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生克服病痛,身残志坚,在诗词、雕刻等方面取得不凡成绩
他一生与轮椅为伴,走后用另一种爱让生命延续
|
|
|
众多圈内好友自发悼念王春 |
|
|
|
王春遗体捐献仪式 |
|
|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5月26日下午,56岁王春的遗体被送上车,他的下一站是徐州医科大学遗体捐献中心。在那里,他将作为徐州医科大学今年第9位无语良师,用于教学、科研和临床研究,以促进医学卫生医疗事业的发展。
100多人自发悼念他
王春是因为肺炎去世的。生前一个多月,他不停地咳嗽,一直拒绝看医生,5月24日晚,才在家人的坚持下住进了医院。
25日早上8点26分,好友苏小玄的手机上收到一条信息:“王春先生于今天早上8点26分经矿务局总医院全体医护人员抢救无效去世,感谢各地好心人的帮助。”
读罢一笑,心想这老兄真会开玩笑,笑罢再读,一时懵懵然,遂拿此信示以同事,傻傻问之,你见过如此开玩笑的么?同事答,这好像不是玩笑。
拨通号码,电话那端传来的却不再是熟悉的温暖的声音,一个陌生低沉的声音告诉她这真的不是一个玩笑。
挂了电话,心泪滂沱,彻底傻了。怎么会呢,昨夜还在联系的老哥怎会突然撒手人寰,去了遥远的天堂呢?
消息很快在徐州文化圈里传开了。“徐州好手艺”微信群里,当天有59人发悼词怀念他。八十老翁刘德元写道:“才华横溢一贤人,驾鹤西去惊吾群。悲痛追思君人品,合十祈祷泪湿襟。”
“死者安息,生者珍惜!人生苦短,加倍努力。”“生老病死,周而复始。春夏秋冬,永不停息!高贵品质,镌刻心里。金声玉磬,如歌似泣。”
根据王春生前遗愿:不设灵堂,不收花圈,不收礼金,不搞传统意义的告别仪式,把遗体捐献。
27日下午3点,徐州各界人士100余人前往江苏徐州医科大学东店子校区送别王春,对志愿者王春的不幸逝世表示哀悼,对他一生克服病痛,身残志坚,在书画收藏、诗词创作、雕刻艺术、传统文化方面取得的不凡业绩给予高度赞扬,对他捐献遗体供医学研究的高风亮节表示钦佩。
残疾人、诗人、核雕艺人?
印象中,他的胳膊和腿瘦得像干柴棍,整个人都靠轮椅支撑着。轮椅上的他,努力用瘦弱的四肢支撑着自己坐起来。
他为很多人熟知的是他诗人的身份。“生死轮回苦,累累名利门。船载往来客,经渡有缘人。心中本无物,愿生因果花。目染颜色好,参禅无笔画。”
这是他于2012年9月8日写的。
先天心脏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小学四年级,正是活泼爱玩的年龄,王春已经由脊肌萎缩发展成了运动障碍症。
手指关节不能弯曲,妈妈白天忙完工作后,晚上就手把手地教他怎样握笔。从用筷子到写字,常人很快就学会的事物,他用了几年。
长大了,他坐上了轮椅。医生说,他活不过30岁。很早以前,他就偷偷地签订了遗体捐献协议书。
56岁时,他身体依然健朗。每天晚上5点多就上床,床边有尿壶,夜里能用手抓到。
“4月,春兄委我为之书扇纳凉,扇子另一面为周长海老师所画幽兰,春兄拟古二首,嘱我书之。因我远赴东瀛多日,归来又被风寒所欺,清咳不止,书债欠之又欠。”苏小玄回忆说,不觉已是五月,气温逐日增高,炎夏在即,本想上周写罢,连同东瀛小礼一并为兄送去,不曾想远友忽至,接待数日,不曾落墨。周五晚送走友人,见春兄微信发来图片,告知为我所刻紫砂茶盏已经刻好烧好,想到凉扇尚未书之,心上愧疚。告诫自己万万不可再耽搁,下周务必写好送去。
没想到,却是天人永隔。此扇书罢,何所寄?何所寄之?
“他是一个内心干净的人。”在挚友苏小玄眼里,王春是一个有大爱的人。
从日照回来 他就病了
他的朋友很多。家里挂满了名家字画。
在文化圈,他还是有名的核雕艺人。在讣闻中,他的生平概括为一段话:“1963年3月生于江苏徐州,自幼身患残疾,15岁失去行走能力,凭顽强拼搏精神,坚持学习书画艺术和诗词知识以及雕刻技艺,多年来坚持收藏书画名家精品力作,创作诗词作品并和诗友出版诗集,雕刻出系列核雕艺术作品,广受文朋诗友称颂。”
王春很爱玩。他在二楼外立面自己安装了升降机。时常,他坐着电动轮椅,出去兜上一圈。
2月,好友钟义臣从风筝节载誉而归,王春和他一起吃饭;3月,周长海老师用侯氏毛笔作画,王春邀约了很多朋友。
“等天暖和了,我会经常出来。”他对记者说。
最近一次和王春老师通话,是在5月初,他显得很兴奋,对自己的病却只字未提。
“我去日照玩了一个多星期。”记者惊叹,这得克服多大的困难。
回来后,他就病了,一开始只是咳嗽,后来变成从早到晚地咳,从不停歇。和他一起居住的侄子是名医生,多次让他去看医生。然而,王春却依然固执地自己扛。几天前,他去医院检查,只拍了心电图,显示一切正常。
咳嗽转成了肺炎,他的肺已经全部萎缩了。25日清晨,在吃早饭的时候,一口饭呛住了。
他曾告诉亲人,如果他走了,就联系红十字会捐赠眼角膜。
“遗体捐献是一种高尚人格的体现,是一种对自身对社会乃至对自然的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徐州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主任刘志安说,一方面,人走了还想着为社会、为人类作贡献,这本身就是一种无私奉献的表现;另一方面,通过对捐献遗体的研究和器官的利用而使自己的生命光辉照亮别人的生命,这难道不也是一种大爱无疆的表现吗?
记者 徐晓旭 文 刘冰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