的题材,多集中在农事,这跟古代作为以农耕为主的国家特征分不开,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农耕、桑蚕、纺织乃至渔事等。

 其中,“耕织图”用绘画配合诗的形式,反映农桑劳作过程,被称为“中国最早完整记录男耕女织的画卷”。宋代已形成了由单一化走向系统化的比较完整的耕织图体系,达到了通过图像推广农业技术的顶峰。

 “耕织图”最早可追溯到战国

 有关“耕织图”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出现单一采桑图像的青铜器上。而劳动场景题材,在后来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里则较为常见,四川画像砖是一个代表,绝大部分刻画现实生活,除了有表现墓主生前社会地位的车马出行、经师讲学、宴舞等场景外,还有若干反映封建庄园的农业生活画面,其中值得一说的有《弋射收获图》,该图画面分成上下两部分:上部弋射图,右为莲池,池内浮着莲叶,水中有鱼鸭遨游,空中有大雁飞行。下部为收获图,画面描绘六农夫面朝右方,三人弯腰收割,最左边一人挑担前行,右边两人相互顾盼用力挥舞农具。

 同类型的作品,北宋《舜子耕田砖雕》也是一经典,砖长方形,砖面内凹凿成壸门状,正上刻有“舜子”2字。舜子耕田为二十四孝故事之一,砖雕画面上小鸟在天空中飞翔,两头大象与三头小象正在耕地,舜子在后面挥鞭播种。

 宫廷《耕织图》明代已传日本

 “耕织”作为绘画题材起源于宋代时期,是我国古代为劝课农桑、男耕女织而详实地记录耕作与蚕织的系列图谱。由于其“图绘以尽其状,诗文 以尽其情”,形象生动、细腻传神地描绘了劳动者耕作与蚕织的场景和详细的生产过程,图与诗的结合为农民提供了仿效操作的范例。从而起到了普及农业生产知识、推广耕作技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巨大作用,而其本身也成为极其珍贵的艺术瑰宝。

 北宋是我国历史上耕织图的重要发展时期,出现了系统描绘农耕和蚕织生产全过程的《耕织图》。据南宋李心传所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 ,宋高宗曾说:“朕见令禁中养蚕,庶使知稼穑艰难,祖宗时,于延春阁两壁画农家养蚕织绢甚详。”南宋王应麟所著《困学纪闻》中也称:北宋“仁宗宝元(1038-1040年)初,农家耕织于延春阁”。学者王潮生研究称,日前所知,北宋宫廷延春阁中出现的以农家耕织为内容的系列壁画,就是我国最早的宫廷《耕织图》,可惜此图早已不存。

 故宫博物院官网撰稿人袁理撰文介绍,《耕织图》作为农桑生产最早的成套图像资料,渊源可至南宋,绘者为楼璹。楼璹在宋高宗时期任於潜(今浙江省临安市)县令时,深感农夫、蚕妇之辛苦,即作耕、织二图诗来描绘农桑生产的各个环节。可惜,原作早已不存。楼璹之孙楼洪、楼深等以石刻之传于后世,南宋有汪纲木刻复制本。但宋以后关于本书的记载已不多见,较著名的有南宋刘松年编绘的《耕织图》,元代程棨的《耕织图》45幅。明初编辑的《永乐大典》曾收《耕织图》,也已失传。明代有仿刻宋刻之摹本,虽失传,但日本延宝四年(1676年)京都狩野永纳曾据此版翻刻,今均以狩野永纳本《耕织图》作楼璹本《耕织图》之代表。

 另据王潮生研究现实,现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也藏有《耕织图》二卷,为日本人“伊泽八郎写之。”

 这说明早在15世纪末(明中期),中国古代宫廷《耕织图》就已经传到日本国。

 《御制耕织图》以江南农村生产为题材

 “耕织图”在不同历史朝代有不同版本,宋代主要包括楼璹版本、翰林画院版本、宫廷画师刘松年版本、梁楷版本;元代有程棨版本、杨叔谦版本;明代有邝播版本、宋宗鲁翻刻版本、仇英版本二清代以御制“耕织图”为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光绪不同朝代,均有御制“耕织图”问世,而绘制人包括焦秉贞、冷枚、陈枚、何太青、曾逢吉、郝子雅、吴嘉尤等。历代“耕织图”中“蚕织图”部分,绘制图幅数,以24幅为多 ,有的16幅,也有单幅的,如仇英绘制的“宫蚕图”是一幅长卷。从南宋楼璹版本到清代焦秉贞版本,“蚕织图”的绘制幅数、绘制内容都有增减,有的有题诗,也有的没题诗,图幅前后顺序也有所不同,绘画风格更是体现了不同的时代风貌。

 清康熙焦秉贞绘画《御制耕织图》又名《佩文斋耕织图》,不分卷,以江南农村生产为题材,系统地描绘了粮食生产从浸种到入仓,蚕桑生产从 浴蚕到剪帛的具体操作过程,每图配有康熙皇帝御题七言诗一首,以表述其对农夫织女寒苦生活的感念。

 此外,还有《胤禛耕织图册·收刈页》描绘麦田中农夫装扮的胤禛(雍亲王)正带领众人收割。此图用笔精到,设色典雅,人物形象生动传神,将劳动者辛勤耕作的场景描绘得十分生动。

 “捣练”或很早便成为固定图像模式

 与“耕织图”类似,“捣练”题材同样为古人创作乐此不彼,目前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所藏的《捣练图》是一件12世纪初的摹本,其祖本的作者传为8世纪中期的唐代画家张萱。大约在12世纪13世纪初,宋朝金章宗在现藏于波士顿的画上写下题签“天水摹张萱捣练图”。这件《捣练图》描绘了12个人物,按照人物的动作,大概可分为四段。第一段,四位宫廷女性用木质捣杵和石砧锤打素练。第二段,两位女性在缝衣服。第三段,一位侍女在照看用来熨烫的一盆炭火。第四段,四位女性在熨烫捣好的素练,一个女童在素练下嬉戏。

 所谓“捣练”,又称“捣衣”,是古代制作衣服的重要工序之一。蚕丝制成丝帛之后,需要去除上面的丝胶,进行精炼。大约在汉代前后,作为新的精炼工艺,捣练法出现。本来,捣练只是一种劳动过程,后来逐渐被赋予了诗意。

 根据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的记载,早在唐代张萱之前数百年,东晋、南朝画家张墨、陆探微、刘瑱都画过《捣衣图》或《捣练图》,可惜今都已不存。不过,大约比张萱时代要早五十年左右的一幅初唐时期描绘“捣练”场景的画面却有幸留存下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捣练图”的早期例子。

 西安的文物工作者于2005年在长安县兴教寺故址发现了一个石槽,石槽两边分别刻着一幅线刻画,由于有宦官的形象,因此表现的正是宫廷女性 “捣练”的景象。两幅线刻的“捣练”画面都采取横长的形式,与手卷有些类似。画面的中心都是围在石砧四周拿着木杵捣练的女性。

 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黄小峰研究认为,不论是石刻、画像砖还是卷轴画,在表现捣练女子的时候,姿态、角度都颇有几分相似。“更有可能的是,‘捣练’很早就成为一种固定的图像模式,是为人所熟知的表现方式,只要一看到这种姿态的女子,大家便都明白是表现捣练。”

 根据收藏周刊记者搜集资料对比发现,可以说,在传统意义的人物画发展中,张萱《捣练图》是较早选取劳作场景作为绘画题材的经典,唐代丝织业很发达,妇女大量的从事丝织劳作,女性一生的丝织生活冗长、乏味。唐代宫廷画家张萱关注丝织劳作生活,他也深入地了解妇女丝织生活,体现了他的人文关怀,并在他画面中将劳作的女性形象美化。

 除上述作品外,历代还有北宋王居正《纺车图》,南宋李唐《村医图》,明代周臣《渔乐图》,明代戴进《渔人图》,等描绘农事劳动的经典之作。(梁志钦)

 
 
Tags标签: 责任编辑:    
上一篇:平凡的形象 不平凡的创造(逐梦70年)

下一篇:古代绘画上的几种青年形象

看完这篇文章,你的感受如何?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