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徐报融媒记者 张瑾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汉画像石是汉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等建筑上雕刻有图画的石质构件,其上的画面生动记录了汉代人的生活和精神世界。然而汉画作为冰冷的祭祀丧葬品,也让许多人疏于欣赏。
其实,汉画也可以很暖。
本月,全国第一本彩色汉画绘本《汉画像石里的生活》由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徐州青年漫画家周凡舒用她神奇的想象,为静止无色的汉画赋予了色彩,为今人读懂汉代工匠斧凿间的温情和快意作了向导。
汉画还能这样『潮』
汉画虽然多存在于墓室,但是其上汉代人事死如事生的浪漫、画面中传递的善和美,如一缕缕明媚阳光,穿越历史,照耀当下。这些接地气的图景,经过两千年沉寂后被无数专家研读、艺术家膜拜,又在周凡舒的笔下,回到凡间:
汉代烧烤有多美味?“悠闲一人食,浪漫两人食,神话中的西王母也爱吃”;
“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汉代妇女以梳高髻为美,但如果发量不够“美美哒”怎么办?别愁,假发也可以美出高度。
活色生香、诙谐轻松,《汉画像石里的生活》中的50幅汉画新表述,惊艳了所有看过周凡舒作品的专家学者。
“用绘本的形式把黑白的拓片转化成彩绘的动漫图像,提高了汉画的艺术性与感染力,形成了充满儿童趣味的新的形象。”中国汉画学会副会长、江苏师范大学教授朱存明初次看到周凡舒的画稿时欣赏不已,遂为新书撰写了序言。
汉代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全国各地出土了上万块汉画像石,记录了汉代的社会百态与理想世界,学者对汉画作了大量的专业解读。学界之外,如何更好地普及汉画美学、传播汉文化,周凡舒的新著让人眼前一亮。
朱存明说:“作为国宝的汉画,真实、具体、生动地描绘了汉代人的生活场景,但是由于年代久远,图像模糊,不易被现代人所理解。周凡舒根据真实的汉画图像,通过漫画使其复原,这对读者认识真实的汉代生活极有意义。”
《汉画像石里的生活》一书通过“欢迎来到汉朝做客”“美味的食品从哪里来”“爱美之心人人皆有”“方便的交通有哪些”“汉朝为何如此强大”五个章节,将汉画中的迎宾宴饮、耕种纺织、车马出行等画面变身为彩色连环画,构图不变,人物关系不变,但增加了画像细节、对话以及知识链接。
《力士图》出土于徐州洪楼,其拓片曾作为国礼赠送给国际奥委会前主席萨马兰奇。石上7位力士的剪影在画家的再创作下,人物动作更加清晰,虎虎生威的表情又各有不同。
《百戏图》是汉画中常见的场景,画家通过四页相连的长图,将一场汉代人的化装舞会通过大场景和分镜头呈现出来,构图疏密相间,场景动态十足。
“这是一本图文并茂、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的优秀读物。通过它,小读者可以穿越历史时空,真切地感受汉代社会生活万象。”徐州籍画家、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徐沛君评价道。
用画笔表达万象生活
创作这样一本书的作者,会是怎样的人?
带着好奇,记者找到了家住徐州北关的周凡舒。自称很“宅”的她说:“我在家埋头画画可以一个月不下楼,只要一画画,就什么烦恼也没有了。我画画是受父亲影响,虽然他不是专业画家,但有一群喜欢画画的朋友,我在小学时就接触了书法、素描的学习。”
大学毕业后的周凡舒顺利成为一家国企的员工,对绘画的热爱一直激发着她的创作欲望:“我有着天马行空的思想,我希望可以用敏感的视角去贴近生活的点点滴滴。文字的表达固然是完整的,但转化成图像后,我觉得比文字来得更具象传神。”周凡舒展示了她在2015年《都市晨报》发表的漫画处女作。正是这次发表,让她这个非专业的漫画爱好者有了继续画的信心。
“我画的漫画被父亲的朋友转给当时的徐州市美协主席朱天杰老师。朱老师鼓励我并引荐我去江苏师范大学学习工笔画,介绍我认识了许多美术界的名家。”周凡舒说,因为美术特长,她被南京一家上市公司看中。怀揣着艺术梦,她辞掉了徐州的工作,到南京从事陶瓷设计。在南京工作了两年,周凡舒感觉商业设计不是她喜欢的工作,遂又辞职回到家乡。
从自断安逸的铁饭碗到离开上市公司的白领工作,周凡舒的一再“任性”让亲友们不解,也让她陷入了人生的低谷和困惑。正是在这段青春的迷茫期,汉画中汉代人自由烂漫的表达触动了她的心弦,从中获得了共鸣。
“我在参观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时,走进一块石头细细观察,对照旁边的文字,才发现上面的图案竟然这么有趣。当我全部看完,完全被震撼到了。”周凡舒说,“我想用画笔拂去岁月的尘埃,让五彩斑斓的汉代生活露出来。”
“文化是文明的标尺,每个时代的文化标志着这个时代的文明。它属于思想的体系,是不能用武力去铲除消灭的。汉代的皇帝们,从汉高祖刘邦起,逐渐懂得了这个道理,由轻视文化转变为重视文化、保护文化,并引导和发展自己的文化,才有了后来的辉煌。”
为创作汉画绘本收集材料时,周凡舒在张道一《徐州画像石》书中看到上面这段话后,在朋友圈留言:“我找到一个很爱的事,感觉充实和满足。”
经过一年多的耕耘,周凡舒拿着汉画样稿请徐州文化、艺术界的老师指导,得到了众人的赞誉。周凡舒说:“以前一直活在别人的不理解和指责中,直到这时,我感觉自己的路可能是对的。”
『冰冷石头暖起来』
通过对国宝的通俗化艺术重构来对儿童进行审美教育,周凡舒的汉画漫画亦让出版社编辑“一见倾心”。“跟小周认识是通过之前的同事,这位同事离职后去徐州工作认识了小周。”河南美术出版社编辑董慧敏说,“徐州是汉文化的发源地,在徐州这个地方,有一位年轻女孩用她的画笔将汉画艺术进行再创造、与时代接轨,这本身就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近几年,国家提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让文物活起来,但是文物怎么活,这个问题对图书出版来说有难度。小周以轻松的讲解方式,通过彩色绘本让孩子们也能轻松看懂汉画像石,让汉画知识走进千家万户,这在全国还是第一本。”董慧敏说。
“小周的画风非常俏皮,而且跟汉画像石的呈现方式有相似之处。”董慧敏将周凡舒的汉画绘本列为“国宝有画说”系列的第一本,计划在此基础上,再推出第二本、第三本。
在这场文化传承的接力中,继周凡舒的第一位伯乐朱天杰慧眼识才之后,徐州知名文化学者朱存明、刘志贤、岳凯等都为汉画绘本提供了学术支持。不善言语表达和社交的周凡舒被朋友们笑称“傻人有傻福”。
徐州是高祖故里、汉文化和汉画的富藏地。朱天杰说:“周凡舒知道如何从她生活过的古彭大地汲取艺术养料为自己所用,同时她也知道作为一个年轻的画家还有许多东西要学。能吃苦爱钻研,根据她的心性,她会走出属于自己的路子。”
在新书第一批读者中,闲暇也涂鸦的市图书馆张菲菲说:“周凡舒的彩色汉画让冰冷石头暖起来,把遥远神秘的天国变回了人间。她的画既是一种还原,又是一种创造性翻译,使我们站在一个现代人的角度,看到了汉代人和我们拥有同样的追求与生活。”
完成绘本后,周凡舒在她的“创造性翻译”路上不断前进,将汉画进行了立体呈现——随着折页的开合而“舞”的长袖美女、倒立的杂技艺人、在田间耕种的农人、相互作揖的客人,原先静止的汉画在各种小“机关”中活起来。
2021年10月,市教育局教研室课程教研员韩秋红引荐周凡舒到北辰、星源等小学作汉画绘画讲座。在自己的母校星源小学,周凡舒一改受访时的羞涩,像大姐姐一样与小朋友打成一片,孩子们欢喜地围着小周老师不愿下课。
“陈旧的石头很难让人第一眼就被吸引住,我把汉画像石用可爱通俗的手法展现出来,让更多人可以直观地了解汉画像石背后的故事,从而产生兴趣,爱上我们的传统文化,更好地珍惜我们的文化。”因创作带给别人快乐,这让周凡舒很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