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淮网(宋 梅) 《千字文》作为我国古代使用时间最长、流传范围最广的蒙学教材,无论是从内容体例,还是从行文特点上看,都不失为中国古代蒙学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如今虽已时过境迁,但就《千字文》所蕴涵的教学思想而言,对现今仍有重要借鉴意义。
冯金城,安徽马鞍山当涂人。《千字文》书院院长、方正字库撰写人、“中国《千字文》书法艺术节”发起人、策划人兼组委会副秘书长,芜湖鸠兹古镇轮值镇长、《书法报》社驻安徽办事处主任,“中国《千字文》书法作品国际巡展”策展人、马鞍山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第八届、第九届马鞍山市政协常委。
多年来,坚持对《千字文》的研究与传播推广,著有《千字文隶书字帖》、《千字文解读》、《千文道廉》、《千文道礼》、黄梅戏《千字缘》(安徽省文化艺术“五个一工程奖”)等作品。多次受邀至相关院校、政府机关、企业社团讲解《千字文》文化,举办《千字文》相关活动。拥有“千字文小镇”、“千文道礼(廉)千字文”注册商标。
《千字文》作者周兴嗣,字思纂,南朝齐梁时姑孰人(今安徽马鞍山当涂人)。“年十三,游学京师,积十余载,遂博通记传,善属文”,成了著名文学家。《梁书》周兴嗣传说:“自是《铜表铭》、《栅塘碣》、《北伐檄》、《次韵王羲之书千字》,并使兴嗣为文,每奏,高祖辄称善,加赐金帛。”
关于周兴嗣作《千字文》的缘起和《千字文》的流向社会,还有一段故事。见于唐人李倬《尚书故实》:“《梁武教诸王书。令殷铁石于大王(按指王羲之)书中搨一千字不重者,每字片纸,杂碎无序。武帝召兴嗣谓曰:‘卿有才思,为我韵之。’兴嗣一夕编缀进上,鬓发皆白,而赏赐甚厚。右军孙智永禅师,自临八百本散与人间,江南诸寺各留一本。
《千字文》用不重复的一千个字,以四字韵语连缀成文。它的每句话都表达了一定的意义,全文涉及宇宙、自然、社会、历史和日常生活等多方面的内容,并非简单地文字堆砌。《千字文》一编出来,就在社会上流传开来,历经唐、宋、元、明、清诸朝,在1500多年的时间里始终盛行不衰。不但用做蒙学识字教材,而且受到社会欢迎,可说是老少咸宜、雅俗共赏。《千字文》在我国的传播,达到了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并用之于日常生活的程度。
宋元以后,新出《百家姓》、《三字经》风行于世,可是没有影响《千字文》的继续传播。宋人项安世所著《项氏家说》说:“古人教童子多用韵语,如今《蒙求》、《千字文》、《太公家教》、《三字训》之类。”可知《千字文》在宋代仍是普遍使用的蒙学教材。清人唐鉴为何桂珍新编《训蒙千字文》作序,极力贬斥周兴嗣原本《千字文》,然而序文也透露出它在清代广泛流传的情况:“如周氏《千字文》者,不过《凡将》、《急就》之末流,一时习俗之所好而已,是亦文字之至小者矣。然而俗习好之,则将家传户诵,所为灌溉乎童幼者,几乎天下皆然。”顾炎武也说《千字文》“至今为小说家恒用之书。”
《千字文》行文流畅,气势磅礴,辞藻华丽。中国古代早期的很多经典作品,像《诗经》、《楚辞》等,在句法上都采用杂言的方式,兼用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句式。《千字文》则一改以往的行文特点,以整齐划一的句法,开创了中国古代蒙学教材的先河,为后世蒙学教材的建设提供了典范。以致后来出现的《百家姓》、《三字经》等,在句法特点上均受其影响。这种句法的优势在于便于阅读,便于记忆,形式上错落有致,阅读时朗朗上口,抑扬顿挫尽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