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汽车频道 > 信息 > 正文

自主品牌开始与合资品牌正面竞争 新能源汽车或成翻身机会

 原标题:自主品牌开始与合资品牌正面竞争 新能源汽车或成翻身机会

  近年来,自主品牌不仅在规模和营收上取得了长足发展,产品的质量、性能和服务水平也得到了大大提升。业界认为,自主品牌已摆脱低质低价形象,开始与合资品牌展开正面竞争,并越来越受到国内消费者的认可。

  中国汽车企业发展迅速

  日前,美国《财富》杂志公布了最新的世界500强企业排行榜,上汽、东风、一汽、北汽、广汽和吉利6家汽车企业上榜。

  值得注意的是,与上年相比,这6家汽车企业的排名都保持了持续上升。其中,北汽集团2013年首次入围时排在第336位,2017年则爬升到了第137位,4年时间将排名提升了近200位,在入围的6家中国汽车企业中增长最为迅速。

  事实上,近年来中国汽车企业在整体研发能力、国际化程度和自主品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上都有了全面提升。而在新能源、智能化等方面更是具备了一定的技术和市场优势。

  据了解,2016年北汽集团全年整车销量285万辆,同比增长15%,领先行业平均增速1.4个百分点,全年营业收入达到4061亿元,同比增长17.9%。其中,自主品牌的成绩尤为显著。2016年自主品牌整车总销量达到137.5万辆,占集团整车销量的48.3%。

  北汽集团总经理张夕勇表示,加强创新驱动是增强核心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北汽集团抓住中国汽车行业电动化、智能化、服务化、国际化的发展新趋势,从过去主要依靠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增长向主要依靠创新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内涵式增长转型。

  正向研发提升产品竞争力

  在近日举行的第四届中经SUV论坛上,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徐长明表示,得益于性能、质量等方面的提升,自主品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也在不断提高,而这背后体现了中国汽车企业研发能力的提升。

  根据论坛发布的报告显示,近年来,自主品牌汽车产品尤其是SUV产品的市场认可度大大提升,市场销售情况和顾客满意度已不差于同级别的国际品牌。

  “以前,自主品牌产品基本都是逆向研发,好处是成本低,但产品品质不行,难以在性能、品质方面进行提升”,徐长明说,现在自主品牌产品已基本具备正向研发能力,不仅能提供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还能有效控制成本、加速开发速度以及衍生多种产品。

  为此,研发成了各大车企最为重视的内容。据介绍,北汽集团建立了乘用车、商用车、新能源汽车三大研发平台+多个重点企业研究院所的“3+N”自主创新体系架构。技术上的领先也让北汽集团保持了市场竞争优势。

  “随着经济和技术的提升,目前国内的消费也在进行快速升级,社会需求由‘排浪式’消费向‘个性化消费’急剧转折,品质、文化、科技感、价值观等新消费诉求层出不穷,新能源、智能化、网联化正成为汽车行业下一轮竞争的新机遇”,张夕勇说。

  开始与国际品牌正面竞争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中国汽车市场目前已进入自主品牌和合资品牌展开正面交锋的阶段。今年上半年的汽车销售数据显示,自主品牌依然保持了高于市场平均增速的增长态势,而合资品牌则进入了一个增长滞缓期。

  “最明显的就是自主品牌SUV带来的冲击,而这仅仅是自主品牌和合资企业正面竞争的开始,随着自主品牌技术和产品力的提升,特别是在新能源领域,由于自主品牌具有先发优势,这种冲击将越来越大”,崔东树说,轿车仍是自主品牌的软肋,而新能源汽车产品或将成为自主品牌的翻身机会。

  据介绍,在新能源领域,自主品牌今年上半年出现爆发式增长,其中微型电动车市场的增长率高达31%。目前,自主品牌推出了越来越多的新能源产品和全新的运营模式。而今年以来,行业准入规则、动力电池规范条件等政策从各个角度划定了新能源的市场边界,进一步推动了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同时,中国汽车企业也在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前段时间,浙江吉利控股集团与马来西亚多元重工业集团签约,正式收购其旗下宝腾汽车49.9%股份及豪华跑车品牌路特斯51%的股份;而首款五菱ConferoS近日也在上汽通用五菱的印度尼西亚工厂下线;北汽集团则围绕“一带一路”倡议,继续深化拓展东南亚、北非、中南美、东欧等重点市场的产业布局。

  张夕勇说,汽车行业已站在转型升级的转折点上,北汽将加快步伐,深耕新领域,拓展新市场,开创新模式。(李志勇)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管理员
扫描关注黄淮网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86hh.com/auto/qiye/2017-08-04/401395.html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文章关键词:
关于我们(About Us) | 工作人员查询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加盟代理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联系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西都大厦4层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