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记徐师一附小教育集团校长叶斌 |
◎徐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苏 通讯员 马嘉旎 从18岁花样年华,到51岁已知天命,33载忠诚使命,站在三尺讲台,用粉笔书写教育情怀;33载风雨沧桑,她依旧壮心不已,从一名普通青年教师成长为满载殊荣的优秀名师:徐州市名教师、徐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徐州市劳动模范;两次获得省评优课一等奖、徐州市基本功大赛全能一等奖获得者、云龙区数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6年校长,她继承了几代人的附小精神,积淀出了深厚的附小文化,并不断将这种精神和文化相迭代,以“和而不同 各美其美”教育理念,成为集团化办学的提倡者和践行者,目前是3所学校,68个班级,3000多名师生的“掌舵人”。她为云龙区教育优质均衡化发展作出了不懈努力,擦亮了云龙教育“三名工程”这颗璀璨明珠,使其焕发出更绚烂的光彩。 叶斌,徐师一附小教育集团校长,“自己是一个平凡的人,但在教育的路上,要不甘平庸,愿做一名平凡而不平庸的教育歌者”,这是她永远的座右铭。 文化嫁接 她让“名校”辐射出“和 而不同”的精彩 “集团化办学不是简单地为分校加一块金字招牌”,叶斌认为“集团分校要经历从模仿、生长、融合,最后到创生的过程。”新校区不是对徐师一附小品牌的简单复制,而是在吸纳总校优秀教育文化的基础上开出更绚丽的花朵。 在叶斌的管理理念下,各分校在“打下宽厚的生长点,练就做人的基本功”的共同愿景下实现“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如今,借助集团化办学优势,本部校区形成“try一下”校园特色;户部校区体现“童雅教育”的文化特色;经十路校区嫁接了“try一下”和“童雅教育”,延伸出了“慧雅”教育校园文化特色。 在叶斌看来,“和而不同,各美其美”是创建分校时的理念指引,是徐师一附小集团化办学的文化追求与实践。以文化嫁接,让附小积淀的底蕴在分校中自由流动,生成各具特色的教育生命力。 凝心聚力 她直面短板多举措 成就“名师”队伍 叶斌坦言,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根本,而名师则是名校的支撑。但自从两位特级教师调离学校之后,附小曾一度陷入无特级教师的囧境。叶斌决定直面短板,打造一系列名师培养方案,让学校成为名副其实的“名师孵化器”。 机制导向文化自觉。为教师量身打造“职业成长计划”,指导规划发展,精心设计方案,还为青年教师建立“专业成长档案”。通过教师专业成长档案的建设,让有理想的教师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为“孵化名师”打下基础。 读书唤醒文化自觉。自2016年,学校就以“分层读书,相伴成长”为指导思想,成立了由骨干教师组成的“启慧读书社”和30岁以下青年教师组成的“启航读书社”,通过阅读教育理论经典书籍,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将理论付诸实践,产生教学成果,加大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此外,叶斌以“三名工程”为中心,建立“核心组周学习制”,每周五校务会前半小时,班子成员精选有助于“三名工程”建设的内容,轮流主讲,共同拓宽工作思路,提高课程领导力;开展“教师大讲坛”,让有一技之长的老师在讲坛上一展身手,为开发校本课程储备人才;落实“师徒听课制度”,实行师徒共上一节课,从课堂教学和教学实绩中寻找差距,以实现“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相伴成长共同进步。 仅仅两年时间,“名师孵化器”就又培育了两名副高级教师、两名市带头优师和青年良师、六名区级青年名教师、带头优师和青年良师。 打破界限 她的“大课程布局” 让学科相得益彰 一所学校的文化最外显的形式就是课程构建。学校2017拓展延伸“童雅教育”的内涵,以“慧雅教育”为特色成功申报了“江苏省小学特色文化建设工程”,以物型文化、精神文化和课程文化为抓手,打造附小教育集团“慧雅教育”的文化特色。 “就当前的德育教育现状来看,重理说教,脱离实际,难以与学生现实生活和情感体验相融合,这样势必会受到学生的漠视甚至抵触。我们的‘慧雅课程’,就是让化于无形的生动‘德育’变为课程体系的核心支撑,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情感共鸣,进而获得素养提升。”叶斌说。 “慧雅课程”围绕雅言致礼、雅行立品、雅好正性三个维度进行课程规划。围绕这三个维度,附小还相继开发了包含“以文养性传统文化”在内的“五大板块”,“琴棋书画”在内的三十余门校本课程,打破了学科界限,构建了“大课程布局”,形成了富有学校文化特色的“启慧至真、明理至雅”的慧雅课程体系。 正所谓实践出真知,2017年,叶斌主持的省十二五精品课题《小学童雅教育的实践研究》顺利结题,同时撰写的《基于养成教育的童雅课程建构与实施》发表于《教育研究与评论》。 “集团化办学作为新时期的办学模式,无论是南通,还是徐州本土,在前进的道路上必将会遇到许多从未面临的新问题,我们会以‘try一下’精神鼓励附小教育集团全体师生,聚沙成塔、聚慧强团、勇于开拓创新,并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分析解决问题,推动附小教育集团积极稳步地发展,借助‘三名工程’,勇敢地担负起推动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历史责任。”叶斌的这段话语说得掷地有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