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日报记者 董晓
●汉画像石
汉画像石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很多汉代没有留下姓名的民间艺人雕刻在墓室、棺椁、墓祠、墓阙上的以石为地及以錾代笔的石刻艺术品。“五省通衢”的徐州名城,楚风汉韵浓郁,文化底蕴深厚,两汉四百年间,这里共有楚王、彭城王十八代,至于其荫封的王子侯孙、豪族世家数不胜数。汉代尊崇孝文化,犹重死后厚葬,加之崇仰鬼神、迷信来世,多爱把自己所崇拜、爱慕的东西在墓中雕刻成画。而徐州地区盛产青石和石灰岩,是雕刻石画像的上好材料,这一得天独厚的资源为雕石刻画提供了充足的石料来源,因此,徐州成为中国汉画像石的集中分布地之一。
●受访者:韩兰成 ●受访地:铜山区
1950年10月生,徐州人。上世纪80年代末拜马季为师,是马季的第九个徒弟。在《曲苑杂坛》中担任顾问和主持人,创作的相声《咱爸爸》被很多演员表演过;在《曲苑杂坛》中推陈出新,策划了《聪明的剧务》《洛桑学艺》《放驴小子》《新疆妹买买提》等一批新节目。2010年退休后,韩兰成痴迷于家乡徐州的汉文化研究与宣传,抢救保存了一百余块珍贵的汉画像石,解读研讨。自创独具艺术风格的“汉画书法”。将释文写入拓片,为传承民族文化作出了积极贡献。其中,所收集的《俳优图》最具有专业历史价值,被专家认定为相声起源,为中国相声的历史研究提供了实物佐证。
韩兰成站在一楼大厅,颔首凝神,小心翼翼地将手中的画卷轻轻展开。“车如流水,马若飞龙……”这是一幅长约16米的“车马出行图”,随着画卷铺陈开来,千乘之国的盛世山河从纸面次第浮现,画作下有韩兰成亲笔题的字,泼墨挥毫,落笔如烟。
“这就是‘大汉王朝’!”年逾古稀的韩兰成凝视卷轴,似穿越时光步入画中,梦回千年。
画卷展示的是汉代车马出行的壮观场景,而图案则是来源于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汉画像石”。
拉犁山下
这里是徐州市拉犁山下的南望村,韩兰成的“秘密基地”——韩兰成汉画像石收藏馆便坐落在此。
探访韩老之际,正值初春,斜风细雨中略带微寒。
循着幽幽小巷向前行走,道路两边的石砌石板、泥砖老屋纯朴厚重,偶有三两行人慢悠悠地从这走过。平静如水的日子让偌大的收藏馆隐于朦朦胧胧的薄雾之中,似被时光遗忘。
徐州拉犁山,虽不如云龙山、泉山之盛名,却因其间有较大的汉墓群,故而与茅村汉墓、贾汪白集汉墓、睢宁刘楼汉墓、九女墩汉墓、邳州车辐山画像石墓等重要墓葬一样地位显赫。
作为汉画像石资源丰富的一座文化名城,在徐州,很多人都在做汉画像石以及汉画像石拓片的收藏研究。然而,真正将这一文化发扬光大、渐成气候的,当数拉犁山下南望村中的韩兰成汉画像石收藏馆。
说起韩兰成,人们首先会想到“相声”“曲苑杂坛”“马季先生徒弟”等标签,这些都代表了韩兰成在曲艺表演界的艺术成就。艺术学问是相通的,在曲艺界名声赫赫的韩兰成,对汉画像石的研究以及对书法的研究也是造诣颇深。
“各地都有各地的文化符号,那么到徐州我们能看什么?”韩兰成年轻时会到全国各地演出,每到一处就会了解当地的文化特色,也正是这份经历,让他越发觉得,汉画像石是徐州汉代艺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生于斯长于斯,于是从小酷爱两汉文化的韩兰成便开始潜心研究汉画像石和汉画像石拓片。
一尊汉画像石,在普通人眼里,充其量只不过是上面刻了些线条符号的石头,但在行家眼里,却能看透千年风雨、天地乾坤。
细细观赏韩兰成汉画像石收藏馆的各种馆藏,仿佛走进了那遥远而厚重的大汉王朝,领略了昔日的风光和强盛。韩兰成说:“老祖宗留下这么些个好东西,要好好钻研。”
楚韵汉风
汉代尊崇孝文化,加之汉初统治者多爱把自己所崇拜、爱慕的东西在墓中雕刻成画。于是,墓室成了墓主生前环境的缩影。
身着褐衣的凿石者,紧攥着灼热的錾子和铁锤,对准巨大的石头,不断地凿着、凿着……这是汉代无数为逝者忙碌的工匠们,映在历史帷幕上悲壮沉重的姿势。
是纪实,这里有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强悍粗莽的体积,神秘的黑暗深处,潜藏着一个朝代的骨骼。
车骑出行、乐舞杂技、六博对弈、驰逐狩猎、亭台楼阁、门卒侍卫……从山林田池到宅第高楼,将这些内容汇总起来便可构成一幅完整的庄园经济图,也是墓主所想过的前述那种生活的物质基础。
是史诗,这里有垂教后世的历史故事。铁写的历史、錾尖的墨水,雕刻一个时代的悲欢。
三纲五常、长幼有序、孝亲敬长的伦理道德,对贤君明臣、武功爵勋、殉国刺客的顶礼膜拜,对天地山川、怪兽异禽等自然之神的尊崇有加……錾子凿下的一刹那,它们被狠狠地摁住,摁在石头上,压在历史中,像远古生命凝固的化石。
是故事,这里有雄奇瑰丽的神仙世界。磨亮的石头上,繁密的时空里,拉开了汉代神秘的长卷。
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有传说的创造天、地、人的始祖女娲,有伏羲、女娲人首蛇身相交,有玉兔捣药、神兽守鼎、西王母与东王公,有随车出行的九头人面兽—开明兽,也有三足鸟、九尾狐、灵芝、麒麟、羽人等。这些画像石,表达了墓主希望死后能升仙和享受仙境生活的强烈愿望,而这种仙境生活实际上就是墓主生前现实生活的延伸和延续。
农耕、捕猎、征战、婚嫁、殡丧、庖厨、骑马、梦境,以及出现在灵魂天穹上怪力乱神的世界……“敦煌前的敦煌!”这是文化学者冯其庸对汉画像石的概括。
汉画像石是墓主及其家属,与画工、石匠集体创作的结晶。
顺着背脊和胸膛滚下的汗水,石匠们叮叮当当镌刻画像的声音,将时代的脉搏嵌入石块,将璀璨的艺术隐入尘烟。而石块上的他们,曾经生活并将永远生活在那个令人神往的汉代,那些粗陋、细致的刻痕也终将留给历史,等待来人。
汉风新韵
石上史诗,一个怎样的汉代才配得上这样的线条与图案?
汉画像石记录了汉代文化礼仪和汉代人的生活。“研究中我越来越有感触,这不仅仅是我的个人爱好,更是很珍贵的历史资料。”研究汉画像石,韩兰成深谙其道。
“很多人都在做汉画像石以及汉画像石拓片的收藏研究,但他们大多仅仅止步于收藏陈列。”与旁人不同,每当收到汉画像石和汉画像石拓片,韩兰成就钻进资料书籍的汪洋大海之中,进行细致研究,然后用小隶书写上释文,说明其中的有趣故事、文化含义和历史价值,再根据内容分门别类,按照类别,归于汉画像石和汉画像石拓片所应属的展厅。
“以前的拓片就是拓片,题字就是题字,画画就是画画,表现形式单一。现在三者结合,可以实现古汉文化与现在书法国画的完美对话。”
韩兰成享誉曲艺界,在书法上也大有造诣,他习练书法四十多年,尤擅隶书。为考虑与石画搭配的装饰性,韩兰成会因画面内容而异,将释文撰写或于方寸间融跌宕之势,或于平正中寓奇险之姿。
韩兰成会根据不同的主题将展厅分门别类,比如有汉代体育、宴飨庖厨、神话故事以及祥禽瑞兽等各类主题展厅。观看这些主题的汉画像石、汉画像石拓片,以及韩兰成亲自用小隶书撰写的释文,图文并茂,很容易就理解了石中和拓片中的含义和故事。韩兰成说:“这种展示方式有助于汉文化在民间的推广,不然,只单单看石画,很难理解其中含义。”
这就是平庸与高雅的区别,韩兰成研究推广汉画像石和汉画像石拓片,意在自得其乐的同时宣扬汉文化。“未来推广汉画像石的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比如把汉画像石的故事制作成动漫就是个非常好的创意和推广。”韩兰成对推广两汉文化充满了自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