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暑假,一批大学生深入山区、乡间和城市社区,当起公益“小老师”。与“宅在家里”的大学生相比,暑期支教的大学生们在“公益课堂”上得到不一样的历练。
外来务工子女难舍老师
“支教结束那天,48个孩子围着我们,脸上满满的不舍,很多孩子流下了泪水,弄得我们鼻子酸酸的,眼睛也湿湿的。”7月28日下午,南京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暑期“心愿支教”团队成员、大一学生沈智远,说起几天前结束的支教活动,话语间仍有一种情不自禁的感动。
南京江宁区上坊社区,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比较集中的地方。“这些孩子特别需要社会关心和帮助。”沈智远告诉记者,“心愿支教”团队共有12名成员,分别由大一、大二、大三学生组成。
48名正在上初中的外来工子弟成为团队支教学生。团队成员为孩子们量身定制包括梦想启航、思维拓展、趣味科学、学业辅导、亲情陪伴等在内的支教课程,每天上午3节课、下午3节课。“虽然团队成员都是从中学过来的,但进入老师角色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沈智远坦言,团队成员们为了上好第二天的课,头天晚上备课常常要到夜里12点以后,以至于有些队员累得在上课间歇就睡着了。
令团队所有成员感动的是,临别那天,48个孩子每人都用彩纸制作百合花、五角星和千纸鹤等小礼物送给老师们,依依不舍。“支教虽然结束了,但团队成员们与孩子们的联系并未中断。”沈智远欣慰地说,支教结束前,队友们特地建立“心愿为梦想添翼”QQ群,便于孩子们经常联系,“已有三四个孩子跟我Q聊了。”
教孩子们学唱古调侗歌
每一个地方,都有属于自己的调子。位于贵州黔东南从江县,当地侗族百姓唱的就是“侗歌”,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不过,随着各种文化的渗透,会唱“侗歌”的人越来越少。
这个暑假,南京财经大学的一群大学生志愿者来到这里,一边支教,一边组织当地孩子学唱“侗歌”。在贵州从江县西山小学,每天早晨9点,教室里传来孩子们的歌声,曲调古老而神秘。
活动组织者是南财大大三学生侗族女孩石贤,大一暑假,她带领4名队员回到黔东南侗族聚居地进行侗族文化现状调研,发现寨子里侗族特有的文化越来越衰微,便想到发起“古梦清泉——少年侗歌班”的活动。
每天早上6点,伴着晨光的熹微,大伙儿起床,洗漱,开始学唱侗歌。石贤说,为了能让孩子们接触最原始的调调,他们请来老歌师教唱,根据侗族祖训,还要去村里古老的风雨桥、鼓楼等侗寨标志性地点进行远古遗风体验。上午学唱侗歌,下午志愿者教孩子们魔术、韩语、英语、手工等课程。近一月的相处,这帮留守孩子们越来越喜欢这帮特别的志愿者们。在离开的前一天,当地下了一场山雨,午后阳光明媚,志愿者和村民们一起用玉米、辣椒装点戏台和风雨桥。晚8点,古老的调调在广场上响起,40多个侗歌班的孩子们穿着漂亮的民族服饰,唱起清澈的歌谣,这场特别的汇报演出点燃了整个山村。
带山里娃感受“红色长征”
安徽金寨县,地处大别山腹地,是被誉为“红军摇篮、将军故乡”的著名革命老区,也是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的主要发源地,先后组建过11支主力红军队伍。今年暑假,苏州大学“医行大别山”团队9名大学生志愿者来到安徽金寨沙河威刚爱心小学,开展该实践团在金寨县的第八年支教活动。
今年,适逢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支教学生特意组织了一场名为“穿越八十年,重走长征路”的红色主题特色活动。“大雪呀,纷飞呀,为我洗征程……”一路上,沙河威刚爱心小学的孩子们兴奋地练习着刚学会不久的长征曲目,还有几个小朋友紧锁着眉头,低头在笔记本上圈圈画画着做笔记,做最后准备。
在金寨革命英雄纪念碑前,活动拉开序幕。队长周子健说,带领孩子们开展长征穿越之旅,是希望大学生和小学生能在轻松的氛围中传承红色革命精神。除了走完“模拟长征路”,队员们还需要在革命英雄纪念碑、周氏祠堂和刘邓大军前线指挥部遗址这三个红色地点分别完成:回忆长征重要节点事件的顺序、齐唱长征歌曲和挑选红军战士姓名卡片三个任务。
在辗转的沿路中,一些小朋友开始叫苦不迭:“大哥哥,我们好累啊,咱们可以坐回大巴吗?”面对孩子们的苦恼和不解,周子健耐心解释说:“八十年前,战士们所走的长征路有两万五千里之长,比我们所要行进的路线漫长太多,他们都能坚持,我们就更应该进行到底。”之后的路程中,没有一个孩子再叫苦。(杨频萍 蒋廷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