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淮网(宋梅) 6月6日,为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情系砀山——于东凌先生书法作品展在安徽省砀山县美术馆开展。展期为十天。
砀山历史悠久、资源富集,至今已有2000余年建城史。砀山地处黄河故道。砀山自古人杰地灵、名人荟萃,千百年来哺育过无数文治武功、彪炳史册的名人贤士。砀山是齐白石先生的故里。砀山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著名的中国梨都。由于历史悠久,民俗文化运动繁富。
于东凌,男,汉族,1941年生于安徽省砀山县,别署墨缘居士,现居安徽淮北,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于东凌先生的书法苍劲有力、行云流水、气势磅礴、笔精墨妙。这次返乡展也是于东凌先生一直以来的愿望,如今得以实现。在此特别感谢砀山县人民政府以及砀山县文化局的鼎力支持。此次展出作品也是于东凌先生经历书法之路七十载的最精准的呈现。
于东凌是一位从黄河故道走出的书法家。他生活俭朴,为人谦和,处事大度,宅心仁厚。他从黄河故道里带着满身的黄土一路走来,至今已八十有一。正是这中华民族母亲河的乳汁,滋养了他纯厚率真的心性,同时也培养了他对书法艺术执著追求的信念。
于东凌,现任中华炎黄书法院副秘书长、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淮北市书画艺术研究会副秘书长,其作品多次入选全国书法大展。被多家博物馆收藏和作为礼品送给国内外友人。
文如其人,书亦如其人。多年来,于东凌用澄明的心灵去体悟前人的经典和自然天地中所深含的宇宙精神,能够挣脱世俗的羁绊,忘却那些纠缠于心的尘间世事和浮名利禄,淡化名利,合于自然。因此他的书法作品,就如同他的人一样清新自然,既老辣、洒脱而又不失本真和法度。他的书法艺术以行草书成就为著。其行草书以帖学为旨归,博涉多优,曾沉潜于“二王”的韵致,复浸淫于苏东坡、黄庭坚、米南宫的天真烂漫与放逸生奇,故结体宽实,潇洒舒畅,疏密搭配得宜,行气疏朗明晰。在用笔上,以中锋为主,方圆笔兼施,通过“发迹多端”实现“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的创作追求。在整体布局上,注意线条的长短、俯仰、方圆、顺逆的变化,同时注重墨色的丰富和结字的腾挪变化,注重情感的自然流露,在借鉴传统的基础上努力追求自己的风格。
于东凌先生在书法艺术上之所以能达到如此的高度,与他长期持之以恒地朝夕临池,寒暑无间密不可分。于东凌,出生在砀山县一个偏僻的农村,小时候家境贫寒,因他喜欢写字而又买不起纸笔,就常常在沙土地上用树枝练字,一练就是半天。有时为了揣摩某一个字的技法,他会马上放下碗筷,用手指蘸着水就在饭桌上写了起来。1958年考入淮南矿院后,他几乎把全部的课余时间用在了对书法艺术的追求上。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一家煤矿工会的写画组工作。直到这时,他才开始正式遍临碑帖,从“二王”走向苏轼、黄庭坚,以“百折不回头”的精神,抚平中年丧妻的伤痛,战胜自身疾病的折磨,一步一个脚印地在书法艺术的海洋里遨游;他像海绵吸水那样,不断地从艺术大家那里汲取书法艺术营养,使他的书法艺术有了长足的进步。
其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他的同乡、我国著名书法家尉天池,并从此拜其门下。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于东凌一边继续习贴,一边开始学习研究我国书法艺术理论,从先秦两汉到魏晋唐宋的各个书法大家的书法理论广泛涉猎,其中他对崔瑷的“草书势”,颜真卿的“新书风”颠张醉素和韩愈的“表现论”欧阳修的“学书为乐”以及苏东坡的“天真烂漫是吾师”等名家见解细品慢悟,并以此指导自己的书法走势。
有了较为深厚的理论基础做支撑,于东凌在书法的道路上如虎添翼,他遵法而入,破法而出,终于形成了自己“苍劲雄浑,潇洒流畅,气势恢弘”的艺术风格。如今年逾古稀的他,仍能以饱满的激情挥毫泼墨,一幅六尺的大幅作品立等可就。他的篆书结体开放有度,肃穆庄严,如墨佛端坐,用笔古拙、丰厚如折金钗;隶书结体严谨,开合自由,用笔沉稳朴厚,斩钉截铁;行书结体疏密得当,宽博舒展,用笔静中有动草书结体随势赋形,浓淡有度,用笔如高山坠石,又轻如蝉翼慢展,“导之泉注,顿之山崩”,忽而钢针走线,金丝绕指,忽而锻剑造载,刀砍斧剁,章法布局气韵飞动,气象万千。纵览于东凌诸体书法,已达“随缘放旷,心纳万象”,自然率真的艺术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