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庄重而宁静的北大办公楼,使人感到这里既不是皇家园林,也不是殿堂庙宇,而仿佛是古老的中国书院。
周其凤 汉族,1947年10月出生,湖南浏阳人,中共党员,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党委常委、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常委、副主任,教育部化学和化工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博雅塔是燕园建筑的精髓
演讲人:周其凤
时间:11月16日
地点: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既要有迎头赶上的雄心壮志和紧迫感,又要牢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道理,切不可心浮气躁、急功近利。
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把精力放在管根本、管长远的基础性工作上,始终保持深刻的定见和强大的定力,不为浮云遮望眼,不跟风。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文化建设就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根本,各类量化的评价指标则为工具性的作用。偱本而求用,则用之不竭;以用取代本,虽能喧嚣一时,终难行远。中国的大学能否跻身世界一流行列、以什么样的面貌跻身世界一流行列、究竟能在世界一流行列中占据什么样的地位,最终还是要看文化建设的成效。
以文化来推动大学建设
世界高等教育,正在经历着第四次重大变革,就是回归大学的文化本质,重新以文化统领大学的建设和发展,防止大学变成单纯的科研工具和商业场所。
古往今来,大到文明兴衰,小到团体消长,无一不是以文化因素为根本推力和根本原因。任何社会和社会中的任何部分都高度重视文化建设,自觉推进文化建设。
文化建设对于大学更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这种重要性,既体现在文化对于大学的意义,也体现在大学对于文化的意义。
对于当代中国的大学来讲,文化建设的任务尤为紧迫。
这种紧迫性,体现在世界高等教育回归文化本质的发展新趋向所提出的新课题。近代以来,世界高等教育经历了几次深刻变革,第一次是从宗教教育机构转变成通识教育机构;第二次是从教育机构发展成教育与科研相结合的机构,标志是洪堡大学理念的提出和实践;第三次是走向产学研相结合,标志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等大学的崛起;现在,世界高等教育,正在经历着第四次重大变革,就是回归大学的文化本质,重新以文化统领大学的建设和发展,防止大学变成单纯的科研工具和商业场所,以文化确立大学在社会体系中的核心价值。如果说前几次变革中国的大学都是后发者、追随者,那么,在目前正在进行的这一次历史性变革中,中国的大学至少是同步者,甚至还有可能、有条件成为引领者。机遇已经到来,机遇稍纵即逝,我们理应抓住机遇而不错失机遇。
这种紧迫性,体现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出的新任务。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党的十八大再次强调了这个重大任务。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进程中,大学是一支不可或缺的生力军。党和国家把文化传承与创新作为大学的四项基本职能之一,就是要求大学更好地肩负起时代赋予的文化使命。大学要肩负好这个使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则是西学东渐、西强我弱的文化格局已形成一百多年,要重塑我们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根基,不容易;二则是当代中国正处在大变革的时代,文化日益多元多样,要在差异中重树共识,在多元多样中再立主导,更不容易。我们将交上一张怎样的答卷?国家在期待,人民在期盼,世界在瞩目。
这种紧迫性,体现在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推进大学科学发展提出的新需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大学的外部办学环境、内部治理方式和师生的思想特征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使大学发展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问题。只有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才能更好地凝聚全体师生和海内外校友的精神认同,激发他们的爱校荣校意识,更加自觉地推动学校各项工作发展;才能更好地彰显大学的文化风格,塑造大学的文化品牌,提高大学的影响力和美誉度,为大学的发展赢得更多的有形资源和无形支持;才能更好地明确大学的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办学体制,为大学科学发展提供深刻的思想文化资源,使大学在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中办出特色,办出水平。