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淮网(冯艳春) 隔着一千多年的时间隧道,距离浩瀚无边的历史长河,朝着1300年前的唐玄宗时代回望,一读再读还读颜真卿,总会被他这位书法史上人格美与书法美完美结合的典例特别是其书体的宝相庄严、气吞山河所深深地震慑。
颜真卿的行书遒劲郁勃,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唐帝国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故而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二行书”。
那不是毛笔蘸墨写就的字迹,那是雷霆万钧挟裹着千军万马呼啸而来,劈头盖脸不容分说把你内心的小我碾成齑粉的展示。比对起来,你我的狭隘、自私,你我所谓的圆融、通透在他面前,在他字里行间营造的强大气场里,会自觉不自觉地自惭形秽无所遁逃。
南唐后主李煜评价颜真卿的书法“真卿得右军之筋而失于粗鲁。颜书有楷法而无佳处,正如叉手并脚田舍汉。”
呵呵~只知春花秋月何时了,亡了国的李煜哪里读得懂颜真卿的好与妙!本就不是一路人。
颜真卿,字“清臣”,唐琅琊临沂人。书品、人品、官品,品品皆优。
他秉性忠贞,既真又勇,且直且智。他在人格上享有的美誉,决不亚于其书法上的美名。为人臣子,披肝沥胆,有勇有谋。唐太宗李世民二句诗:“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简直是为颜真卿量身定做的一般,虽然颜真卿活在唐太宗100多年以后了。
读他的《祭侄文稿》,满纸难以抑制的悲愤,那一笔紧似一笔的杀伐之气,是无法自持的绝望与悲伤。那心痛与愤怒堆叠在一起的不是一个个墨染的字,而是一滴滴殷红的血,那对刽子手滔天的愤怒以及对至亲侄儿生生的眷恋撕心裂肺,让人不忍卒读。这是天下第二行书的魅力,也是孔子弟子、颜回后代不变的风骨。
从《争座位帖》的高古清奇,到《颜勤礼碑》的生机郁勃,70余岁的颜真卿给我们呈现了人书俱老的沉着、冷静、内敛,那雄浑豪放的气势,那密不透风却又疏可走马的风姿常常压得我透不过气来,每每有不敢读贴更不敢临贴之感,那已然不是碑帖,那是一座丰碑,一部贯穿生命的史诗,一首磅礴激昂的交响。我读我临我写,都只觉自己不配。
不同的人格终将写就不一样的传奇。能写出这骨格清奇、端庄谨严之势必定和他的经历他的性格息息相关。
公元755年,安禄山反叛,大唐一众官员还沉醉在盛世景象之中,叛军已杀气腾腾扑将而来,河朔尽陷,守城官吏纷纷束手投降,唐玄宗喟然长叹,河北24个郡难道无有一个忠臣干将?!
玄宗哪里知道,此时的平原太守颜真卿面对叛军毫不畏惧,依旧稳守城池,固若金汤。当颜真卿报捷,玄宗既欣慰亦惭愧:“朕不识真卿何如人,所为乃若此!”
安史之乱平定后,由于颜真卿既真且直的性格使然,他先后受到权臣李辅国、元载、杨炎、卢杞等人的打压排挤。这里特别要提到卢杞,忠臣的后代未必是良臣。安史之乱中,面对卢杞之父卢奕带血的首级,颜真卿想帮其拭净,又恐擦破卢奕颜面,便以舌拭面,舔干血迹。卢杞得知此情,或许当时也感激涕零,但人性使然,为既得利益,转身就把颜真卿送入了虎口。
公元782年,藩镇将领李希烈公然叛乱,大唐再次陷入混战局面。公元783年,叛军攻陷汝州,洛阳岌岌可危,德宗听信大唐第一小人卢杞之言,下诏派颜真卿招抚李希烈。朝中官员俱知李希烈生性残暴,恶名远扬,此去招抚必是凶多吉少。但75岁耿直勇毅的颜真卿一接到皇帝指令,即刻出发,在叛军营中呆了三年,受尽非人折磨,面对李希烈的软硬兼施,始终临危不惧,痛骂不绝,最终慷慨赴死。他以自己的方式保住了大唐的尊严。
世人多只识颜体遒劲,却不识颜氏满门英烈。不仅颜真卿一人在安史之乱中殉国,他的兄长和侄子因同他一起讨伐叛军被杀,身首异处。他十岁的儿子颜颇也作为人质,以稳定抗乱盟军的军心。安史一乱,颜家三十几口全部为国捐躯。
后世有人说颜真卿傻,枉送了自己的性命。我想无论什么朝代,多些侠肝义胆忠义风骨,少些谄媚奉承、奸相弄臣,都是极好的。
颜真卿不仅侠肝义胆,勇于抗击叛军,敢于直面锋镝如簇,招抚造反魔头,朝中千人诺诺,不如一士谔谔。为官一方时也是竭尽全力,为民造福,他在任平原郡太守时,“阳讬霖雨”,组织深挖护城河,高筑城墙,在战时“独平原城守具备”。
平定李希烈叛乱后,颜真卿的灵柩被护送回京城,朝廷停止朝会五天来悼念颜真卿,追封他以司徒官职,赐予第一等谥号“文忠”,以示大唐对一位忠臣功臣的最高褒奖。
唐代以来,太多书法爱好者喜爱临摹颜真卿楷书、行书,这不仅仅因为他的书法造诣深,更是仰慕他的人格操守吧。
颜真卿不仅是赤胆忠心的忠臣和名闻古今的书法家,还是一位写作大家,其所写诗文劲拔超俗,立意深远。他的人品、才干、文章、书法,尽善尽美,神一般的存在。欧阳修就对颜真卿极其推崇:“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严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
我想,颜氏之“体”不仅仅留在了大唐,更深深镌刻在了我们心里。我想,如此“完美”之人,无论是在我华夏民族中,还是在世界历史上,都是凤毛麟角,难能可贵的吧!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颜意无穷。
作者:冯艳春(徐州市文化艺术交流协会副会长)
来源:江苏文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